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高考三轮复习:小说阅读专练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自力正直,巍巍德荣。”

    吟诵着久远的诗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的小溪,那一排岩石后面,就是父亲种的两棵梧桐。青绿色的树皮光润洁净,细直的树干像挺拔的腰杆。春天,满树紫花,恍若云霞;夏天,浓荫蔽日,凉风飒飒;秋天,风吹叶落,满地金黄;冬天,墨枝披雪,遒劲沧桑。

    “一棵是我师傅的,一棵是你的。”

    “你的呢?”

    “我是这片石头,守着你们。”

    说话的是父亲,问话的是我。

    父亲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靠着斫琴以及古筝等其他乐器的制作,父亲吃饱了饭,有了积蓄,成了家。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一台学习机的许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长长地替父亲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而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03日 )

1.父亲种下两棵树,为什么要一棵给师傅,一棵给儿子?。   

2.文中“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标题为“斫琴心语”,根据文本,概括“心语”的具体内容。   

4.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①一棵给师傅,表达对师傅的爱戴和对前辈匠人的敬仰,以及多年来对师傅的愧疚和弥补;②一棵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工匠精神。
2.①交代对父亲教诲的态度,点明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果,以便与成人后学习斫琴形成对比;②标明叙写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束,自然引出对成人学习斫琴的叙写,使文章节奏分明。
3.①斫琴要艰苦奋斗、长期坚持的精神;②要有虔诚敬畏之心,不可轻侮万物;③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④深爱自己的职业,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4.①先写父亲弹出的琴声,再写幻生出的美好画面,虚实结合,以便歌颂斫琴匠人;②问答句用四言体古诗句的形式,与开头的诗句相呼应,庄重典雅,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③“琴为心声,人琴合一”的回答,以“心”和“人”暗扣“斫琴心语”,点明歌颂民间艺人和工匠精神的主题。  


【解析】1.作答本题,要结合故事情节,从主题思考入手。文章实际写三代人斫琴的故事,重点写自己跟父亲学习斫琴,据此可知本文旨在歌颂民间艺人和工匠精神。梧桐树是斫琴的良才,象征工匠精神,而父亲的师傅是前辈匠人,“我”是继承者,父亲是梧桐树的守护者。如此思考,可有正确答案。
2.考查的句子在文中,作为独立一段出现。分析这种句子的作用,首先要从内容上考虑,说明其实际意思,其次要从行文结构上考虑,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这一句将自己学习斫琴历史的叙写分为前后两部分,可从点明学习态度、便于前后对比、自然引出下文、显化文章节奏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3.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抓住体现三代匠人品质的行为进行概括。父亲15岁学习斫琴等的情节,可以概括出答案所示的第①点;毁木的情节可以概括出所示答案的第②点;父亲关于斫琴的教诲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③点,“我”对斫琴的新体悟可以概括出答案的第④点。
4.根据“恍惚中我似乎听到”,可有虚实结合的赏析;根据位置和四言体古诗句,可有首尾照应、庄重典雅的赏析;根据“琴为心声,人琴合一”,抓住“心”和“人”,可有扣合标题、点明主题的赏析。

故答案为:(1)①一棵给师傅,表达对师傅的爱戴和对前辈匠人的敬仰,以及多年来对师傅的愧疚和弥补;②一棵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工匠精神。
(2)①交代对父亲教诲的态度,点明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果,以便与成人后学习斫琴形成对比;②标明叙写少年时学习斫琴的结束,自然引出对成人学习斫琴的叙写,使文章节奏分明。
(3)①斫琴要艰苦奋斗、长期坚持的精神;②要有虔诚敬畏之心,不可轻侮万物;③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极致;④深爱自己的职业,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4)①先写父亲弹出的琴声,再写幻生出的美好画面,虚实结合,以便歌颂斫琴匠人;②问答句用四言体古诗句的形式,与开头的诗句相呼应,庄重典雅,增强文章的文化色彩;③“琴为心声,人琴合一”的回答,以“心”和“人”暗扣“斫琴心语”,点明歌颂民间艺人和工匠精神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6.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7.“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


【答案】

5. C    

6.①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识了自己。③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古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7.①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②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的位置。③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④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⑤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⑥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解析】5.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我”找到本心,是想表达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不以外表取人取物,不忘初心,坚守理想,要耐得住寂寞等。故选C项。

6.该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归纳概括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持文本的内容。明白小说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要表达什么主旨。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除了生计之外,还为了什么而斫琴。文中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表明因为对生活的热爱,“斫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因爱生活而爱斫琴。文中写“我”砍了老家的一棵梧桐后,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两年,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表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斫琴的过程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重新认识了自己。结尾借 “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琴为心声,人琴合一。”表达父亲让“我”学习斫琴,实际上是对“我”传承传统文化寄予厚望。

7.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主旨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明确小说写了何人何事,领悟小说要表达的情感或道理。本题要求考生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有的直接,有的隐晦。文中父亲对“我”讲他曾经无心丢了他师傅的一块看似普通却珍贵的木头而追悔莫及,他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表明万物不可轻侮,不能以外表评判人和事物的价值。父亲当年说“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明我明白了做人不能丢了初心,要坚守理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我”在斫琴的过程中,爱上了这个手艺,享受这个过程,表明多接触某一事物,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它。“我”砍了老家的梧桐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晾晒木材,用了两年的时间去打磨,表明成功、成才需要时间,要学会耐心等待。做事要专注,要耐得住寂寞。“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生活本一帆风顺,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于是“我”迫于生计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斫琴的过程让我爱上了这个手艺,也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由此可以理解出,“我”的斫琴心语是,挫折并不可怕,经历可以使人成长。


一、阅读虾米哦按的文章,回答下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授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病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筹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体、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3.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解析】1.B.“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错,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2.父亲背儿子的情节,首先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又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背儿子玩耍是一种爱的补偿。成年的儿子背父亲,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再加上父亲长年涉水落下病,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次下水受凉。从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父子互背的情节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思想。父亲很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是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3.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根据以上原文内容,可以分析出狗的性格,它恪尽职守,帮助人干活,充满灵性很聪明,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从构思的角度看,无论是出发,中途,还是送别,狗贯穿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同时,有时又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从刚开始对儿子的怀疑厌恶,到对儿子的认可追随,增加了叙述的文学趣味。从人物关系和形象塑造的角度看,狗原先跟随父亲送邮件,后来又跟随儿子,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了两代人的形象。从情感主旨的角度看,狗对儿子态度前后发生了变化,在父亲的引导下,狗对儿子从怀疑厌恶到认可,最终追随了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突出了文章主旨。


【答案】
1.B
2.①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②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③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3.①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②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③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性。④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⑤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见明
和儿子跑完一趟邮后的第二天,太阳很好,父亲和儿子搬来椅子,坐在邮政所后院菜园子里当阳的地方。狗躺在一旁,用脚爪和蝴蝶闹着玩。
父亲要对儿子说的,说了三天,似乎已经说完了。但还是说个没完,也许全是重复,父亲记不起了,儿子也不厌烦。
父亲说完了,儿子才开始说。
在山上,作为一个新上任的邮递员,他没有资格多说。父亲现在要回平川里的老家去代替自己的位置。他出来工作了几十年,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重新做起,他是生手。应付那一揽事务,将是极不容易的呢。
“爸,回乡以后,头一要多去上屋场老更叔公那儿坐坐。困难时节,他照顾了我们家不少呢。借他家的油和粮食,计数不清了。后来他一概都不让还。”
儿子告诉父亲:一家四口人,包了三丘水田。田里工夫他来顶职前已经委托给了同辈好友。他要父亲答应:不理水田里的事,不下水。--儿子担心父亲的腿病。
“爸,你保证不下水吗?”儿子问。
“就不下。”
儿子说:“母亲曾经咯过一口血,冬天里气喘得厉害,她不吃药,也不肯请郎中看。你回家后,一定要带她到县里去检查一次。”
父亲点点头。
“这回乡下去,会有这么复杂啊。”父亲想。
父亲痛惜地望着早熟的儿子。十几岁时,他就无可推托地挑起家庭重担,默默地像牛一样地劳作,为在远山奔走的父亲解脱,为操劳过度的母亲分忧。他过早地放弃了学习,他没有得到过独生子所能得到的娇惯。那厚实的然而仍是幼嫩的肩膀竟压着这么沉重、这么复杂的担子。
这过早的重荷,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缘故啊。他真想抱一抱儿子,亲一亲他。可是,他长大了。他想对儿子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说不出。夸耀的句子,他一辈子没用过呢!父亲最后为儿子装好两只绿色邮包。这邮包是一生中装得最满意的。但装的时间太久,老人的手已经十分不听使唤了。
父子睡在一张床上。几天的疲劳加上傍着儿子强壮的身躯所放出的热量,老人应该是香甜地睡去的。但是没有。很久很久还睁着眼睛。夜风轻轻地敲打着玻璃的声音,不知名的草虫“咝咝”的叫声,那么清晰、那么顽固地灌进耳朵…………
狗准时来催他们起床,它用嘴巴在扯蚊帐,并“嗷嗷”地呼唤,父亲用力推醒酣睡的儿子。
默默地煮熟饭,和狗一道吃过。父亲把扁担放到儿子肩膀上,吹熄灯,关拢门,相跟着,走向还眨着星星的旷野。
下完门坎的石级,父亲踉跄了一下,他不知道是怎样挪开步子的,又是怎样地踉跄了一下,他只知道身子往下一沉。他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才没倒下去。
在一条哼唱着歌谣、不知疲倦的奔跑的小溪旁,在一座古老的不长的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父亲如果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邮政所,他决计这样站下去,直到晨雾散去,直到朝阳升起,哪怕耽误一截行程。就这样,让七八十斤重的担子压着肩膀,就这样站着。雾不大,加上溪水的反光,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
于是,他决计不再送了。他对儿子说:“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地“嗤”了一下,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的当中,“嗷嗷”地着急地叫着。父亲返身走上桥,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像哄小孩子一般地对它说:“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过河需要你;过丝茅源需要你带路,不然,他会迷路的;没有你,他斗不过拦路的蛇;还有,山里的人要听你的声音,也……舍不得你的。听见了?听清了?啊,啊……”
“汪汪汪。”狗着急地喊。说不愿意?还是要跟老人去?
“你去吧,去!”老人猛喊。
儿子在逗狗:“嗬,嗬。”
父亲猛地扭转头,径直往回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
“汪……汪汪。”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透明的跳跃的山溪水里,喉咙里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喃喃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邮递员、新邮递员可以说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因为文章对他们的描写用墨较为平均,且都很生动形象,他们一起表现了小说的主旨。
B. 作者将狗比作“一支黄色的箭”,较为形象,同时写出狗追赶老人儿子的速度之快;“绿色的梦”则是指老人儿子关于邮递员的梦。
C. 老人晚上久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他在对自己一生的邮递工作进行深刻全面的反省,回忆一生的邮递工作,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了。
D. “你去,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老人对狗说的这段话很长,整散结合,其中蕴含着老人对狗的希望,也饱含着老人对狗的深情。
5. 请分析小说中狗的作用。
6. 小说中老人的儿子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结合作品分析概括。


【答案】
4. C     C选项,“回忆一生的邮递工作,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了。”错误,应该是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故选C。
5. ①从内容上说,狗是邮递员的助手,见证了他们工作的艰辛。②从效果上说,狗构成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使小说特别富有生活气息。③从结构上说,它串联起部分情节,使故事发展有逻辑性。④从主旨上说,它衬托了主人公形象,突出了主人公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
6. ①老人的儿子任劳任怨,在父亲做邮递员的日子里,他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生活让他早熟。②他知恩图报,要父亲回乡后多去上屋场老更叔公那儿坐坐,因为老更叔公给予他们一家很多照顾。③他孝顺体贴父母,要有腿病的父亲回乡后不理水田里的事情,要父亲带母亲去县医院检查身体。④他虚心,有自知之明,面对父亲跟邮期间方方面面的嘱咐,他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多说”,所以耐心地倾听。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