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一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0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用2B铅笔将考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在文化欣赏习俗上,存在着雅与俗的认知转换过程。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文化的习俗不断自我总结提升,就成为了愈益成熟并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这是文化品类形成中的凝聚现象,是由俗而雅的过程。京剧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规律,京剧的前身只是安徽安庆一带田野山间的小腔小调,经过不断总结、捶打、磨炼,小腔小调最终演变为门当齐全、角色体系完备。唱念做打一套行当成熟的京剧。雅虽来源于俗,但在其脱俗为雅以后,似乎也就形成了与俗相互对立的关系。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文化的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享受雅的资格。雅俗间有了距离,甚至隔膜,形成了“高”与“低的分隔。比如,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以文字记录思想,情感和经验,但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功能提升,它逐渐离开了生活的原初出发点,愈益精致艰深,与大众间离。
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大众,这就是社会文化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是检验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准。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说白话、写白话文,就是要还原文化与普通人的关系,打破知识精英和庶民大众的精神隔离,进而解决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问题,这种还雅为俗的努力,客观上为文化的大众化做了奋争。文化是人类精神经验不断自我超越的产物,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社会要做的努力是将雅与俗的流动通道打通。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是对生活压力的纾解行为,但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而雅文化秉持清晰明确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意义抱有更多的尊重而非鄙视,对普通大众的文化旨趣更要学会汲取养分而非自视清高,那雅文化也就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戏曲、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今天的问题是,传播工具更为多样化,人们的文化日标也被分解得更加多层级化,因此更要思考如何实现时代所需的由雅而大众的俗化过程,我们需要警惕文化经典化后,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大众需求,自我隔离于尘世,从而失去了文化提升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警惕那种形式上高雅而内容媚俗的作品,比如那些基本放弃对历史走势正确定位的宫斗剧,会让人一步步地丧失基本的文化和历史判断力,这是最危险的“阵地丢失”。
由俗向雅,是文化演化的必然;而由雅及俗,又是文化的使命。雅俗分野,既是社会文化的真实生态现象,也是应该充满活力的生命交互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就更加健康,也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陈宇飞《雅俗是否天然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通过自我总结提升,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
B.雅与俗之间存在着距离,形成了分隔,是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C.在沉浸于俗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雅文化,这样才是文化更健康的状态。
D.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促进了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雅俗的关系,再分析打通雅俗的通道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述逐层深入。
B.文章通过民间小调总结提升演变为京剧的事例,证明俗是雅的源头,论证有理有据。
C.文章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雅在俗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两种倾向,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俗到雅的转换和由雅而俗的回归,证明了雅与俗之间并非天然分野。
B.打通了雅俗文化之间的流动通道,就能够使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C.《新青年》倡导写白话文,是知识分子为雅文化走向大众所做的努力。
D.随着审美功能不断提升,绘画会与大众间离,这符合雅俗转换的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是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亲自审查批准的重点工程。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周总理亲自定下扩建机场计划,并明确指出,候机楼的设计方针是“经济、适用、朴素、明朗”。新落成的候机楼将于明年元旦正式启用,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原候机楼大5倍,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为1500人次。站在高处眺望这座候机楼,长方形的主楼与它北边的两座卫星楼和南边的车道连在一起,矗立在广阔的机坪上,宛似一只巨型银燕在展翅。七十年代以来,国外新建的国际机场,均采用了卫星式候机楼。新候机楼的落成,是建设者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斗严寒、战酷的奋斗成果。这让我们受到了鼓舞,增强了加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勇气和力量。
(摘编自《崭新的航空港》,《北京日报》1979年10月2日)
材料二:
世界主要机场旅客吞吐量及增长率对比
(数据来源于国际机场理事会)
材料三:
2017年初,领导人视察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时,给出了高度评价——“新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短短的45个月,这座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榜首的机场以高效的“中国速度”如期竣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即将于9月30日通航,远期旅客年吞吐量将突破1亿人次,与北京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运行格局,释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超容运行压力。
国家强,民航强,机场强。反过来,交通基础设施的进步又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北京机场在创造一个个奇迹的同时,自身发展的轨迹也见证着国家的强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从1950年中国民航最早使用的北京西郊机场、1958年竣工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老航站楼、1980年应运而生的T1航站楼、1999年拔地而起的T2航站楼、2008年横空出世的T3航站楼,到即将竣工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机场建设故事记录着沧桑。未来机场人,将围绕“如何管理运营好北京新机场”“北京两个机场如何协调”“京津冀三地机场如何更好地形成世界级机场群”三个重大关切,开启建设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新征程,续写惊艳全球的中国机场故事。
(摘编自《“国家强,民航强,机场强”——走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民日报》2019年6月27日)
材料四:
高铁、城际、快轨、地铁、高速公路,旅客可以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下层有16条轨道交通汇集设站,旅客从这里乘坐大容量扶梯能直接抵达航站楼的出发层。进入出发层,8根C形柱撑起了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屋面,柱顶是多面玻璃构成的透明采光面,在无人工照明的情况下,整个候机楼亮堂明净,这是建设者们攻克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实现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旅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智慧出行新体验。虚拟人像机器人“小兴”满场跑,通过语音交互对话帮旅客自助查询航班信息和机场商业信息。有了人脸识别技术助阵,值机、托运、安检,登机,旅客仅凭“一张脸”就能全办好。400余台自助值机和自助托运设备,使全过程无纸化、自助化。自助安检分流系统可在3秒之内准确查询旅客过检信息。到了登机口,旅客不用出示证件或登机牌,刷脸即可登机。一个个智能系统各司其职又集成协作,给旅客带来了炫酷便捷的体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智慧大脑”——以智慧机场为标的信息综合系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为基础,搭建九大业务平台,管理68个系统。这一系统协同运转起来,成就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种种“智慧”表现。
(摘编自《高科技触手可及》,《人民日报》2019年10月7日)
4.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客 轨道交通工具 航站楼出发层
B.虚拟人像机器人 语音交互对话 航班和机场商业信息
C.机场 人脸识别技术 登机全程无纸化、自助化
D.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平台 信息综合系统 机场智能运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体现当时中国人加强国际交往、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B.近几年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一直处于高位且呈增长趋势,已经超过了机场的设计承载能力。
C.通过比较亚洲主要国际机场与亚特兰大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及增长率,可以看出亚洲航空市场的发展潜力。
D.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首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规模宏大,科技含量高,成为促进北京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6.为什么说北京机场的建设历程是“惊艳全球的中国机场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去年夏天,我被分配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局长是我们的领导。他走路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话也是少气无力,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
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田副局长的房门:“老田,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支起半个身子向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说:“在汽车路东。”他听完,竟又躺下了,不紧不慢地说:“没甚要紧。”我又急又气:“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 “那更没办法!”
“三岔河也发洪了!小秦急慌跑进来。他的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回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口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
我跑回办公室刚把电话打完,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马上接杜村,上舍……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拔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耳机,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
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三岔河不一样,洪水来源多,同时愈往下游坡度愈小。你想想,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
下了车,他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跟着他奔跑。爬上南堤的时候,只见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走到了防汛指挥部。老田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马上把他请来。“不多一会,有人扶着个白胡子老汉进来了,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
过了一会儿,堤坝决口了,堤上灯火通明,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吆着号子,指挥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一些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很快就可合拢了。可这时水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
老姜头哆嗦着爬上堤堰,气喘吁吁地对老田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老田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要真的决了口,南边这七个村,都得灌了老鼠窝!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
老田一面叫喊赶快往前运沙袋、木桩,一面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吗?”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乡党委翟书记挽着一串人在对面下到河里,挣扎着往这边移动,老田和翟书记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堤上的人都急得要命,都替他们提心吊胆。
蹲在地上的老姜头,猛一下站了起来,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电线杆很快抬来了,老田和翟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
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起来,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
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欢呼起来,水里的人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提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
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慢慢睁开眼看着老姜头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老姜头哭着说:“孩子,别说这话,你骂得对…”
两个月之后,老田出院了,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1954年秋天,他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
(选自《人民文学》1959年第6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田根本不看“我”铺在桌子上的河流渠道图,这一细节描写着重渲染了洪水来袭时的紧张气氛,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形势的危急。
B.决堤时洪水滔天,人们奋力抢险,小说中这一场面描写一方面表现出险情的严重,另一方面显示了干部群众抗洪抢险的勇气和决心。
C.小说结尾处的补叙部分回应了开篇田副局长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的描写,交代了老田落下病痛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合理。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没甚要紧”“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灌了老鼠窝”等语句的使用,通俗易懂又精练质朴。
8.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塑造老田的形象,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9.小说既刻画了老田这一典型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曾巩,宇子固,建昌南丰人。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牙前,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又货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赀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召见/劳问甚宠/
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平,指常平仓,是古代官府设置的粮仓,丰年购粮,灾年卖出,用以调节粮价。
B.上僭,指超越名位和礼制,擅自使用高于自己身份的名号、礼仪或者器物的行为。
C.保伍,泛指古代基层的户籍编制,成员平时耕种,若有盗贼就承担防范围剿之责。
D.传舍,原指战国时贵族门下食客食宿的馆舍,后来指专供官员、驿使食宿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年少有才,名闻四方。他十二岁时试写六论,提笔立就,文辞很有气势;他的文章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肯定。
B.曾巩应对饥荒,赈灾得法。他让下属劝富人卖粮食给百姓,以缓解灾情;为不误农事,借种粮给百姓,让他们收获后再偿还。
C.曾巩铲除奸盗,治政有方。他在齐州将残害乡里的周高绳之于法:又发配了所有聚众为盗的章邱村民,州里治安得以改善。
D.曾巩体恤百姓,减轻徭赋。河北征调民夫疏浚黄河,他减少夫役人数,节省了大量费用;又废除无名渡钱,裁撤部分驿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访得其状,立罢之。
(2)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杂诗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涂,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再现了将士同食、乐声嘹亮的军营生活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材、质、色在世界建筑史上_______。绘制于这些古建筑之上的彩画是建筑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识。中国古建筑彩画分为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它们各具特色,既是中国建筑文化_______的体现,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修缮保护仍沿用传统的人修复方式,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由于彩画传统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少,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消亡,古建筑彩画遗存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已_____。近年来,专家们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存档,这既可对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又可对文物进行虚拟展示。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数字博物馆正是成功应用的_______。运用数字技术完整记录,整理、修复、存储古建筑彩画遗存信息,( ),搭建新的学习平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 多样性 刻不容缓 案例
B.自成一家 普遍性 事不宜迟 案例
C.自成一家 多样性 刻不容缓 个例
D.独树一帜 普遍性 事不宜迟 个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建筑彩画的技艺传承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但由于逐渐缺少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灭亡
B.建筑彩画的技艺传承都是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失,古建筑彩画遗存濒临灭亡
C.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通过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逐渐缺少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古建筑彩画遗存临消亡
D.建筑彩画的技艺都是通过彩画艺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来传承,但由于彩画传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逐渐缺失,古建筑彩画遗存临消亡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
B.既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又能为古建筑彩画的永久保存和科学修缮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
C.既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还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
D.既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又能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还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为了杀菌消毒,人们一般会在伤口上涂抹酒精,酒精通过让细菌中的蛋白质变性而产生杀菌效果。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它穿过外膜进入细菌内部后,___①___,导致细菌也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杀死细菌。生活中常见的酒精产品包括工业酒精、白酒和医用酒精。工业酒精因为含有杂质甲醇,所以不能用来消毒;____②__,因为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酒精含量都低于65%,仅可用于缺乏消毒药物的情况;医用酒精是专业杀菌药物,它的酒精浓度控制在75%,该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最理想。当酒精浓度低于75%时,酒精的杀菌效果随浓度降低而降低;浓度过高时,酒精会使细菌外膜的蛋白质凝固而形成一层保护膜,___③__。
21.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内容,将倡议书开头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明流畅,连贯得体。第①处不超过30个字,第②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到2025年将有多达35亿人面临缺水危机。中东和北非是地球上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地区,17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2个在中东和北非。即使在总体水资源压力较小的国家,也存在一些极端缺水的地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超过1/3的土地面临着高或极高的水资源压力,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和亏空的问题尤为突出,水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倡议书
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是“世界水日”,我代表学校节水志愿者向大家发出倡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3分)B
2.(3分)C
3.(3分)B
(二)(12分)
4.(3分)C
5.(3分)D
6.(6分)
①北京机场的建设,从“斗严寒、战酷暑”到短45个月的“中国速度”,延续的是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中国机场建设者故事;②从“经济、适用、朴素明朗”到科技化、人性化,反映的是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的中国民航业故事;③机场吞吐量从小到大、航站楼由少到多,折射的是经济繁荣、文明强大的中国故事。
(三)(15分)
7.(3分)A
8.(6分)
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排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9.(6分)
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3分)B
11.(3分)C
12.(3分)C
13.(10分)
(1)到了期限后,征税的人想多得收入,仍旧向乡民收取赋税,曾巩查明了情况后,立禁止了这种
做法。
(2)曾巩把节用作为治理财政的关键,当世论治理财政的人,都没有能提出比得上他的见解。
(二)(9分)
14.(3分)B
15.(6分)
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三)(6分)
16.(6分)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明
(3)八百里分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A
18.(3分)D
19.(3分)C
20.(6分)
示例:①使内部的蛋白质大去生物活性
②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③无法透入细菌内部杀菌
21.(5分)
示例:①目前全球面严重缺水危机,我国水资源压力也很大
②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作文评析:
一、作文题解读
(1)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但是含意非常丰富。
这一句话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设置了一个展开写作活动的情境。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游学”活动,就是开展旅游开展学习的活动。活动有多个国家的高中学生参加,这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要面对的是参加这次游学活动的多国高中学生。发言的主题应该是跟游学的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相关的。这个活动主题,其实也有暗示作用,“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哪里?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
第二句话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名字叫“文佳”,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限定,你可以自由选择。他(她)参加了这次游学活动,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目的,写这篇发言稿是要在活动结束的分享会上作发言用的,目的非常清楚。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者为此次写作所做的准备,采访了小组里的成员,采访的结果就是下面接着的材料。这些采访内容是要作为写作者写作的材料用的,这是写作者立意、发言的依据。
(2)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3)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4)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第2-4自然段都是“文佳”采访的结果。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欧洲的欧文。关联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其思想内容,重点是要突出不同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我们可以提炼为中国魅力来自于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中国对各种文化的包容。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美洲的珍妮。关联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北京故宫,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中国魅力所在。拓展开去,到第二个关联点,是“灵感中国”特展,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提炼一下,可以认为中国魅力,来自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第三个采访对象是非洲的西塞。关联的点是现实生活,提炼成为生活相通,世界共融。
三个采访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文化交流发展”,取自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到敦煌研究院座谈中提倡“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精神引申而编制的。
能够读出领导人的意思,这是最高明的。不能读出来,通过这三个采访案例的文字表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传统的保护,对于时尚的贡献,任何人在中国都找到自己相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可以的。
二、作文题把握
(一)落实写作任务的能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这是本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这道题的评分。结合材料的内容,就要结合题目所设置的写作情境,要在这个情境中展开写作。同时,可以有自己的体验。这个情境还有很多可以丰富的地方,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部分的细节是可以根据自己相应的体验来进行拓展和细化的。“以文佳的名义”就是说你要代入到这个写作者身份中去,写作者要设计好这个身份和相关的体验基础。写作的文体要求是“发言稿”,“发言稿”,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演讲稿,要注意发言面对的对象,要谈一些大家都熟悉的话题,语言要亲切。“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对发言内容的限定,这个限定是比较宽泛的,文化交流发展,认识与思考,两个点涉及就应该是符合写作任务要求的。能联系领导人提倡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那就更能够落实好写作任务了。
(二)立意与对案例的处理能力
这道作文题的矛盾冲突点在哪里?在于游学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中的“魅力中国”,这是对参与游学活动的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材料来看,集中在文化上来阐释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哪里。假如考生的作文可以扣紧“魅力中国”,从文化的角度解说中国的魅力所在,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那就是比较好的立意。
(三)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篇文章是要求写作发言稿,在判断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对作文题的评价
这是一道综合性考查为目的的考试,不是阶段性考试的作文题,作文题要考虑全面性,要能够充分展示考生的作文能力。这道题有四个地方值得称赞:
(一)命题技术一流。第一自然段用了两句话,就交代了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交代的方方面面,很简练,也很考验考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二)解决了考生写作实与虚平衡的问题。文化交流发展,魅力中国,这些题目非常宏大,考生容易写得空洞,命题专家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三个采访案例的方式,既有宏大主题的理解,又有现实的材料作为依据,这能够解决好考生实与虚如何平衡的问题,尽量解决
(三)思维的考查能够拉开学生的差距。材料中三个采访案例反映出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很清晰,考生需要提炼每个采访案例的思想内核,还需要考生把这三个案例统筹起来考虑,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表达的观点服务,这是一个难点,不容易处理好的。
(四)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这道作文题,说实在的,就是从一个高中学生的角度,跟国际青年朋友讲述清楚,我们中国吸引外国朋友的文化原因,讲清楚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朋友的魅力在哪里。学生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有国际的视野,又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
2020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内容理解】(3分)
B(A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不正确,原文是“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C项,“更要尊重雅文化”“更健康的状态”不正确,原文是“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没有“更尊重”“更健康”的意思。D项,关系倒置,原文是“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表明“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促进了“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
2.【论证分析】(3分)
C(“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不正确,原文没有“对比分析”俗雅文化的来源、关系及相互转换。)
3.【分析推断】(3分)
B(“打通了……,就能够……”说法不正确。二者不是充分条件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应该用“只有……才”。)
(二)(12分)
4.【信息理解】(3分)
C(A项,“航站楼出发层”应为“航站楼地下层”,原文是“旅客从这里乘坐大容量扶梯能直接抵达航站楼的出发层”;B项,应为“虚拟人像机器人”“协助旅客查看”,而非“虚拟人像机器人”“查看”;D项“组成”的应为“作为基础构成”,而非“信息综合系统”。)
5.【信息分析】(3分)
D(“促进北京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有误,原文说大兴机场是国家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
6.【内容探究】(6分)
①北京机场的建设,从“斗严寒、战酷暑”到短短45个月的“中国速度”,延续的是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中国机场建设者故事;②从“经济、适用、朴素、明朗”到科技化、人性化,反映的是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的中国民航业故事;③机场吞吐量从小到大、航站楼由少到多,折射的是经济繁荣、文明强大的中国故事。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15分)
7.【分析鉴赏】(3分)
A(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老田非常熟悉县域内各河流渠道。)
8.【写法鉴赏】(6分)
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田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排涝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沓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主题探究】(6分)
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干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文言断句】(3分)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
11.【实词理解】(3分)
D(传舍并不专指“供官员驿使食宿的地方”,而是古时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12.【内容分析】(3分)
C(“又发配了所有聚众为盗的章邱村民”有误,原文只说“配三十一人”,另从后文“盗闻,多出自首”可知,部分盗贼“自首”了,并不是全被发配。)
13.【文言翻译】(10分)
(1)到了期限(七年)后,招募牙兵的人(或征收赋税的人)想要多得收入,仍然照旧向乡民收取赋税,曾巩查明了情况后,立刻禁止了这种做法。
[5分。大意3分,“志”“访”各1分。]
(2)曾巩把节约用度作为治理财政的关键,当世论说治理财政的人,都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这个高度。
[5分。大意3分,“节用”“言”各1分。]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郡南丰县人。十二岁时,尝试写六论,提起笔就写出来了,而且文辞十分壮美。刚到二十岁,已经名闻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对他的才能表示十分惊异。嘉祐二年,他考中了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越州原来预支酒场的税钱来招募牙兵,因为钱不够,就从乡民中征收专门的赋税,并约定征收期限为七年。到了期限后,征税的人想多得收入,仍旧向乡民收取赋税,曾巩查明了情况后,立刻禁止了这种做法。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于是他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得到了十五万石粮食,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曾巩又让官府借种子给农民,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管理这个地方,把根治邪恶、急惩盗贼作为根本。曲堤的周氏家族,凭雄厚的财力称霸乡里,这家族中有一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污辱妇女,衣服器物超越本分,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并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流放了其中的三十一个人,又令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并从其他地方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征调民夫二万人。各县起初按户籍分派,三个男丁出一夫役,曾巩清理了隐瞒和遗漏的人数后,使征调比例达到九人取一,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他又免除了无名渡钱,建造了桥梁,利于往来行人。迁移了原来的传舍,将驿路改为从长清经过博州,最后通至魏州,这样不但共省去了六个驿站,而且还让人们都觉得比过去更便利了。朝廷军队远征安南,所经过的州要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筹划安排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曾巩久负才华超群的盛名,长期在地方任职,世人都认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他们的态度是淡薄的。一次,回京师,神宗召见了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爱。他上疏提出解决经费问题的意见,皇帝说:“曾巩把节约用度作为治理财政的关键,当世论说治理财政的人,都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这个高度。”刚好遇上实行新的官制,拜曾巩为中书舍人。当时自三省百官开始,都作了新的调整选拔,任命的诏书每天多达十数道,诏书对每个人的职事权限等的阐述规定都非常简明扼要。随即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过去这类事情都属于翰林学士管辖,这时则特别转交他来掌管。几个月以后,他因母丧离去。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二)(9分)
14.【分析鉴赏】(3分)
B(“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鉴赏评价】(6分)
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着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慷慨,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脆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三)(6分)
16.【名句识记】(6分)
(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每空1分,每错、漏、多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词语辨析】(3分)
A(“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格;“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普遍性”指普遍的性质或状态;“多样性”指多种样式的状态。“事不宜迟”指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刻不容缓”形容情势十分紧迫,一刻也不容耽搁。“个例”指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18.【语病辨析】(3分)
D(原句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可在“彩画艺匠”前加“通过”;第二个分句搭配不当,可将“缺少”改为“缺失”。)
19.【语言连贯】(3分)
C(“能为古建筑彩画的科学修缮和永久保存提供系统的数字化资料”和“能拓展彩画艺术的展示时空”分别照应前文“既可进行文物的虚拟修复,又可进行文物的虚拟展示”;“为教育提供更加便捷、直观的教学方式”与后文“搭建新的学习平台”紧密衔接。)
20.【语言衔接】(6分)
示例:①使内部的蛋白质失去生物活性
②白酒可用于消毒但效果不理想
③无法进入细菌内部杀菌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语言表达】(5分)
示例:①目前全球面临严重缺水危机,我国水资源压力也很大
②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5分。第①处3分,第②处2分。]
四、写作(60分)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