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学人|乔姆斯基: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3-05-17

语言学心得|2022,再见。2023,你好!(文末福利)

2023-01-01

趣  谈|论当今的通话膨胀之怪状

2023-01-02



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语言学人(第10期)

乔姆斯基


    摘  要:最近笔者对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终身教授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 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语言学习与语法、语言研究、学术、科研、教育、创新等方面, 对如何进行创新型研究,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以及语言研究的前景等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对我们清醒而正确地认识上述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语言学习;科研;教育;创新;一流大学


【被采访人】

诺姆·乔姆斯基, (1928-) 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与哲学系终身教授, 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哲学、科技史。Email:wwchang6688@gmail.com


【采访人】 

张伟文, (1968-) 男, 云南昆明人, 云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民族史、认知语言学等。Email:wwchang1618@qq.com




一、引言



最近笔者对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终身教授诺姆·乔姆斯基 (Norm Chomsky) 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语法与语言学习、语言学研究、学术、科研、教育、创新、一流大学建设以及国内外时事等方面。对如何进行创新型研究,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以及语言研究的前景等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对我们清醒而正确地认识上述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及指导意义。以下是访谈实录。



二、语言研究的回顾


尊敬的乔姆斯基教授,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作为此次采访的开始, 我想首先问您三个问题:

张伟文 (以下简称张):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 请您谈谈转换生成语法产生的背景?

乔姆斯基 (以下简称乔):好的。我简要地介绍下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大约半个世纪以来, 语言研究发生了一场全新的转变, 这一转变刷新了一些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的传统问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从行为及其产物 (文本, 语料库等) 转向注重行为内部机制的研究。这是心理学视角下的一场转变, 它构成我们所熟知的“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实际上是对这一转变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

随着这种背离主流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转变, 探究的对象演变为对个体行为的研究-这是一个明显同时也非常重要的事实的基础。在这个“充满噪音及迷惑的世界中”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 的经典言论, 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复杂地识别着语言系统或其子系统, 并且这种识别是无意的, 也无需任何指导, 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定的语言系统的知识, 比如说非正式“英语”的多样化、“西班牙语”的多样化、中国语言的多样化, 以及澳大利亚的土著语言或其他人类语言。在相同的环境下, 我们对这些语言的认知就如同我们难以识别蜜蜂的语言, 或我们的宠物 (比如猫或黑猩猩等) 的语言一样。

所有生物体都有其特殊的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可以使他们以特定的方式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其中一些子系统被称为“精神”或“认知”——这些并不需要精确地定义, 正如没有必要准确地知道化学的终点及生物学的起点一样。人类认知系统的发展也和其他学科一样, 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 但整个过程基本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例如, 营养变化可能对发育产生巨大影响, 但它不会将人类胚胎改变为蜜蜂或老鼠, 认知发展也是如此。有证据表明, 在人类认知系统中有一个“语言系统” (FL) ——它是大脑的一个子系统。当然, 这要排除严重的病理学例子。对人类而言, 语言系统是如此高度的整合:它是一个天才物种的产物。人类语言系统的“初始状态”由普通的人类基因禀赋决定。伴随着日益丰富的经历, 人类语言系统经过一系列的演变, 通常在青春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之后的变化主要是边缘性的:基本是词汇量的增长。

据我们所知, 人类语言的每个方面-声音、结构、词汇的手段和更复杂的表达-都受到语言初始状态属性的制约。这些相同的制约强调并揭示了人类语言系统的非凡丰富性和灵活性。一个显而易见的原理是:生物禀赋使胚胎变为老鼠, 并且只需最微不足道的环境“信息”, 就能防止它变成苍蝇或猴子。人类精神世界的演变也遵循这一原理-假设人类是生物世界的一部分, 而不是天使。

我们可以将包括稳定状态在内的人类语言系统视为一种“语言”:在更多的技术术语中, 我们可以称它们为“内化语言” (I语言) 。拥有“内化语言” (I语言) , 一个人就有能力进行“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传统上这被认为是一个人“有思想”的重要标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笛卡尔及其追随者。一个人可以在无限宽广的范围内产生新的表达 (思想) , 并且这些表达 (思想) 与其所处的环境及形势相适应, 但并不是由这些因素所引发或决定, 并且这些表达 (思想) 可以激发别人用类似方式表达的欲望。与笛卡尔一样, 我们对人类这些能力的本质的认识一直模糊不清, 但随着对“内在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转向, 对人类这些卓越能力的认知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的认知有了很大的进步。

尽管观察并不直接影响人类语言的研究, 但是严格地说, 人类语言系统在生物学上是孤立的, 因此, 这种物种属性的意义不仅仅是人类普遍拥有。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内化语言” (I语言) 是一个离散无穷系统, 它是一个可以在无限宽广的范围内产生表达 (思想) 的生成过程, 每个表达 (思想) 都有其确定的声音和意义。离散无穷系统不但在非人类通信系统中是未知的, 并且在生物世界中也是罕见的。当我们超越人类语言最基本的属性时, 其独特性变得更为明显。从基本意义上说, 人类语言不属于动物通信系统的标准类型, 而且至今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或推测人类语言是从动物演变而来的, 包括它所具有的通信的“主要功能”。语言无疑可以用于沟通, 人们当然可以这样做。传统观点认为人类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 是对他人或对自己表达思想的工具, 这并非不合理。但从统计学上讲, 人类语言的使用绝大多数是在 (大脑) 内部进行的, 因为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反思来确定及验证。

从内在主义的角度来看, 语言研究是生物学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 对蜜蜂的“舞蹈系统”及导航能力、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生物体的其他性质的研究一起取代了之前的对其视觉系统的研究。对这些系统的研究可以在各个层面展开。在认知系统的范畴, 这些研究有时被称为“心理”和“生理”水平--当然, 这只是便于表达。用传统术语来说, 昆虫学家可能试图确定和描述蜜蜂的神经系统在传输或接收关于远处花朵的信息, 或者确定当蜜蜂找到回到巢穴的方式时所进行的计算——这是“心理”分析的水平。或者我们可以尝试找到这些计算能力的神经基础——这是“生理学”分析的水平。这些都是相互支持的领域:在“心理层面”学到的知识通常为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指导, 并且相互作用;对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极大地启发寻求以不同术语揭示生物体特性的心理学研究。

同样地, 对化学反应及其性质的研究, 以及对其结构化实体的研究, 为基础物理学提供了指导方针, 并为最终的跨学科研究做好了准备。85年前, 熟谙科学原理的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说, “化学法目前不能简化为物理法则”。但事实证明, 这是误导性的:原则上它们不能简化为物理规律, 因为物理学已被人类所理解及诠释了。跨学科研究确实是在几年之后才出现的, 但它是在量子理论革命出现之后。量子理论提供了一个剧变的物理学与实际上并未改变的化学研究的结合。这在科学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寻常的事件。我们试图将对包括人类语言在内的、对生物体的心理及生理层次的研究转化或融合为对其认知系统的研究, 尽管我们并不清楚其结果可能是什么。

对最近发生的化学与物理学的融合过程中的教训进行反思是有益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核心的硬科学, 是处理世界上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结构, 而不是处理及理解外部世界 (地球之外) 异常复杂的实体。跨学科研究之前, 领先的科学家通常仅将化学原理及假定的实体视为计算设备-这对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益的, 但难以预测有着神秘色彩的所谓“物理现实”。

一个世纪以前, 杰出的科学家对原子和分子的看法是一致的。庞加莱 (Jules Henri Poincaré) 嘲笑地观察到:人们相信有关气体的分子理论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熟悉台球游戏。我们现在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严重的错误。玻尔兹曼的原子论、凯库勒的结构化有机分子理论以及其他假设的实体, 对人类而言是真实的:他们找到了最佳解释方式——因为这是人类大脑可以想象及构造的。

诸如此类的经验教训可以应用到对认知体系及其结构的研究中:昆虫导航理论, 或运动中刚性物体的感知, 或内化语言 (I语言) 等领域。人们试图寻求最佳解释, 并期待用不同术语对跨学科领域进行阐释或公式化。尽管缺乏必要的知识, 但人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展开---毕竟这是人类智慧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是一个特定的生物系统, 而不是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的通用工具。

在“生物语言学”的视野中, 核心问题是对特定内化语言 (I语言) 的研究, 包括它们从中得出的初始状态。一个可能会受到欢迎的论点是:这种探究是有特权的。包括对社会语言学、比较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我认为:实际研究将显示:对语言能力的研究应该找到一个基本的定位, 包括任何严肃的对语言及其应用及功能的调查与研究。正如人类生物学已成为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艺术等学科的核心要素, 事实上也成为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样, 生物语言学研究方法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犹如人类生物学一样。这就是我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历史背景及基本考量。


:多谢您的介绍!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示了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及本质。您的理论对当代语言教育、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乃至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 尤其中国学者来说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中国, 我们往往将语言学研究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看来这需要发生一些转变。由于您的转换生成语法过于复杂, 请您能否简要介绍其中的核心要义?

:当然可以。但可能会让你们感到乏味:我试图将传统术语应用于一个新的语境。内化语言 (I语言) 的理论有时被称为“语法”, 而有关语言系统初始状态S-0的理论被称为“通用语法” (UG) 。一般的研究通常被称为“生成语法”, 因为语法与语言 (L) 能生成无限表达式的方式有关。与S-0到语言 (L) 转换相关的经验或数据被称为“主要语言数据” (PLD) 。一般认为内化语言 (I语言) 的语法 (G) 满足“描述充分性”的条件, 以至于可以认为它是正确的语言理论。同时也认为通用语法 (UG) 满足“解释恰当性”的条件, 即它是一个真实的初始状态的理论。这个术语的选择是为了说明通用语法 (UG) 可以提供比一般语法 (G) 更为深刻的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一般语法 (G) 通过描述产生它们的生成过程来描述现象;而通用语法 (UG) 试图说明这种生成过程如何产生现象——它产生于“主要语言数据” (PLD) 。我们可以把S-0想象成“主要语言数据” (PLD) 到语言 (L) 的映射。通用语法 (UG) 被视为解释这一应用的理论。这种理想化的图景有时被认为是构成“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调查了内化语言 (I语言) 的资源如何被用来表达思想、谈论世界、传达信息以及建立社会关系等等。原则上, 这项研究可能试图探索“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但正如其他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这个话题似乎笼罩在神秘面纱中, 就像我们尚不完全清楚人类行动的本质一样。

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语言学的研究转向复活了很多传统问题, 但人们能够以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借助于以前所没有的知识工具:特别是对递归过程的本质有了清晰的理解, 生成过程可以用有限的手段 (L的机制) 表征物体的无穷大 (可以用L的表达式进行表达) 。只要认真进行了调查, 就会发现传统的语法和词典无论多么丰富和详细, 都没有解决有关语言表达的核心问题。他们基本上只是提供了一些“提示”——这对具有了语言系统及其部分功能的人来说是有用的, 但是这些系统的本质未经验证。很快, 人们发现了大量新现象以及新问题, 有时也得到了部分答案。

人们很快就认识到在描述性和解释恰当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前者似乎导致非常复杂的规则体系, 因为每种语言都是在“主要语言数据库” (PLD) 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普通的语言系统获得的, 尽管这些语言系统提供了关于这些规则和结构的微不足道的信息。

相关研究发现了语言规则系统的一般特性。这些规则系统可以从特定的语法中提取并归因于通用语法 (UG) , 从而在主要语言数据库 (PLD) 的基础上留下足够简单的数据。大约30年前, 这些努力汇集在所谓的“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中, 这是对传统语言研究的一个突破。“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无需构成传统语法框架的规则和构造, 并且在早期的生成语法中已被接受。匈牙利语和日语的动词短语的相关表述支持了这一理论。构成它们的规则可以被分解为适用于构建各种传统语法的通用语法 (UG) 原则。人们可以通过固定S-0的有限数量的“参数”的值来确定特定的语言 (L) 。这一方法要求参数必须足够简单, 以便根据受限制和容易获得的数据设置数值。从这一角度看, 语言习得就是固定这些数值的过程。参数可以被认为是语言的“原子”——借用马克-贝克的比喻。每种人类语言都是这些“原子”的排列或组合, 由指定的参数值决定。固定的原则可用于构建人类语言的表达式, 但是“原子”是以特定的内化语言 (I语言) 排列的。那么语言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发现像元素“周期表”这样的东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可以想象的语言系统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被实例化, 并且可以正常方式实现。

请注意, “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是一种设想,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理论。它是一个理论框架,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其加以发展。它已被证明为是一个具有较高产出率的设想, 已引发了广义类型学范畴下语言研究的爆炸式发展, 并且研究的深度是空前的。诸多未知的现象已经浮现, 并引发了诸多新的见解以及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一设想也引发了对语言习得及相关领域的全新而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的开展。毫无疑问, 在此之前, 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人类对自身的语言了解得如此之多。当然, 在相关领域已经展开的研究与之前所进行的研究迥然不同。

正如我所指出的那样, 至少在原则上, 以及在某种程度的实践过程中, “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提出了充满希望的解决途径-旨在解决语言描述性和解释恰当性之间的矛盾。这使我们有可能第一次真正看到一种真正的语言理论的框架或轮廓---它可以共同满足描述性和解释恰当性的条件。这使得我们可以认真考虑在生物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早在对生成语法的反思中就已经提出了, 但被搁置了:这就是继续探讨语言解释恰当性的诸多问题。

人们早已熟知, 自然选择是在自然规律所确立的可能性的“渠道”内进行的, 并且如果不考虑自然界的规律如何决定自然界的结构、形式及性质, 就不能真正理解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对这些问题的经典研究由汤普森 (D'Arey Thompson) 和特里 (Alan Turing) 进行。他们认为这些应该最终成为进化论和生物发育理论 (形态发生学) 的核心议题。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研究中, 特别是对人类语言系统的研究。我们会继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 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解答。

对这些话题的研究被称为“极简主义纲领”。通用语法 (UG) 的研究试图确定语言的属性是什么, 包括其原则和参数。如果“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是正确的, 极简主义纲领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语言的基本属性是这些内容, 而不是其他内容。具体而言, 我们可能试图确定语言的性质——这可以从复杂生物体的一般特性以及语言系统必须满足的可用条件中推导出来:语言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系统之间的“结合条件”。我们可以重构传统的语言研究-通常认为语言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系统。我们观察到语言系统必须至少满足由传感动力系统 (SM) 与思想及行为系统所共同构成的“结合条件”。有时这也被称为“概念—意图” (CI) 系统。我们可以首先将内化语言 (I语言) 认为是一种连接“传感动力系统” (SM) 和“概念—意图” (CI) 的系统——通过生成有意义的表达来实现——对这些系统来说它们是“清晰”的, 并且这些系统独立于语言系统而存在。由于语言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计算系统, 所以我们尤为关注的本质属性是其高效的计算能力。一个非常棒的极简主义观点认为, 从自然的最佳计算意义看, 语言系统是解决“传感动力系统” (SM) 和“概念—意图” (CI) 系统之间的相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语言研究与语言学习



:多谢您的介绍。对我们来说, 您的转换生成语法确实有点难以理解, 不过我们知道您的理论对当代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 乃至当下较为热门的人工智能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为当代语言教育及语言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就是认知语言学。我们会认真咀嚼您所要表达的思想。对大多数中国学者及学子来说, 他们都不太清楚您的理论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请您能否简要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

:好的。首先我们需要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学习进行区分。某种程度上, 儿童语言的习得就如同其自身成长一样, 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学习”。对儿童来说, 其成长的环境同时也是其学习语言的环境。理论上我们试图发现语言系统的规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提供了一种框架, 在这一框架中语言习得过程发生了——这更像基因禀赋普遍地为人类成长提供了框架一样 (外部刺激也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成长) 。这是非常丰富和非常深刻的一个过程。查理斯-杨的《无穷的天赋》对此作了很好的介绍。


:根据您的理论,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一个人要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语实际上并不困难?

:某种程度上, (对母语来说) 二语习得是一个很不同的过程, 至少在儿童期之后-在青春期前后人类习得语言的能力会发生重要的转变, 尽管存在一些个体上的差异。当然, 普遍语法的规则仍然在发挥作用, 但主要问题是它如何精确地解释 (每一个) 现象。这方面你可以咨询我的同事苏珊·弗莱妮 (Susan Flynn) 她是这方面的领先专家。

弗莱妮:这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一个人可以在其一生中掌握两种语言-这没有任何问题。语言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转变他们的教学态度: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个与第一语言 (母语) 一样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尽量将学生置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中-尽可能多地与母语或接近于母语的教师接触。当然, 一个人究竟能学习多少种语言-这在数量上实际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请您能否对中国学者及学子在语言学习上提些建议?因为很多中国学生感觉英语很难掌握。

:这最好由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四、大学教育与创新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学者, 您认为一个学者或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诚实、勤奋、开阔的心胸、好奇心——这些最基本的品质


:您的理论对中国学者及学子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您怎么看待当前中国语言教育、历史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我对这方面了解得不多。我想表达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伟大文明的国家, 它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直至今天, 对中国的大多数研究机构来说, 与自然科学相比, 很多学术领域如哲学、历史、语言学以及其他人文领域都处于劣势的状态。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状况?能否提一些建议?

: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至于怎么做, 你比我更清楚, 我相信。


:现在很多中国语言学者及研究人员对语篇分析及微观研究更为关注,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语言学家, 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能否提出您的建议?

:我不认为这是非常有趣或重要的问题。各人见解不同。


:众所周知, 中美两国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不同, 您怎么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言, 您认为那种体系更好?

:美国的教育体系有很多缺陷, 但在培养创新方面它确实好得多。


:确实如此。中国的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 不鼓励生成新的知识或进行创新性的研究。这方面我们需要向您们学习。现在很多中国大学都在计划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杰出学者, 您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哪些重要特征?能否提一些建议?

: (世界一流大学) 应该培育和鼓励自由和开放的探究。


:我们能否期盼中国学者在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创造出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的理论?

:有很多理由都期盼这一刻。我估计这一刻会马上到来。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 您有如此众多的科研成果及著作, 这对多数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请问您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有什么秘密吗?

:我想没有什么秘密。就是靠努力工作和尽量保持开阔的心胸


:您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吗?

:人类现在的表现更像是在毁灭人类自身。对于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以人类现在的认知能力, 甚至不允许我们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及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承认是自然的有机物, 而不是天使。


:最近有一个中国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但她没有博士学位, 也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世界杰出学者, 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我对这个特例一无所知。


:很多中国学者和学子对您50年前与让-皮亚杰 (Jean-Piaget) 的争论, 以及30年前与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的争论都很感兴趣。能否介绍一下这两场吸引人的论战?

:有关这两场讨论都已出版了专著。如果你有有关这些论战的更深入的问题, 我愿意尽力回答。


:有人认为巴黎恐袭事件是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您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ISIS试图把这一事件说成是“文明的冲突”, 我们可以选择愚蠢地掉入这一陷阱。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也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关。


:据说对人类来说, 这个世界上还有大约70%的事物是未知的。这是否意味着需要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进行一场革命?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这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我在印度工作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最近发现了以前不曾知道的100种语言。我们对这个世界, 甚至对我们自己, 都了解得很少。还有许多巨大的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五、结语


:作为杰出的语言学家, 请您谈谈未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好的, 我就简单谈下这个问题。与提供其自然背景的“原则和参数” (P&P) 方法一样, 极简主义方案也提出了需要寻求答案的问题--其中包括可能发现问题被错误地表述并且必须重新考虑的问题。这类似于早期寻找语言系统及其状态的最佳理论的努力, 但是提出了不同顺序的问题——一个困难但非常有趣的问题:难道语言系统及其状态本身是最佳的——在一些有趣的意义上?如果属实的话, 那将会是一个有趣且具有高度建设性的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 我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话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我认为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成果, 尽管还有许多新问题和明显的矛盾。

在该计划取得成功的情况下, 它将为开启现代科学的伽利略理论提供更进一步的有力证据:“自然是完美的”——科学家的任务是证明这一点, 无论是研究运动定律, 或者雪花的结构, 或者鲜花的组成及其生长, 或者我们所知道的最复杂的系统——人脑。

过去半个世纪的语言学研究是卓有成效而令人鼓舞的, 前景令人兴奋, 这不仅表现在狭隘的语言学领域, 并且也表现在诸多新的领域, 甚至包括长久以来我一直期望的语言学与脑科学的结合, 一个诱人的前景, 也许现在已经悄然来临。

:上个世纪您与让-皮亚杰 (Jean-Piaget)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有过面对面的争论, 这给中国学者及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大师都已经过世, 但您仍然如此健康, 并且还能继续工作。请问您是如何保持健康的?有什么秘密吗?中国有很多您的粉丝。他们很想知道您的健康状况。您能否做一些介绍?我们能否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您到中国做一次旅行?

:感谢您们的关注。我很好。我很希望能够到中国做一次别样的旅行——这是一个迷人的国度。但我现在的任务和要求很重, 很难安排一次出国旅行。


本文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41期



乔姆斯基先生论文发表集锦


检索时间:2022年11月23日

检索数据库:Jstor


[1] Abhinandan, T. A. et al. (2012). Suppression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An open letter to Manmohan Sing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47(17), 5.

[2] Ahmad, E. et al. (1989). Middle East Peace Priorities in the US: Seven Perspectives. Middle East Report, 158, 6–11.

[3] Albert, M., & Chomsky, N. (2003). Noam Chomsky on Iraq War. Peace Research, 35(1), 51–60.

[4] Bharadwaj, S. et al. (2011). Miscarriage of Justic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46(1), 4–5.

[5] Cafassi, E. et al. (2020). El Fracasado Discurso del Éxito, Turno de Ecuador. In C. Parodi & N. Sticotti (Eds.), Ecuador (pp. 188–191). CLACSO.

[6] Chomsky, N. (1955). Logical Syntax and Semantics: Their Linguistic Relevance. Language, 31(1), 36–45.

[7] Chomsky, N.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Grammar in Child Language]: Discuss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9(1), 35–42.

[8] Chomsky, N. (1966a). The Current Scene in Linguistics: Present Directions. College English, 27(8), 587–595.

[9] Chomsky, N. (1966b). Une Conception Transformationnelle de La Syntaxe. Langages, 4, 39–80.

[10] Chomsky, N. (1967a). A Comment on Noam Chomsky’s “The Current Scene in Linguistics: Present Directions”: Reply. College English, 28(6), 468–469.

[11] Chomsky, N. (1967b). Rec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nate Ideas: Summary of Oral Presentation. Synthese, 17(1), 2–11.

[12] Chomsky, N. (1967c). Some General Properties of Phonological Rules. Language, 43(1), 102–128.

[13] Chomsky, N. (1968a). Quine’s Empirical Assumptions. Synthese, 19(1/2), 53–68.

[14] Chomsky, N. (1968b). Trois Modèles de Description Du Langage. Langages, 9, 51–76.

[15] Chomsky, N. (1973). Scholarship and Ideology: American Historians as “Experts in Legitimation.” Social Scientist, 1(7), 20–37. 

关注“语言学心得”公众号

后台回复“乔姆斯基”可获取

乔姆斯基先生论文发表集锦文档



往期推荐


语言学人|柯理思:行走在研究和教学之间


语言学人|戴庆厦:一直在路上——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的调查与研究


语言学人|岩田礼:方言地理学的宗旨及其应用


语言学人|冯胜利:中西学术之思和语言研究之路


语言学人|黄正德:语法是生成的 兴趣是养成的


语言学人|袁毓林:让语言学徜徉于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之间


语言学人 | 陆俭明:在不断的认知升级中研究和教学


语言学人|沈家煊:立足汉语特点的科学探索


语言学人|冯志伟:汇通文理,探索语言奥秘





课程推荐




招  聘|北京语言大学2023年新编长聘人员招聘(41人)

2023-01-03

学术会议|北京语言大学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23-01-03

刊讯丨《河南大学学报》2022年刊文(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

2023-01-03

趣  谈|论当今的通话膨胀之怪状

2023-01-02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社会互动研究》2022年第3-4期

2023-01-02

招  聘|江苏开放大学2023年教师招聘(语言学)

2023-01-02

语言学心得|2022,再见。2023,你好!(文末福利)

2023-01-01

学术会议|第六届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

2022-12-31

博士招生|山东大学2023年博士招生(语言学)

2022-12-31

刊讯|《江汉学术》2022年刊文(语言学)

2022-12-3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Kī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语言学人”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