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词丨语言编码差异假设 Linguistic Coding Differences Hypothesis
“语言学心得”
第 163 篇
【今日一词】
每天一词,一步一个脚印
一同扎进语言的海洋
语言编码差异假设
Linguistic Coding Differences Hypothesis
语言学能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历了发展、高潮、沉寂、重新活跃这四个阶段。语言学能是人们与生俱来且相对稳定的语言学习专门能力(Carroll 1965),而“语言编码差异假设”(LCDH)是四种代表性语言学能模式之一。
Sparks自90年代初起在外语学能和母语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并提出语言编码差异假设 (Linguistic Coding Differences Hypothesis,简称 LCDH),用于解释那些外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
该假设起源于阅读中的母语作用研究,其主要的观点有三:
Sparks&Ganschow及其合作者经多次调查发现 ,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具有更强的音系加工能力。他们将这些实证调查的结果总结为:
第一,成功的外语学习者比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中的音系/文字和句法技巧测试方面明显表现更好;
第二,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能测试 (MLAT)中表现更好;
第三,在母语技巧与学能方面表现更优秀的学生在两年的外语学习后能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他们的调查发现也被其他研究者所证实。
虽然Sparks的理论丰富了语言学能的内容,对了解外语学习困难、改善外语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该理论仍没有很好地解决Carroll的学能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该理论起源于对阅读中母语作用的调查,关注的核心是音系/文字加工能力,所以对语义能力考虑较少,更没有涉及学习者语用能力。
第二,虽然Sparks等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音系-文字、意义以及外语学能三个元素可以解释外语学习结果差异的大约60%,但他所调查的学习能力成分之间互相交叉。
第三,支持语言编码差异理论的Sparks等, Dufva&Voeten的实证调查的对象分别是中学生和小学生,对高水平的学习者而言,语言编码能力的作用可能会下降,而情感因素 (如移情)可能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参考《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戴运财2006,《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相关文献
(1)《语言学能研究新进展》(李红、马莉,《第二语言学习研究》2016年第2期)
(2)《对外语学能研究的重新思考》(温植胜,《现代外语》,2005年第4期)
往期推荐
语言学心得
分享语言学及语言教学心得与感受
今日编者:心得表妹
审 核:心得小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