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留言赠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北大核心、CSSCI扩展版、AMI扩展)2023年第3期共刊文19篇,主要栏目包括“二语写作教学研究”“海洋文学研究”“语言与语言学研究”“翻译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栏: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特约主持人:徐昉)
【主持人语】(南京大学 徐昉教授)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以现实问题驱动,其中关注较多的问题包括: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师反馈、同伴反馈、话题任务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干预来提升学习者的二语学术写作能力等。面对这些二语写作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定位研究空间、形成研究的原创性,是外语类教学研究者要做好的功课。为反映学界的研究动态,本期特推出“二语写作教学研究”专栏,收录的4篇论文正是根植于上述话题领域,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徐昉、李艳一文描述和解释了个案写作教师做出书面反馈决策的过程特征;顾琦一、陈楠楠、陈方一文从认知负荷视角考察了话题熟悉度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董哲、高瑛一文编制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写作同伴反馈素养量表;李礼、高旭阳一文基于动态评估理论构建了英语教育硕士学术论文引言写作的教学干预模式。这些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写作教师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推动教师反馈素养、同伴反馈素养、认知负荷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学术写作教学干预模式的理论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二语写作教师书面反馈的决策过程特征:个案研究
徐昉,李艳
摘 要:二语写作教师做出书面反馈的决策过程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描述和解释西安某高校两位英语写作教师对一篇学生议论文进行书面反馈的决策过程。研究发现两者经历的思维阶段(即识别、评估、反馈)趋于相似,差异在于评估的视角不同,继而在反馈侧重的问题以及反馈的时间、形式与语用策略上的选择各不同;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信念。研究表明,理解教师反馈的决策过程特征,对于写作教师的反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书面反馈;决策过程;教师反馈素养;二语写作
认知负荷视角下话题熟悉度对二语写作的影响研究
顾琦一,陈楠楠,陈方
摘 要:本研究通过控制对比实验,对学习者二语写作过程中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进行直接和分类测量,并从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和总分4个维度对写作产出质量进行了考量。结果发现:1)熟悉话题引发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显著低于低熟悉度话题;2)写作产出质量与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除了为写作任务设计提供依据外,同时指出认知负荷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应考虑到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关键词:话题熟悉度;二语写作;认知负荷
英语写作同伴反馈素养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董哲,高瑛
摘 要:英语写作同伴反馈素养是影响同伴反馈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尚无测量工具。本研究以1078名大学生作为对象,尝试编制英语写作同伴反馈素养量表。该量表包括提供反馈态度、接受反馈态度、提供反馈能力和采纳反馈能力4个维度,共解释了74.28%的方差变异,量表信效度良好。学生同伴反馈素养整体水平为中等偏上,提供反馈态度与能力差异显著。
关键词:同伴反馈素养;英语写作;量表;信度;效度
动态评估视域下英语教育硕士学术论文引言写作干预模式探究
李礼,高旭阳
摘 要:在指导教育硕士学术论文撰写的实践中发现,引言部分随意杜撰现象普遍,质量欠佳现象已广泛存在。目前国内外鲜有涉及引言撰写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借鉴动态评估理论,整合该理论的“干预式”“交互式”两种模式,搭建以动态评估理论为基础的引言写作干预四阶段模式,旨在评估该模式对提高英语教育硕士论文引言写作能力的效果,以期为学生引言撰写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引言写作的内容逻辑思辨能力、结构规范、语言学术化程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动态评估理论;引言写作;干预模式;英语教育硕士
专栏:海洋文学研究(特约主持人:王松林)
【主持人语】(宁波大学 王松林教授)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和地理学领域出现了“海洋转向”,“新海洋学”(New Thalassology)和“蓝色人文研究”(Blue Humanities)的成果不断涌现。受此影响,海洋文学和文化研究成果迭出。从研究方法来看,海洋文学研究已超越传统的本体论研究,从跨学科视域考察海洋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国家认同、帝国想象、海上霸权、海洋贸易、海疆意识、海洋生态以及海洋与现代性等问题。本专栏的3篇文章,是对目前国内外海洋文学跨学科研究趋势的回应。王松林在文章中提出“蓝色诗学”之说,在回望西方文学海洋观念变化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上就海洋文学研究做出跨学科的理论构想,希望“蓝色诗学”的理论框架引发学界的讨论。邓颖玲、石嘉璇的文章选题独特,视野开阔,聚焦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海洋小说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问题,指出海洋小说之于英国公民的帝国意识形态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创见。孙晓博的文章论述了俄罗斯诗人阿赫玛托娃海洋书写背后抒发的国家认同,发掘出俄罗斯海洋文学传统对诗人个体精神的浸染和渗透,其中有关国家如船的论述很有见地。实际上,西方哲人自柏拉图到福柯都有过“船喻”的论述,这对于阐释文学作品中船只书写的政治和权力隐喻具有参考价值。我们认为,在当今我国走向“海洋强国”和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加强海洋文学跨学科研究,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海洋文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蓝色诗学”:跨学科视域中的海洋文学研究
王松林
摘 要:“蓝色诗学”是在西方“新海洋学”和海洋人文研究启发下提出的一种立足海洋(而非陆地)面向海洋文学的理论构想。“蓝色诗学”试图从跨学科视域对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海洋与民族性格、海洋与国家想象、海洋与现代性、海洋与资本主义、海洋与共同体等问题做出学理阐释,从海洋与人的互动关系出发探讨海洋文学中呈现的民族精神、国家形象、帝国想象、海上霸权、海洋贸易、海疆意识和海洋生态等问题。
关键词:蓝色诗学;海洋文学;新海洋学;海洋人文研究;跨学科视域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海洋小说中的公民教育
邓颖玲,石嘉璇
摘 要: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海洋小说不仅为英国公民带来了阅读体验的提升,还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指引,深刻展现了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教化功能和教育力量。故事中的海洋冒险叙事在品格教育方面为公民成长提供了一种男性气概教育;航海危机叙事聚焦航海技术的重要性,向民众传达了一种航海职业教育;航海人的家园想象帮助英国公民认识了家园的意义以及家与国之间的联系,彰显了家园想象中的国家认同教育。
关键词: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海洋小说;公民教育
身份追寻、爱情体验与国家认同——论阿赫玛托娃海洋书写的3种向度
孙晓博
摘 要:海洋在阿赫玛托娃诗篇中呈现出3种书写向度:第一,身份的追寻。阿赫玛托娃以黑海为原点和标识,依托记忆,不断返回生命本源与童年岁月,进而确立自我身份与归属。第二,灵魂的拷问。阿赫玛托娃以海洋为精神场域和实体空间,嫁接爱情体验,探析爱情的永恒与纯粹、发生与诀别、渴望与追寻。第三,时代的契合。阿赫玛托娃以海洋为对应物,连接时代,建构和展现国家力量、国家认同。个体生命历程、时代变迁以及俄罗斯海洋文学传统经验渗入阿赫玛托娃的创作意识,奠定了其海洋书写的内在驱动力、创作场域以及精神向度。
关键词: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海洋书写;身份追寻;爱情体验;国家认同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浮现句法+浮现隐/转喻:句法生成的新路径
张智义
摘 要:浮现句法是基于功能的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而浮现隐喻是基于认知的隐喻研究的近期成果,本研究综合两者以分析句法生成的新路径。本研究认为:基于基本句式结构和事件结构的象似性,可以把基本句式生成看成是句式使用后浮现的结果,其认知基础是隐喻通过标签高频使用形成类型并逐渐固定下来。而一些重要的句法现象和句法转换,如词类转换、体、论元结构转换、句式转换,其认知基础是浮现转喻,这些句法现象和句法转换也体现为具备动态性的浮现句法。句法生成的这一新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近期的“固化-规约模型”。
关键词:浮现句法;浮现隐/转喻;句法生成;结构转换
论加标/标符的非必要性与最简句法设计
徐浩
摘 要:生成语法中的加标/标符有多重句法属性作为现象基础,其中包括词项属性、复合结构属性、投射性和对不等性等,加标/标符的必要性问题事实上是其对应的句法属性是否具有本质性的问题。目前的最简句法设计,尤其是对合并的认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标/标符的非必要性。在特征驱动合并下,具有本质性的是词项属性,其余属性之上的加标/标符不具有必要性;在自由合并下,具有本质性的是接口条件,在这个框架下几乎所有传统意义上的加标/标符都存在取消的可能。
关键词:加标/标符;最简句法;特征驱动合并;自由合并
事件语义理论的最新发展:词根敏感的事件语义模型
朱佳蕾
摘 要:论元结构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动词的词汇语义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其论元结构。以句法说为基础的理论普遍认为词根(标记为√ROOT)提供世界知识,在句法中需要合并功能类轻动词,例如vBECOME、vCAUSE等。这些功能语类决定事件类型,包括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和体貌信息,并负责引入相应的题元,组成事件模板。但在词根语义多大程度上决定词根本身可以出现的模板这一问题上却存在很大争议,这推动了新语言事实的挖掘,也推进了理论的发展。本文评介事件语义理论的最新进展,即词根语义敏感的事件结构理论,讨论词根语义在论元结构映射中的作用及其与事件模板义的互动。
关键词:词根;事件语义理论;论元结构;事件模板;双分支理论;词根敏感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基于文本挖掘的历时研究
林予婷,苗兴伟
摘 要:美国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通过概念和主题的选择以及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表征,建构了中国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本研究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探讨了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40年间(1980—2019)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历时演变。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高频语义主题由“关系”“政府”“政治”转变为“经济”“市场”“公司”,体现了中国形象的经济转向;“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的高频角色,由“行为目标”转变为“行为者”,反映了中国作为社会行为者在话语中社会权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涉华报道;话语建构;美国主流媒体;文本挖掘;历时研究
翻译研究
甲午战争后晚清翻译界对国民尚武精神的培养
苏艳
摘 要:甲午战争后,翻译界反思认为,国民柔懦是国家贫弱的深层原因,提升国民尚武之气为救国之要义。基于军事和文化自卫,军国民教育兴起。在此背景下,改良派和革命派译者充分挖掘本土游侠传统,译介进化论和激进思想,翻译多种类型文本来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并赋予尚武精神以爱国崇军、竞争冒险、侠风高扬和暴力革命的时代内涵。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翻译界的文化和政治心态。
关键词:翻译;晚清;进化论;尚武精神;军国民教育
《大唐西域记》英译:缘起、发展与意义
梁林歆,李磊
摘 要: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朝以西各国风土人情及文化形态,反映了中原和西域国家、城邦的友好往来和互动。自1884年首次在英语世界译介以来,该书历经两次英译高潮,产生3个全译本和3个节译本。文章采用历时和微观比较研究方法,爬梳《大唐西域记》英译历程,探讨该书在中国文化西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对典籍翻译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玄奘;大唐西域记;英译史;典籍翻译;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钟情与回应:基于译者档案的艾克敦《中国流行戏剧选》手稿研究
吴雨轩,管兴忠
摘 要:艾克敦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来华学者之一,其《中国流行戏剧选》手稿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戏曲英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个案参考。本文基于自建的译者档案,首先考察了手稿的选材特征,其次在文本内聚焦艾克敦对手稿词汇和句子的修改痕迹,总结了手稿的翻译特征,并从文本外结合资本和译者惯习等对其做出思考与解释。研究发现,艾克敦对手稿的选材和翻译皆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钟情与对时代大背景的回应。本文不仅丰富了国内译学界对戏曲翻译手稿的研究,同时也是对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翻译家研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哈洛德·艾克敦;中国流行戏剧选;戏曲翻译;翻译手稿;翻译特征
数字叙事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化翻译模式本体新探
邓丽君
摘 要:中国网络文学外译另辟蹊径,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以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化翻译平台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叙事为理论视角,剖析及总结其翻译本体要素之新特性及新关系。本文指出,数字化翻译模式中的读者具有生成性、导向性和解构性;译作呈现进行态和延展态;译者展现多元身份、多重模态。读者与译者关系呈现即时互动性和身份交融性特点。这种新型翻译本体要素特性及关系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翻译发展之必然趋势。
关键词:数字叙事;中国网络文学;数字化翻译;翻译本体要素;翻译模式
论译者的汉学家身份对典籍翻译的影响——以俄罗斯汉学家列·谢·贝列罗莫夫译《论语》为例
靳铭吉,许雁
摘 要:列·谢·贝列罗莫夫是俄罗斯汉学史上首部《论语》学术性全译本的译者,其汉学家身份对译前阶段确定翻译文本、翻译目的、翻译过程中选取参考文献、翻译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呈现出译研结合之特色,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儒家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
关键词:列·谢·贝列罗莫夫;论语;汉学家;典籍翻译;译者
外国文学研究
石黑一雄《夜曲集》中的文学奏鸣和对位叙事
汪筱玲
摘 要: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文学构思受到音乐思维的影响,但学界目前对此研究尚不充分。石黑一雄在短篇小说集《夜曲集》中跨出文字媒介的本位去追求音乐媒介的美学效果,一方面,从巴赫的伟大复调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小说的对位叙事艺术;另一方面,从肖邦的奏鸣曲中得到启迪,使文本表层和深层产生音乐性奏鸣,形成不同的情感情绪对位。文学奏鸣和对位叙事体现在内容和主题、形式和结构、象征和隐喻3个层面,这是文学夜曲与音乐夜曲的奏鸣,丰富了石黑一雄不断演进的创新性叙事艺术。
关键词:石黑一雄;夜曲集;文学奏鸣;对位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暴力与道德抉择
孙玉晴,田俊武
摘 要:旅行是《血色子午线》中明显的叙事模式。小说主人公少年(thekid)在年少时期启程西行、中年时期折返南下的旅行轨迹嵌构着道德选择的对抗与冲突。本文旨在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暴力拓殖背景,研究少年在旅行途中如何在暴力和同情之间进行伦理选择,揭示主人公最终选择道德之恶的历史动因,进而剖析麦卡锡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与思考。麦卡锡借助旅行叙事的手法再现了历史洪流之下的个人终将无法逃脱由暴力走向同情、再由同情转向暴力的命运,暗示出这种道德抉择的矛盾性既根植于美国在向镀金时代过渡这一时期道德取向的不确定性,也是遭受美国边疆暴力反噬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暴力;旅行叙事;道德抉择
句题和歌在中日文学交流中的机能
黄一丁
摘 要:和歌是日本传统的诗歌文学体裁,而句题和歌则是由中国文学或汉译佛经翻译改写而成的和歌文学。句题和歌深受中国文学表达、佛教典故以及中国文学典故等影响,对一般和歌文学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句题和歌在中国文学观念的泛化与传播过程中的机能可以证明其在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句题和歌;句题;和歌;中日文学;中国文学
留言赠刊活动(第 35 期)
1. 关注“语言学心得”微信公众号;
2. 给本文留言,聊聊您对本刊或本期论文的想法💡;
3. 截止日期: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12:00,留言点赞数排名✨ 前5名✨为本次活动的幸运读者,将为其包邮(限国内)赠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纸质版);
欢迎各位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为自己的优质评论集赞👍👍👍
(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为读者朋友们送上福利!)
课程推荐
2023-06-04
2023-06-04
2023-06-04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2
2023-06-02
2023-06-01
2023-06-01
2023-06-01
欢迎加入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