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6-11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0. 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 “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要到诗中找出眼前的景物,结合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分析对京都的思念。“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答案】

9. D   

10. (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2. 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11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审题,如本题问的是“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全篇分析产生“所思”的原因。如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答案】

11. B   

12.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此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当时诗人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都在洛阳。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至之后,白日渐渐变长,诗人身在蜀地,心里思念故地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自己在洛阳的年轻时代。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情景。

C. 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样子了。

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4.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6分)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青袍白马’……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说法错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仔细阅读,分析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内容要点。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原因。分析心境“转凄凉”原因可通过对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得出。本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结合注释,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此联是写对故乡的思念。“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此联上一句是在说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下一句在说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棣萼指的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一联诗人说自己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通过这样针对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在尾联心境“转凄凉”原因就非常不言而喻了。


【答案】

13. B   

14. 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抑郁落寞;②眷恋故乡,思念兄弟。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牵挂失散的兄弟们;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16. 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浑’‘总’……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错,“浑”“总”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画面的美景,将方丈、天台两座仙山与苍茫的大海、缥缈的烟云放在一起描绘,增强了画面的苍茫之感和神秘之气。这两个字不是写观画的感受,而是描绘画面的。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主旨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题目是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是“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范蠡”春秋时越国大臣;“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此二句用典,意思是“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偏小,不能载我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我飞升”。诗人面对画中美景,只能徒自怨叹,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答案】

15. C   

16. 颈联连用了两个典故。诗句说范蠡泛游太湖的船太小,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都不能带我离开。后两联集中表现了诗人老来只能与世浮沉、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悲凉之情。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②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③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②胡马: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胡马即产于该地区的马。大宛(yuān):西域国名,产良马著称。③批:割,削。竹批:马的双耳象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古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介绍了良马产地和外形。大宛名马,瘦骨棱棱,通过马的骨相,勾勒其神清骨峻的轮廓。

B. 颈联承上写奔马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足以使人信赖。

C. 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对马作概括,再以“万里可横行”,主要是对胡马的赞美,气势宏大。

D. 此诗状物与抒情相结合,看似写马,实为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期望,并抒写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18. 古人认为“少陵咏马,写生神妙”,试结合颔联具体赏析。(6分)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主要是对胡马的赞美”错,此处“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主旨的能力。事物形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其内涵。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表达意义,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意象负载的意义和情感。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③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本题颔联“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赏析。(1)形象分析: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2)关键词分析(“炼字”):“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3)表现手法分析: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答案】

17. C   

18. (1)颔联先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2)“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3)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题。

元日感怀①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②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

②湘南人:屈原于楚顷襄王时被流放在湘、沅流域。


3.请分析首联的表达效果。(6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3.首联照应题目(1分),“春至”“人未归”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以屈原自比(1分),抒发了有家不能归的痛苦(1分),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1分)。

4.①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者回答“被贬不能归家的痛苦”)②朋友散落的孤独之感③对以前所为反思后的痛苦④对年华老去的感伤(每点1分,答出4点得5分)


十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6.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6.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惜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边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看。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中,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侧面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自己,而"扶病"二字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7.D

8.① 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人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

② 颔联中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

③ 后两联诗人却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