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中国语文》


2020年第4期 

    《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共刊发10篇文章并发布事项一则,会议延期通知一则、目录一则。其中方言研究四篇,涉及南北官话,浙北吴语,福州方言,赣语。另有文章关注认“功能-认知”,文白异读,零形代词等问题。同时发布第九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发布通知,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延期通知,并附有20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十) 目录。


往期推荐:

刊讯 |《中国语文》2020年第1期

刊讯 |《中国语文》2020年第2期

目  录

语言·思想·文化

近代北京话与南京话:17—19世纪西士笔下的北南官话之争 / 姚小平   498-509+512

“施—受—动”主谓谓语句“功能-认知”探究 / 陆俭明   387-394+510

浙北吴语的类指表达: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方言 / 刘丹青   395-412+510-511

上古汉语的零形代词 / 魏培泉   413-430+511

“抓”的字词关系补说 / 汪维辉   431-442+511

第九批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发布 / 钟雨   442

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后缀 / 陈泽平   443-449+511

赣语“鱼虞有别”的层次 / 谢留文   450-457+511-512

从谚解《老乞大》看北京官话文白异读和京剧“上口字” / 张卫东   458-480+512

楚系出土文献所见* n-、* 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 / 叶玉英   481-493+512

“交斩美人”解 / 肖晓晖   494-497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延期通知   497

《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十) 商务印书馆 2020年出版 目录   513


提  要

 近代北京话与南京话:17—19世纪西士笔下的北南官话之争

 姚小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提  要:有案可考的中西语言交通发端于晚明。欧洲传教士来华之始,遭遇的便是多样化的汉语,既要掌握通言暨官话,还须了解方言土语。而官话又分南、北两大支,南官话以南京话为基础,一度等同于正音,为社会认可的标准语,渐而则与崛起的北官话相对峙,彼此各有通行地域。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官话,因享有地缘优势,且受益于语言政策,最终得以胜出,是为现代普通话的前身。关于近代汉语通言如何由南官话逐渐转变为北官话,17—19世纪传教士及汉学家的著述中有实证有议论,可补中国本土文献记录之不足。

关键词:通言;方言;官话;


“施—受—动”主谓谓语句“功能-认知”探究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  

提 要:在现代汉语里存在"名1—名2—动"这样陈述关系层层套叠的句法格式,一般称之为"主谓谓语句式"。"名1"和"名2"均为"动"的某种语义角色。对于"名1—名2—动"句法格式,已有一定的研究与描写。其中有一种不含周遍意义也不含隐含"连"字且表极性推衍义的"施—受—动"主谓谓语句,与"受—施—动"主谓谓语句相比,使用频率要低得多,以至于一般现代汉语语法专著和现代汉语教材都不关注。对此种主谓谓语句前人虽有所谈及,但对于"为什么少用"都缺乏必要的理论上的解释说明。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视角,对此种句式"为什么少用"作出回答。

关键词:“名1—名2—动”句法格式;主谓谓语句式;“施—受—动”主谓谓语句;信息结构;

 浙北吴语的类指表达: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方言

刘丹青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  要:类指虽然在语言表达中很重要,但却属于语法库藏中的弱势范畴,在绝大多数语言中没有专职语法手段,须借用有定、无定、复数等其他范畴的形式手段或光杆形式来表示。而浙北地区的吴方言,如本文重点考察的海盐方言、长兴方言,却是一种罕见的类指显赫型方言,它们由指示词和种类量词经过合音和语法化形成了名词前的专职类指标记,接近类指冠词,在语篇中高频出现。也有的浙北吴语直接用种类量词"种"做类指标记,如诸暨方言。从有定种类量词到类指标记的语法化,需要经历从次类指称("这一种")到整类指称的重新分析。这种重新分析最可能发生在种类量词兼定语标记的位置,因为定语承担了划分次类的功能,种类量词不必再解读为特定次类的标记,于是泛化为整类的标记。浙北吴语类指标记的形成有赖特定的库藏条件。吴语量词显赫且可以单独限制名词并兼定语标记,这些库藏特征孕育了浙北吴语的类指标记,并使类指范畴发展成功能多样的显赫范畴。

关键词:类指;浙北吴语;类指标记;类指显赫;种类量词;


上古汉语的零形代词

魏培泉    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

提  要:现代汉语是一种代词省略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经常使用零形代词;上古汉语也经常使用零形代词,只是它的零形代词分布与现代汉语颇有不相对应之处。现代汉语零形代词常用为主语和动词的宾语,却很少用作介词宾语;上古汉语零形代词常用为主语,也常用作介词宾语,但较少用作动词宾语。现代汉语和上古汉语在零形代词的使用只有在主语地位上是比较相似的,只不过上古汉语的主语使用零形代词更为发达。那么是什么样的机制造成这样的不同,上古汉语的代词省略是否在类型上与现代汉语有所分别,这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本文分别就上古汉语的零形代词作主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来探讨零形代词的分布状况与使用条件,并尝试由此来回答上述的问题。

关键词:零形代词;代词;代词省略的语言;回指;上古汉语;


“抓”的字词关系补说

汪维辉    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提  要:"抓"是"爪"的分化字,历史上"抓"先后记录过五个词:1)读zhāo、zhǎo、zhào,义为"搔";2)读zhǎo,={爪};3)读zhǎo,义为"扎";4)读zhǎo,={找};5)读zhuā,={抓}。文章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它们逐一进行梳理,并以《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为例,对辞书"抓"字条在注音、立义、释义、排序、引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商榷意见。像"抓"这样的个案在汉字汉语史上数量众多,问题需要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关键词:字词关系;同形字;异体字;“抓”;“爪”;辞书;


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后缀

陈泽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具有复杂多样的语音形式。本文先根据各种音形的交替和组合规律,归纳出三个语素。然后证明三个语素分别来自"底/地""着"和"的",层累在福州方言的共时系统中。共时分析和语源考证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关键词: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后缀;语素音位;


赣语“鱼虞有别”的层次

谢留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提 要:"鱼、虞"两韵的分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汉语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别在今天现代汉语方言中依然普遍存在。吴语、闽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徽语、部分官话方言等都存在"鱼虞有别"的层次。绝大多数赣语鱼韵区别虞韵只有一个层次,少数赣语有两个层次,与一般方言的"鱼虞有别"并无本质不同。但是赣语遇摄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也有读同鱼韵白读的层次,这是赣语不同于一般方言"鱼虞有别"的地方,也与《切韵》时代的"鱼虞有别"不同。

关键词:赣语;鱼虞有别;层次;


 从谚解《老乞大》看北京官话文白异读和京剧“上口字” 

张卫东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提 要:谚解《老乞大》6个版本前后衔接,纵贯明清278年,以其独特方式记录了北京官话音系演变过程中新旧更替的一段历史。谚解《老乞大》左、右音显示的新旧、正俗并存的现象,就是"文白异读"。这种新旧更替,今已基本完成,曾经的此类"文白异读"亦消失殆尽,仅存若干"尾声""遗存"。因不了解这段"文白异读"史,学界依据仅存的"尾声"归纳的相关"通行观点",其立论是有先天缺陷的。本文旨在以谚解《老乞大》左、右音资料揭示北京话这一段"文白异读"史及其与京剧"上口字"的关系。

关键词:谚解《老乞大》;北京官话;文白异读;左音;右音;分尖团;上口字;


楚系出土文献所见* n-、* 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

叶玉英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提 要:以往的研究对n-、l-不分的现象只追溯到唐五代。本文梳理了楚系金文、楚简以及部分保留楚人用字习惯的汉代简帛文字资料,如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中泥母与以母交替的例子,发现在战国至汉初的楚方音里*n-被读成*l-。这种现象在汉语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有的是l-被读成n-。汉语史上n-、l-一直都是两个独立的音位。n-、l-不分只是局部现象。这大概是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对鼻化度的感知差异及发音习惯不同造成的。

关键词:楚方音;声母;鼻音;流音;


 “交斩美人”解

肖晓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概 要:《世说新语·汰侈》记载了一段著名的故事: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 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 “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

“交斩美人”一句,“交”字何意,旧注无说。在后世传抄转引的文献中,“交”字常被略去,如宋人乐史《绿珠传》、明人冯梦龙辑《古今谭概·鸷忍》皆作“使黄门斩美人”,大概已不明“交”字之义,故径删去。本文讨论“交”字“近 → 即将; 立即 → 则”这一词义序列,如果把“交”理解为“即,则”,表示两件事情紧接着发生,那么“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一句就文从字顺。 



期刊简介

  《中国语文》从1952年创刊至1962年为月刊;1963年至1966年4月为双月刊;1966年5、6月为月刊;1978年至今为双月刊。中间1960年7月至9月休刊,1966年7月至1978年4月停刊。1978年5月复刊,至今。


  《中国语文》最初由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办,1956年以后编辑部工作由语言研究所单独承担。


  《中国语文》主要刊登汉语现状、历史以及应用、实验等的调查和研究,语言理论、语言政策的研究,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研究,语言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汉字现状、历史以及应用调查和研究,语言文字著作的评论文章等。


本刊联系方式

编辑部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电话号码:86-10-65125849
传真号码:86-10-65125849
E-mail:zgyw605@cass.org.cn

本文来源:《中国语文》

详情请点击“原文阅读”跳转知网下载



往期回顾


高引论文第14期丨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TOP1-200

2020-11-01

好文荐读|近十年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综述

2020-10-29

学术讯息|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青年英才奖评选结果及录用通知

2020-11-02

博悟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招生(课程与教学方向)

2020-10-27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



“语言学考博交流群”


如群满员
请添加“心得小助手


   今日小编:鱼蛋球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小助手"

微信:xindejun_yyxx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