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汉语学报》2022年第3期
《汉语学报》(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扩展)2022年第3期共刊文11篇,内容涉及确认义副词、“V走/去”、“啊”语气功能、“就”的语法化、汉字变异、词汇规范、家庭结构与儿童语言发展、入声归派、山西隰县方言、晋北平鲁方言等议题,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周 韧】汉语副词语义分析中的概率特征——以一组确认义副词的辨析为例
【张进凯 金铉哲】“V走”和“V去”互换性的多重对应分析
【汪敏锋】缓和、强化、顺应——“啊”的语气功能辩
【冯军伟】让步条件标记“就”的语法化及动因——兼论话题标记“就”的两种语法化模式
【石毓智 王统尚】语法化对汉字变异的影响
【董思聪 徐 杰】词汇规范的标准问题与方言词汇进入共同语的条件
【贾红霞 李宇明】中国家庭结构与儿童语言发展
【王莉宁】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及方式
【王晓婷】三十年来山西隰县方言的语音变化
【赵锦秀】晋北平鲁方言的语气副词“作准”及其来源
【谢荣娥】“莫之或欺”之“或”再释
摘 要
汉语副词语义分析中的概率特征——以一组确认义副词的辨析为例
周 韧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提 要 本文将“概率”作为虚词分析中的一项语义特征,讨论现代汉语一组确认义副词(包括“果然、真的、果真、确实、的确、实在”)在句法语义上的异同。文章先指出,“果然”用于说明已实现事件是事先认为具有高概率实现的事件;“真的”用于说明已实现事件是事先认为只有低概率实现的事件;而由于叙述视角的波动,“果真”作为“果然真的”的缩合形式,对概率的高低不敏感。文章进而引入语义结构的概念,说明“果然、真的、果真”类副词与“确实、的确”类副词的差异。文章认为,“果然”类副词用于回应事件发生之前对事件实现可能性的概率判断,说明该事件的实现概率为0到1之间的取值;而“确实”类副词用于回应对事件真实性的真伪判断,对事件作概率上0或1的取值。文章还利用可能世界概念,简要说明了概率特征在语言研究中对单次事件的适用方式。最后,文章说明副词“实在”主要表达“主观高程度的确认”的语义,它的使用与概率无关。
关键词 概率 果然 真的 确实 语义结构
“V走”和“V去”互换性的多重对应分析
张进凯 金铉哲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韩国延世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提 要 本文在“原型—样例连续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基于用法的多重分析方法探讨表征“位移运动事件”的“V走”和“V去”的变异性和互换性。研究发现:“V走”主要表征位移方向不明确、没有位移目的地的位移运动事件;“V去”主要表征位移方向明确、位移目的地可预测的位移运动事件,因此“V走”和“V去”处于位移运动事件“原型—样例连续统”的不同位置,“V去”较“V走”更接近位移运动事件的原型。“V走”和“V去”在表征位移运动事件原型特征和典型样例时不存在概念重合,在表征位移运动事件非典型样例时,在概念变量特征的交互作用下表现出概念重合。
关键词 多重对应分析 位移运动事件 概念变量 互换性 变异性
缓和、强化、顺应
——“啊”的语气功能辩
汪敏锋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提 要 语气词“啊”有缓和与强化功能。“啊”是情感因子,在动态语境中,会根据语境的情感基调进行情感调适以顺应语境需要。当表缓和功能时,“啊”平缓延宕,基于礼貌原则通过增加情感投入以实现情感趋同、缓和人际关系,以人际和谐为语效取向;当表强化功能时,“啊”急降短促,既可以强化言者积极情感获得情感趋同,也可以通过强化消极情感、强化认知信据力,违反礼貌原则,以情感趋异为语效取向。“啊”的缓和与强化并不矛盾,两者分工明确,相得益彰,是与语境协商并顺应语境需要的结果,其中“啊”的传情功能是基本核心,言者的心理世界对语气词“啊”的功能影响最大,是关键语用参数。
关键词 语气词 “啊” 缓和 强化 顺应
让步条件标记“就”的语法化及动因——兼论话题标记“就”的两种语法化模式
冯军伟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文学院)
提 要 “就”从空间位移动词语法化为让步条件标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就”从空间位移动词语法化为顺承连词,其中“就”概念语义的空间隐喻投射起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就”从标记顺承关系衍生出标记条件关系的语法功能,其中“就”标记话题的语用功能动因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就”从标记条件关系演变为标记让步条件关系,其中强调极端条件情景的语境义吸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论文还讨论了作为话题标记的“就”的两种语法化演变模式。
关键词 “就” 让步条件标记 话题标记 语法化
语法化对汉字变异的影响
石毓智 王统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本文探讨语法化导致汉字形体变异的规律。实词的语法化涉及语音的简化、词义的虚化和新语法功能的获得,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汉字形体的变化。一个实词演化成新语法标记后,为了区别于其原来的实词用法,汉语使用者采用以下两种办法来记录该语法标记:一是寻找一个业已存在生僻字来标识,结果导致汉字假借现象;二是创造一个新的汉字,这是汉字形体增加的原动力之一。由于汉字这种书写系统有自身的独特性质,从而形成汉语语法化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 语法化 汉字变异 语音简化 语义虚化 视觉区别特征
词汇规范的标准问题与方言词汇进入共同语的条件
董思聪 徐 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提 要 民族共同语的词汇规范工作难度高,问题多,争议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明确、合理、可操作的词汇规范标准。在汉语快速国际化,宽松包容的语言观逐渐成为学界共识的背景下,这一理论缺陷所造成的混乱与弊端愈加严重。基于民族共同语标准适度多元的理念,本文建议放弃“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一不切实际的表述,将现行普通话定义中的词汇标准微调为“以北京话词汇为基础词汇”。北京话词汇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共同语区域变体的词汇与北京话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互理解度。方言词汇如要进入民族共同语,它首先要进入共同语的区域变体。而方言词汇能否进入共同语的区域变体取决于相关方言词汇是否跟区域变体中的既有词汇系统契合(体系性),在共同语区域变体中是否稳定(稳定性),是否在词汇方面可以跟北京话之间进行无障碍沟通(可理解性)。
关键词 民族共同语 词汇规范 体系性 稳定性 可理解性
中国家庭结构与儿童语言发展
贾红霞 李宇明
(北京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语言科学院)
提 要 儿童语言发展受输入环境的深刻影响,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是输入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中国的祖辈深度介入育儿传统、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等,造就了中国儿童语言发展独有的家庭输入格局,是不可复得验证输入互动理论的“语言实验室”。祖辈深度介入,形成家庭语言输入内容和形式的隔代链接;独生子女专享4-2-1成人语言输入格局,同胞互动语言缺失;“非自然二孩”同胞年龄悬殊,同胞互动语言社会化程度更高,缺失同伴意识。重视中国儿童语料库建设,把握中国儿童发展的独有特征,对儿童语言发展和儿童语言教育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 中国儿童 语言发展 家庭结构 语言输入
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及方式
王莉宁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提 要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汉语方言点的材料,对汉语方言入声归派的类型、地理分布和演变方式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证明,“入声归平”是最显著的归派类型;“清入归阴调、浊入归阳调”是入声归派的主要方式,说明了古声母的清浊是影响入声归派的重要因素;此外,“低调”也是影响入声韵舒化速度的因素之一,表现为古浊声母、特别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率先舒化并归入平、上、去等各调类中。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入声 入归平声 清浊合调 低调
三十年来山西隰县方言的语音变化
王晓婷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科学研究所)
提 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山西隰县方言语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单字音[tʂ、tʂʰ、ʂ]读为[ts、tsʰ、s],中新派[ʐ]母重新回归;二是调类分韵的韵摄在不断扩大;三是入声韵低元音并入高元音、入声调阳入并入阴入。这三点变化既有方言语音系统的自身调整,也有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更有二者的双重制约。
关键词 山西隰县方言 三十年 语音变化
晋北平鲁方言的语气副词“作准”及其来源
赵锦秀
(南京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晋北平鲁方言语气副词“作准”表不确定的揣测语气,确认度高。能与多种句法成分共现,还可根据强调焦点的不同,灵活改变其位置。“作准”的同素逆序词“准作”,否定形式“不作准”也能表示揣测语气。结合历史文献发现,不晚于唐代,“作准”由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动词,表“确定”“当真”等义,为语气副词“作准”提供语义基础。明代以后,“作准”虚化为语气副词,表确定语气。清代“作准”在否定句和反问句中吸收不确定的语境义,发展出不确定的揣测语气。这一历时演变过程是重新分析、主观性程度增强及语境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晋北平鲁方言语气副词“作准”表不确定揣测语气,是对明清用法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平鲁方言 作准 语气副词 来源
“莫之或欺”之“或”再释
谢荣娥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提 要 “莫之或欺”中的“或”,学界有不同解释。本文立足古代文献,探讨“或”的用法,尝试对“莫之或欺”中的“或”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提出“莫”与“或”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或”连用,“或”起陪衬作用,取义时往往取“莫”之义。在先秦文献中, “莫”与“或”对举,为其连用奠定了基础。“莫”“或”连用构成韵律词,在形式上渐趋固化,中古之前“或莫”偶有出现,之后渐趋消失,“莫或”从先秦一直延用到民国时期。在句式中,代词“之”作宾语往往前置,多置于“莫”与“或”之间,偶置于“莫或”之后。由于“莫”作为否定性无定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莫或”也就没能在现代汉语中固化与保留。本文提出“莫之或欺”即“莫或欺之”,“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构成韵律词,取“莫”之义,“或”起陪衬补充音节作用。
关键词 莫之或欺 或 莫或 韵律词 再释
本文来源:《汉语学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2022-10-04
2022-10-04
2022-10-04
2022-10-03
2022-10-03
2022-10-03
2022-10-02
2022-10-02
2022-10-02
2022-10-01
2022-10-01
2022-10-0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
“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