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5)(附答案解析)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高考二轮冲刺之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5)

(附答案解析)

8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照我国传统农历历法,文中“朔日”指每月初一。另外,每月月圆那天称“望日”,通常指十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B.“再拜”通常指拜两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也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文中此词用法为后者。

 C. 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文中“甲戌”指甲戌年,它的前一年是癸亥年。

 D.“玉堂”原指玉饰的殿堂,常用作对宫殿的美称,汉朝时是皇宫中的一个殿名。而文中此词指官署。

   C     它的前一年是癸酉年。

 8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8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  “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兵部右侍郎”,  宋追封岳飞“鄂王”。                    

 B内遣,指宦官出使

 84、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A “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有误。“庶”与“嫡”相对,指非正妻所生的,妾所生的儿子。

8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B(“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8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B(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

8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偏将,副将,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B. 刑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职务,其最高掌管为刑部尚书。

C. 实封,食邑制度之一。封户有虚实之别,其封国并无疆土,封户亦徒有虚名,唯加实封者,才能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迁”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也有作降职远调的例“左迁”,表升迁的词语还有“擢”“升”“出”“陟”等。

   D.出,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8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职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吏部是在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 “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这一表述有误,应为“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

89、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的上疏《陈 情 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A.“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错误。应该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90、下列对文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

B.弃市,为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A     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9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都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此外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B.“成帝”是帝号,不是帝王年号。 

9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句中指幼年失去父亲,类似这种委婉的说法还有“失怙”指失去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B.国子,本来指国子监这一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在句中指所立皇太子。

C.疏,有时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在句中指的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事情的意见书。

D.祠,是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处所。“祠”左旁“示”表示向神灵出示呈现的祭品等。

   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 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9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字,古人幼时取字,成人命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C  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

9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十八岁行冠礼后,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

B.漕运,是指在古代社会,封建王朝将所征田赋的部分粮食经由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 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D.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后

9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9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解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 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甍”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97、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B.“三都”在东汉和唐代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C.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擢”“陟”“升”都是指提升官职。

D.在古代谦辞中,“愚”谦称自己不聪明,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B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9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依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B “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这一说法有误,古人习惯以面朝南为尊,左为东,右为西,因此江左,在长江之东,而江右,则在长江之西。 

9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代指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吏或者外交官,在此指的是前者。

B.两宫,在明时,先朝皇后与皇帝生母并尊为太后,所以两宫多指两位太后。

C.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D.言官,由监官和谏官组成,合称为言官。前者是君主监察各级官员的耳目,后者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之改正的官吏。

   C “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有误,例如武则天刚即位时并没有更改年号。

10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乘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B.“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C.“可汗”又称“赞普”“可罕”,中国古代鲜卑、吐蕃、回纥、蒙古等族的君长称号。

D.“迁徙”是升迁之意,表示官职升迁的还有“擢”“陟”“晋”“进”“加”“拜”“拔”等。

   C  赞普中国古代吐蕃的君长称号。

10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C 庠序,商代叫庠,周代叫序。

10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D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10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B.“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D.“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意义相同的词语还有“崩殂、驾崩、仙逝、薨、不禄”等等。

  D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0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

B.“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10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授”是指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后成为一种学官名,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司之下。现在是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或职务名称之一。

B.“母忧乞身”是指遭逢母亲去世,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请求辞职前去为母守孝。

C.“五更”是指年老还乡但富有学识经验的德高望重之人。古代设五更之位,天子要以父兄之礼来对待。

D.“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酌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D  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10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D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10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除,任命,授职。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以其非列侯,故称。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否则,以“不孝”论罪。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B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10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109、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是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宋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B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11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亦作“受嬗”,指王朝更迭,新王朝的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C.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唐以后,为勋官称号。

D.谥指帝王死后,臣子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的一个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A 黜:黜chù降职或罢免:罢黜。废黜。贬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陟:陟zhì登高:陟山。晋升,进用: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

1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C “典籍中习见的……“下车”……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有误;“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中国,古代指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C “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错,“夷”是对东方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夷、南蛮、西羌、北狄”的说法。本题错误比较明显,古诗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羌”为西部少数民族。

11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3分)

A.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A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11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D 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顿首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D“出”,调出京城,不表示贬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1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史称“帝姑”。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

 B(大长公主:不一定是皇帝的姑母辈。)

11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带冠,19岁或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C.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D.楮ch 币: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多用楮皮纸制成。后泛指一般的纸币

B  “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1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纳赀(zi),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D  刍荛之见(chúráo zhjiàn)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12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两代每隔几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状元。

B.在古代礼仪中,“揖让”有两种含义: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C.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D.“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A 此处的第一名叫解元。

分享:                                

1

喜欢

0

赠金笔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