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学人丨刘 珣: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

——刘珣先生访谈录


   语言学人(第15期)

刘珣

    

摘要:刘珣先生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国际中文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他主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研究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完善学科方法论基础。此次访谈即围绕“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相关问题展开。刘珣先生认为在国际中文教学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今天,研究中文教学法的问题,一是要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研究如何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因素的关系,如:作为教与学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作为教学路径和内容的结构、功能和文化的关系,作为教学过程的学与用的关系等;二是要在借鉴第二语言教学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汉语教学的特点,发现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以创新精神建立并完善中文教学法体系:三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中文教学法的“本士化”工作。
关键词:中文教学法;辩证思维;“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本土化


【被采访人】

刘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工作,深耕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他主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研究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完善学科方法论基础。


【写在前面】

为深入了解刘珣先生在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方面的具体观点,同时也为帮助广大国际中文教师或有志于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各类人士更好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专门就《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这一主题对刘珣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辩证思维是国际中文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期刊编辑部(以下简称“期刊”):刘先生好,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国际中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您主张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完善国际中文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很想知道,您是如何提出这个观点的。

刘珣:好的,谢谢《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给我这样的机会来阐释我的观点。当前国际中文教学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体现汉语和汉语教学特点的汉语教学法体系至关重要,而教学法体系的建立不是单纯的技巧或策略的问题,它涉及很多相关方面,这就要求首先解决方法论的问题,即哲学基础问题。当我们谈到教学法的方法论时,我们必然要从汉语、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入手进行思考,而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一是一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二元对立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就让我们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我们主张研究教学法的方法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用辩证思维作为方法论的基础。

期刊:我们非常认同您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研究国际中文教学法的问题,请您具体谈一谈您所理解的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辩证统一的问题以及传统辩证思维的含义是什么?

刘珣:辩证思维,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主张把客观事物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对事物不是孤立、局部、片面地认识,而是在对立和统一、联系和发展中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加以认识。

这样的思维方式,很早就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整体的和辩证的阴阳、有无、利弊、祸福等等,皆是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现象上的对立通过内在的联系而统一,从而形成一个辩证发展的整体。

国际中文教育及国际汉语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各方矛盾的辩证统一,涉及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语言与文化、目标语中文与学习者的母语文、标准化与本士化等等多重关系,因而正可以用辩证思维作为学科方法论的基础,分析并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和矛盾。

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与教学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国际中文教育诸多问题的一个突破点。





二、运用辩证思维构建并完善汉语教学法体系


期刊:那您是怎么看待辩证思维对国际中文教学法研究的意义的呢?

刘珣:首先,我们这个事业、学科和专业名称的中心词总离不开教学/教育;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事业、学科和专业的“本体”正是教学/教育,或者说是汉语教学/中文教育。而辩证思维对国际中文教学法至关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最重要的就是要上好课,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求自己能够站稳讲台,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汉语教学已成为一门发展最快的外语/第二语言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甚至教育技术都在不停地更新、变化,这其实是对教师素养的最大考验。不懂辩证思维,不能很好地考量教学中的各种矛盾,是很难立足讲台的。

对于学科方面来讲:第一,化解“汉语难”,提高汉语的教学效率,保持汉语热,这是汉语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强调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直接原因。第二,反思中国的国际汉语教学,它已经有 70年历史,学科建设也有 40 年的历史。作为一门渐趋成熟的学科,正呼唤一个完善的教学法体系。因此用辩证思维研究汉语教学,总结汉语教学规律,构建并完善汉语教学法体系,是十分迫切的需要。第三,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方法虽多,但不太可能专门考虑到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因此,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运用辩证思维进一步发掘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不仅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也将是我们对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宝库作出的贡献。

重视语言教学的共性,研究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运用辩证思维对待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矛盾坚持“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汉语教学理念和十大教学原则以及“三结合”教学理念的教材实践,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期刊:我们认同您的观点,语言教学是各方矛盾的统一体,辩证思维用于国际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那到底出于怎样的考量或有什么背景让您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呢?

刘珣:国际中文教学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但归根结底,它的基础是语言和语言教学的问题。所以语言教学的问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外语)本身的问题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思考的,而这些都是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期刊:既然国际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言教学,那我们自然不能忽视语言教学的共性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语言教学的共性与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这对矛盾的呢?

刘珣:国际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教学的共性而独立存在。因而我们要重视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借鉴新教学理论。国际汉语教学作为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应该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相接轨。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像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的教学成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通常也适用于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公认的教学新理念包括: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仅是掌握语言知识;强调互动和用中学,能力要在运用中培养,用中学,学了才能用;重视语言环境的作用,利用语言环境,学习真实的语言,真实地运用语言;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策略决定语言学习效果;体认多元文化,增强多元文化意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得体地运用目的语。

另外,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诠释也值得关注。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第一,知识是个人凭借原有的经验对当前事物加以主动理解而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灌输的。不是老师将布袋里的知识装到学生的布袋里,而是学生自己将知识与脑中已有知识进行匹配,比较分析,建构新知识。第二,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又必须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才能促发建构的有效产生。第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为他们提供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

以上语言教学的共性问题对于国际中文教学来说绝不是可以忽略的,而是必须要将之纳入统考量范畴的,从这个层面来说,语言教学的共性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了基础,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借鉴、汲取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成果。

期刊:语言教学的共性为国际中文教学提供了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汉语本身呢?或者说,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汉语本身的特点怎么能对语言教学产生反思的需求呢?

刘珣: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我们自然就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本体的汉语问题。而这其中回避不了的就是要理性地看待“汉语难”的问题,一个在中国的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研究者中也存在着争议的问题。

不同于母语的习得不存在难易的问题,成人目的语(第二语言) 的学习难易取决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关系,或者说距离的远近;同语系的语言——较易;谱系关系远的语言——较难。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属于形态变化语言的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基本学会汉语听说读写所用的时间,是学会德、意、西语的 3 倍半到4倍,达到汉语中级水平,需要1320个学时。以每周5学时来算,大约需要学习8年左右。

那么汉语难在什么地方呢?这里不展开详细讨论了,主要可从汉语与其他有关语言的比较中看出来。第一,绝大多数汉语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谱系关系都较远,学习过程中难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而母语的干扰作用却较大。第二,汉语的特点(难点)决定了它的难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有较难掌握的、音形义一体的独特的文字系统——汉字。汉语声调的曲折变化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较难把握,母语为有声调语言的学习者掌握汉语声调也许更加困难因为负迁移作用比较大。再如,语法方面,无形态变化、重语序和虚词、词类和句法成分不对应、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复杂(表达的灵活性,例如:我吃饺子、一锅饺子吃五个人,你吃大碗、我吃小碗)、重话题、“意合”组织句子(表达的经济性,少用连接词,例如“(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昨天没有来上课”) 等等。这些特点甚至使母语与汉语同语系的学习者,也难以感到汉语是距离很近的易学的语言。第三,汉语所体现的文化因素与西方或非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差异较大。

也正因为汉语有这样的特殊性,汉语教学法的争论一直不断,也就催生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法的思考的问题。

期刊:是的。第二语言教学历史悠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外语) 教学也是从古到今都没有中断过。但是真正把汉语教学作为一种研究对象的,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儿。众所周知,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教学法一直都是不断革新的,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教学法的更新换代的呢?

刘珣:现代语言教学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第二语言教学出现过数十种教学法,流派纷呈,各领风骚几十年,为提高我们对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提高教学效率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教学法流派兴替中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教学法流派之争有时是标新立异,今是昨非;容易强调一点,推向极端;甚至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

例如,听说法强调纠错,一定要纠到正确为止,认为不纠错,时间长了错误成了习惯就不好改正。交际法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主张不纠错,因为不停纠错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使学生不敢开口。我们主张要严格纠错,但要适当,不要死纠不放。

期刊:您举的例子非常有意思。那我们该如何解决教学法与教学之间的矛盾问题呢?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刘珣语言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教学已经从“方法时代”转向“后方法时代”。不存在能适应千差万别的教学需求的最完美的教学方法,要突破方法的局限;比遵循某一规定具体操作步骤的教学法更为重要的是掌握好指导教学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适合具体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只能由掌握正确教学原则和熟悉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师运用辩证思维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教师不仅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实践者和消费者,也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从宏观上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发展的趋势。

“后方法”语言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教无定法”,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教有定则”,要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比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原则,原则指导教学。没有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但是我们要坚持汉语教学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原则。




三、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处理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汉语教学内部各种矛盾和联系



期刊: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已经理清了辩证思维作为国际中文教学法方法论基础的基本概念、重要意义以及形成的历史渊源,那么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说一说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学科中的各种因素的矛盾呢?

刘珣:辩证思维对解决学科和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和矛盾至关重要。这里主要谈一谈教学中的问题。前面已经谈到,汉语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分析好汉语教学内部各种矛盾和联系处理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我们重点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成人与儿童语言学习的问题。成人与儿童学习不一样,儿童长期浸泡在母语当中,通过自然的接触而习得母语。他们的模仿、记忆能力很强,不需要、也不可能有意识地分析语法,而是整体吸收。他们的学习从具体的一点一滴开始,没有教学大纲,从零碎的、分散的学习,到最后形成系统;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则是短期速成的,按照教材、大纲学,通过分析、归纳来找出规则。要有系统性,先要获得语言的概貌,掌握语言的基本框架,由粗到细,以后再不断地丰富。儿童与成人的教学方法一般不能互用。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要正确认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是为了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提倡启发式的教,创造性的学。但不是说应由学生来决定一切,需要同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应当放弃“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和组织教学、激励学习动机、示范和指导纠错的作用,不能只是消极地充当“被咨询者”

(三)用与学的关系问题。用与学是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现在的学是为了将来的用。但就学习阶段而言,我们提倡的是在用中学,中心词还是学,现在的用是为了当前更好地学。特别是成人学习的课堂,要防止课上用得热热闹闹(就事论事),课下发现却没有学到什么(规律)。

(四)结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中,最根本的一对联系与矛盾是结构与功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实质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意义的关系:结构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话语等层级;功能则联系到情境、话题、任务等方面。结构与功能是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不可缺少的两要素。不掌握结构即语言形式,开不了口:不掌握功能即语言用途,不知道怎么用。大部分中国大陆学者主张需要恰当地处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今天时代又要求进一步加强语言中的文化的教学,应当将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结构是语言的形式,是正确地运用语言的基础;功能是对语言的运用,是有效地运用语言的目的;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是得体运用语言的条件。三者代表了三方面主要的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要通过兼顾与协调而结合,不是只强调某一点,忽视或排除其余,这代表了教学的总原则。




四、运用辩证思维深化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教学理念的研究


期刊:以上各种关系确实是我们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用辩证思维看待他们则自然可以做到全面考虑,不失偏颇。我们注意到,您谈到结构、功能与文化的对立统一时,强调“三者代表了三方面主要的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要通过兼顾与协调而结合,不是只强调某一点,忽视或排除其余,这代表了教学的总原则。”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及的“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原则或理念。请您再详细谈谈。

刘珣:前面说过,“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教学理念是兼顾各类教学法特点,又符合国际中文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一)汲取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既包括当前的交际法、任务法,也包括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的优秀元素,摒弃它们的不利于汉语学习的极端做法。

(二)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总结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强调结构是基础。这是与功能主义教学法最大的区别。

(三)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学习目的不同,可分别采用显性(如对成人)或隐性(如对儿童)的结构教学。显性教学:对成年人、专业学习者,可以明确地、突出语言结构的教学,采用演绎法或归纳法,让学习者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结构规则。隐性教学:对儿童、非专业学习者,在教师、教材明确结构及教学重点的情况下,课堂主要通过大量的活动而不是显性的讲解或操练,让学习者正确使用语言。

(四)强调结构的教学必须以功能为目的,学会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和运用,掌提功能才是习得第二语言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离开了功能,结构的学习就没有意义:结构也只有在功能所要求和提供的情景、内容中,才能掌握。

(五)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结构是语言的形式,文化则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中的文化:A.指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所必须遵守的、该语言群体的风俗习惯、语用规则、社会文化规范等。文化制约语言的运用,是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条件。B.也指语言所反映的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容,特别是语言使用环境中所体现的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一般社会文化知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多元文化的理念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

期刊:既然是教学理念,“结构-功能-文化”三结合的国际中文教学必然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进而形成一套教学模式。您认为该如何界定这些原则并构建教学模式呢?

刘珣:后方法时代,比具体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指导语言教学的原则,根据汉语教学的特点,借鉴西方的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十大原则,也称十大元素:能力、主体(学生)、运用、认知(让学生理解)、比较(汉语与母语比较、文化比较)、输入(给学习者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输出(让学习者有大量的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策略(学习策略和方法)、情感(不断给学生充电,保证学习动机)、技术(多媒体、网上教学)。

后方法时代,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对新走上讲台的教师,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建议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这堂课学什么)——热身(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的)——展示新课(课文、生词、语法)——操练新语言点(不排除机械性操练,达到熟练掌握语言结构的程度)——双人或小组活动——拓展性学习(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提供拓展性学习)——交际性、任务型活动(作为最高的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所获能力,以小组形式进行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性、任务型活动)——自我测评(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是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汉语教学的理念也是大多数汉语教师和学者所主张的、或实际上在使用的汉语教学法。它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规律;也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总趋势。已为越来越多的海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所赞同。但它又绝不是汉语教学唯一的方法,教学和学习理论的研究,是无止境的;社会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是在不断发展的;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汉语教学方法的探索,总有无限的空间。我们鼓励进行不同教学法的探索,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希望出现更多的不同教学法的教材,包括把交际法、任务法引入汉语教学中。但无论是总结过去或探索未来,都必须从汉语教学的特点出发!

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中文教学法在不同时地环境中也是要有所调整的。对于国际中文教学界来说,各国教师应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适时提出更加便于操作的“本土化”的教学法。所谓教学法的“本土化”是指教学能针对学习者本土的需求,适应学习者本土教育环境、语言学习环境,并能考虑到学习者的母语、母文化,更方便学习者学习和使用目标语。

期刊:刘先生,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的采访。通过您的阐释,我们更加详尽地了解了您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理念的看法。我们相信今天的访谈会让大家对国际中文教学法的哲学基础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刘珣:不客气。辩证思维用于国际中文教学还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值得挖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的思考仅是抛砖引玉,大家可以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探讨。


本文来源:《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




刘珣先生论文发表集锦


关注“语言学心得”公众号

后台回复“刘珣”可获取

刘珣先生论文发表集锦文档



往期推荐


语言学人|蒋  楠:“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


语言学人|白乐桑:国际中文教育在法国的学科化建设


语言学人 | 李宇明:语言研究和语言规划:中国的,世界的


语言学人|胡壮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西



 




 | 








课程推荐




研究必备|论文写作不求人!北师大教授带你玩转SPSS与数据分析

2023-05-29

好文荐读|夏全胜等:汉语动名兼类词作名词和动词时的声学语音差异

2023-05-26

好书推荐|《语篇评价:作者立场与话语建构》(留言赠书)

2023-05-25

好文荐读|李泉、孙莹:中国文化教学新思路:内容当地化、方法故事化

2023-05-20

重  磅|19个语言类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23-05-16

好书推荐|张蔚磊《外语能力标准的国别研究》(留言赠书)

2023-05-14

讯  息|2023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计划”开始申报!

2023-05-12

稿  约|《国际中文教学与研究》征稿启事

2023-05-12

好文荐读|姜丽萍、王帅臣:回顾与展望:新世纪汉语二语教材建设20年

2023-05-10

好文荐读|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书系编撰的几个理论问题

2023-05-05

今日一词|及物性 Transitivity

2023-05-05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中国语文》(2022)

2023-05-03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

“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钊  君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人丨刘 珣:辩证思维与国际中文教学法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