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第二十八届中国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11月28-29日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与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20年11月28—29日,由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召开第四届功能语言学与汉语研究高层论坛。这是中国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高层论坛前沿分论坛第二十八届会议。本次论坛主题为:汉语特有句式的功能动因研究。
日程安排
时间:
2020年11月28—29日地点: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1200会议室+腾讯会议
会议直播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1q5skiN3eKBO
(拉至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观看直播)
论 坛 日 程
为了与汉语界进行深度对话,本届论坛继续特邀汉语界陆俭明教授、邵敬敏教授、祝克懿教授赴会做主旨报告,指导后学的研究工作。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线上会议不收取任何费用。
联系人:林予婷博士
( lytbnu@qq.com;15889310043)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
暨英汉语篇对比专业委员会主办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2020年11月20日
论 坛 摘 要
汉语研究需要考虑与未来接轨
陆俭明
汉语疑问范畴研究的再思考
邵敬敏
疑问范畴,狭义来看,包括“疑惑”与“询问”两个次范畴;广义来说,则还应该包括“回答”这第三个次范畴,这也是语法学比较关注的课题。我们认为,它不仅是个结构范畴,也是个语义范畴,更是个功能范畴,可以看作三类范畴的共载体。有关的研究课题涉及: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疑问副词、疑问句式及其变化、疑问系统、疑惑程度、疑问句的预设与焦点、疑问句的历史演变、方言疑问句的比较、疑问句的类型学、疑问句的主观情态、疑问与语境,乃至语调类型等等。我们吃过出版过两本书:《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初版1998年,增订本2014年)以及《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本文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四个问题:
一、“疑问”的内外构成要素
二、疑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三、疑问语气词的互补对立
四、上海方言疑问语气系统的比较
从词汇词到语篇词/语篇句:
关键词衍化的符号功能路径
祝克懿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关键词”超强的意义传递、阐释功能和超强的信息索引、管理功能也随之被高效开发利用,发展成为语言文字符号化的特有表征和社会语言生活传情达意的便利工具。报告从关键词服务于信息系统摘录、收集、存储、处理、加工、加密、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的功能出发,考察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关键词从词汇词到语篇词/语篇句符号化、模块化的衍化过程,探索其作为社会文化观念集合映射物的历史演变与功能分化路径,归结其从单一概念功能到多元语篇功能的符号功能表征。
汉语动词重叠式之系统视角研究
何伟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语小句中的动词重叠式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所表达的意义及承担的句法功能。文章首先将动词重叠式界定为动词重复使用而共同表达有关意义的形式,并基于具体形式,将其分为八个类别。然后,文章依据“意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语言描述原则,指出在意义层次,动词重叠式的前一个动词表达经验意义,后一个动词同时体现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但在不同语境中一种意义得以凸显,其他意义得以隐含;在形式层次,前一个动词充当谓体,后一个动词充当谓体延长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描述性挑战之一:
动-动结构
马爱德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汉语语法学已经纳入了一系列不同的描述框架和方法论工具。句法理论范围更广泛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汉语语法学家的思想当中,但是也一直在努力将这些概念应用于汉语语法的独有特征。描述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在熟悉的欧洲语言中没有清晰对应的一种结构,即所谓“动结式”或“述补结构”,其中两个语动词性成分以更紧密或更松散的结构关系连接在一起,表达了一系列含义,最常见的是“趋向性”,“结果性”和“程度性”。王力的早期描述将这些结构同化为“使成”或 “致使”形式,这种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多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赵元仁或受其影响的其他描述将此结构视为随后在东亚地区的多种语言中识别的“动词性成分的连续体”或“连续动词结构”的一种。总的来说,对这些结构存在着两种描述性挑战:1.应将它们视为属于小句的成分,如常见的中文术语“述补结构”所意味着的那样,还是应将它们视为一种复合词,正如常见的英文术语“结果动词(复合词)”的含义;2.如何一方面根据“动词”和“后动词”之间的不同(语法性)结构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哪些动词可以与哪些后动词结合来的(词汇性)搭配关系。本文将追溯关于这些结构的思考的历史发展,并考察系统功能理论框架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A descriptive challenge for Modern Chinese grammatics: verb-verb constructions
Modern Chinese grammatics has incorporated a range of different descriptive frameworks and methodological tools over its more than century of development. Wider developments in syntactic theory have naturally fed into the thinking of grammarians of Chinese, but there has also been a sustained effort to apply these notions to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Chinese grammar.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to description has been a construction without clear counterparts in the familiar European languages, the so-called 动结式 or 述补结构, where two verbal elements are joined in tighter or loose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expressing a range of meanings, the most common being “directional”, “resultative”, and “degree”. Relatively early work by Wang Li assimilated these constructions to the “causative” forms found in a wide range of languages worldwide; other work by or influenced by Chao Yuen Ren saw them instead as a type of the “verbal expressions in series” or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in a range of languages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In general, these constructions present two main descriptive challenges: 1. should they be regarded as clause-based, as the common Chinese term 述补结构would suggest, or are they alternatively t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word compound, as the common English term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s)” would suggest; 2. how to cop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simultaneous (grammatical) structural patterning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structural relations between “verb” and “postverb”, and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lexical) collocational patterning in terms of which individual verbs may combine with which postverbs. This paper will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bout these constructions and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how a systemic functional framework is able to deal with these challenges.
从轨道分裂和键联结看汉语小句生成的量子机制
彭宣维
本文的基本主旨是:小句以及构成小句的级阶成分,其生成过程有量子运动的诸多特点。
小句体现意义的过程,其实是把整体意义单位(“主旨”)离散化,突出表现是诸如“王冕死了父亲”一句中的领属关系“王冕”和“父亲”的分裂性分布(不仅如此,其实涉及所有语言结构),从而微分成为各种构成成分,包括名词组、动词组、副词组和介词短语;它们在生成小句的结构化过程中,分别有物质原子和分子的构成特点:(一)前者都有中心—外围成分,相当于原子的原子核和外层电子,后者的形成类似于经过轨道分裂而产生的各种修饰或限制成分,可称为“类轨道分裂”现象;(二)它们组合成为小句时又相当于原子经过轨道杂化的键联结过程,生成“类分子”结构。其实,上述过程反映的是脑神经元的脉冲放电和互动联通机制,有量子力学的一般特点,包括纠缠、跃迁、隧穿、态叠加、坍缩以及波粒二象性等表现方式和互动关系。这里的“量子”概念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一种“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处理问题时的哲学态度和实践方法”,而不是“以物理体系的广延尺度为标准的”特定所指范畴。对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具体阐述:小句的时空膨胀及其语言的双向加工模型;小句构成成分的“类轨道分裂”等级;级阶成分相互作用的“类轨道杂化”现象;分裂后的量子互动关系;关于上述类比的合理性讨论。这一视角可以揭示大量新的汉语事实,并引发对其他语言的研究,深化相关理解,这在当今提倡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无疑具有潜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汉语小句;级阶成分;类轨道分裂现象;类键连接过程;量子(力学)机制
汉语无主句的功能语言学动因
王品
本研究关注汉语无主句的功能动因,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解释无主句何以不存在“主语”。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元功能”三分:概念功能负责建构经验、表达逻辑;人际功能负责建立和维系话语所涉及的各方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负责将话语组织为连贯完整的语篇。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主语”是实现人际意义的功能,有些语言(如英语、德语)即使概念语法上不需要“主语”,但人际语法要求使用这一功能,因而主语必须出现;但汉语(及诸多其他语言)则可能任何一种元功能对“主语”都没有需求。功能语言学元功能三分的思想对解释无主句现象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本研究同时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讨论“无主”现象的三种表现方式。
现代汉语中的施动受动问题
王勇
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句被动句的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看作小句层面的特征,用施动句(operative clause)受动句(receptive clause) 取代主动被动的概念,将语态看作一种选择不同参与者角色实现话题突出的资源。在此视角之下,结合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汉语中的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统,二者之间在施事话题—受事话题、动态—静态、施动—受动、参与者数目等方面表现出连续渐变的特征。连续统的中间依次是:不及物句(1) (“他逃跑了”)、不及物句(2)(“门开了”)、受事主语句(“门打开了”)、长被动句(“门被小偷撬开了”)、短被动句(“门被撬开了”)。这样的框架提供了描述受动句(被动句)范围的新视角,汉语中受动句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动补结构、保留宾语、拂意性等问题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讨论。
汉语中元话语的形式与意义
王振华
综观国内有关外元话语的研究,从Harris1959年提出元话语概念至今,大多是基于英语语言的研究,涉及汉语元话语的研究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没有跳出基于英语研究的藩篱。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元话语,讨论元话语的分类问题;认为元话语和基础话语是话语的两个组成部分,从事件和事态的角度研究汉语元话语的形式和意义。
关键词:话语;元话语;基础话语;语法-语篇-语义整体意识;形式;意义
汉语连动式的功能视角
杨炳钧
有学者认为,汉语连动式可分为四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一个动词短语或小句作另一个动词的主语或直接宾语;兼语式;描写类小句(Li & Thompson 1981: 594-621)。这或许叫广义连动式。事实上,一般所指的连动式与兼语式性质完全不同,上述四类中只有第一类属于连动式。依据功能视角,从过程关系来观察,可以把连动式分为两大类:并列类与依赖类。并列类中动词顺序变化并不影响小句整体意义,而依赖类中动词顺序无法调换,否则意义发生变化。依赖类又可以分为隐性类和显性类,其中显性类带有连接词(如:打水去洗澡),而隐性类不带连接词(如:骑马找马)。
关键词:连动式;过程关系;并列类;依赖类
论现代汉语主位的多层次性特征
张德禄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根据汉语的特点,探讨汉语主位的多层次性特征。主要论述了 1.主位的意义及多层次性特点,2.汉语主位的等级性特点,特别是汉语的时间、空间、主语形成的等级性特征,3.汉语主位的多层次性特征,以及汉语主位的多层次性在有标记主位中的体现。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汉语主位既是信息起点,又是 话题,2.汉语的无标记主位呈现多等次性,3.汉语既有多项主位, 又有多层次主位。
关键词:主位,汉语,功能
往期回顾
2020-11-01
2020-11-04
2020-11-04
2020-10-27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小助手”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