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高考二轮复习:古诗鉴赏专练520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塘避暑①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①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然后依据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注释来看, “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揭示诗人被贬的身份。结合诗句内容,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旷然”一词也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宽阔胸襟和雍容气度。“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长自足”“只空还”不仅写景,而是表达人知足常乐、来去无心、不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万柄莲香一枕山”,选取“莲”这一意象,用象征手法塑造了诗人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九日①水阁

【宋】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用”照应“九日”。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尾联的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已不能豪饮和高吟诗歌,从侧面反映出他已真心服老。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七绝”应为“七律”;D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的是一种豪情。

(4)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柳絮二阕 
韩琦 

其一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其二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首句明写柳絮暗写东风,次句点出人物,着一“奈”字,正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第三句承上启下,楼上之人突然明白:原来柳絮“不是天生稳重花”,前此种种缭乱情绪都是徒然。 
C.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形成对比。前两句大笔渲染,实景虚写,活现出“絮雪纷纷”的轻薄浮浪之态。 
D.第一首诗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诗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的特点。 
E.第一首诗中“空缭乱”、不“稳重”都是柳絮的客观特点,直接地写出了柳絮无结果、不可靠的本质。 
6.第二首诗中的“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7.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5.BD 解析 A项,“明写柳絮暗写东风”错,应为“明写东风暗写柳絮”,诗中人物对漂泊不定的“柳絮”的态度是恼怒。C项,“形成对比”错误,应为“第二首诗紧承第一首而来”。E项,应为“都是诗人的感悟,间接地写出了柳絮无结果、不可靠的特点”。 
6. ①第二首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②柳絮穿过花枝,巧妙地借来了色香,引来无数蜂儿排队追逐。③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这两句语言活泼有致,富有意趣。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柳絮轻薄、飘忽不定的特点。“有时穿入花枝过”是细节描写,“无限蜂儿作队飞”不仅写出了柳絮的沾花惹草带来的香气使蜂蝶迷惑,更体现了柳絮招蜂引蝶的轻薄放荡。 
7.这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2分)②第一首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见别离者因赠之

韩偓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注]诗人生活在唐末战乱之际,当时自北而南,沿路所见,皆发于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点明本诗写作的原由,“别离”一词陡生无限伤感情绪,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B.首联紧扣“征人”与“征马”两个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征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

C.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诗人想象征人在离别亲人后沿着秋山远行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的别离勾起了诗人对自身的感叹,抒发了心中的无奈和感慨。

2.有人将此诗视为效仿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遗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解析]“颔联描写的是别后想象的虚景”说法错误,“尊酒阑珊将远别”是眼前实景。

2.①本诗前四句写征人草草着上戎装,出征远行,征马萧萧而立,送行的人们呜咽着,用史实的笔调记载了民间疾苦,表达了作者对遭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2分)②后四句诗人联想到战乱使自己兄弟分离、天各-方的现状,寄寓了诗人强烈的身世飘零之感。(2分)③全诗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结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有瞩

韩偓

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

[注]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晚凉中诗人在江边散步、看书,交待了诗题“有瞩”的具体情境。

B.颔联描绘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象征小人得势、英雄落寞的时代。

C.“棼丝”,原指乱丝,这里喻指纷乱之事,暗含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担优。

D.本诗写景与抒怀有机结合,状物绘景,气势壮阔,借典抒怀,蕴涵深厚。

4.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B

4.【要点】同:都以历史名人自况自勉,表达了烈士暮年的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懣。

异:韩偓以名相谢安自况自勉,期待为民出仕。辛弃疾以名洊廉颇自况自勉,渴望为国出征。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故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斅鸣鸡。

【注】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③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遭杀戮。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以“草萋萋”总写诗人所见长安城的荒凉破败,取景浑融概括。第二句既侧面写出了都城景物变异之大,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B.颔联以“塞雁”“宫鸦”等意象集中描绘宫苑废芜,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园中的乌鸦傍着女墙哑哑啼呜,诗人的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此处是作者自称,“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悲愤难抑的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尾联用典。前一句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天下;后一句借指自己不屑于像冯驩那样只凭小的伎俩解救君王,寓“报国无门”之感慨。

E.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婉,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6.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AD 
6.(1)慨叹国家昔盛今衰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 
   (2)自己遭排斥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空垂涕”、“冯驩无路”。 
   (3)对宰相崔胤引朱温而杀身误国的遗憾,如“地下强魂必噬脐”。 
   (4)对动国者(朱温)阴谋夺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 
   (5)对唐王朝的忠诚及故国的眷恋之情。(答出3点,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隐 
韩偓 

                        借得茅斋岳麓西,拟将身世老锄犁。 
                        清晨向市烟含郭,寒夜归村月照溪。 
                        炉为窗明僧偶坐,松因雪折鸟惊啼。 
                       灵椿①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②。 
【注】①灵椿:上古大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②齐:同等看待。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紧承题目“小隐”二字,写诗人借山村的茅屋居住,打算归隐田园终老山野。 
B.颔联写诗人在山村的隐居生活,“烟含郭”“月照溪”凝练地描绘出山村优美的环境。 
C.颈联写僧人来访,宾主雪夜围炉畅谈,炉火映得窗子格外明亮,鸟儿也因此受惊鸣叫。 
D.诗人借用“灵椿”“朝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全诗表现了诗人归隐村野后的超脱心境。 
8.诗人没有因为“小隐”而接受庄子的人生观,试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7. C  
8. “灵椿”是传说中的长寿之树,“朝菌”是朝生暮死的菌类,“由来事”表明诗人认为寿命长短不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是由来已久的事,他坦然承认,心中并不在意,“却笑庄生始欲齐”表明诗人认为庄子想要把生死夭寿同等看待的想法是可笑的,表明诗人不接受庄子的观点。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