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孙利萍: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孙利萍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好文荐读(第十八期)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孙利萍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孙利萍.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汉语学习,2023,253(01):67-74.


摘要:华语是华人的共同语。华语虚词使用频率高,因此,一直在华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华语虚词研究是华语语法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大华语理念下,国内外涌现出了大批华语研究成果,丰富了汉语研究的视野,华语虚词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鉴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华语虚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华语;虚词研究;问题;;展望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FJ2019JDZ010)资助

感谢《汉语学习》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零.引言

语言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际中文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以服务国家需求的伟大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专业汉语师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样需要学科和专业的支撑。如何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创新,这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华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郭熙2008李宇明2010)。郭熙(2006)指出华语的内涵,提出华语不等于汉语,不等于普通话,不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不包括方言等。李宇明(2017)指出,海内外各地区的华语,都可以看作是大华语的变体。
伴随着全球华语热的兴起,华语研究备受关注。虚词使用频率很高,也是华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极易出现各种偏误。
在虚词的使用上,普通话与其他华语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
萧国政(1999)
指出这种差异可以归为有无差异、甲乙差异和隐现差异三类。华语虚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对华语虚词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讨论华语虚词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展望。


一.华语虚词国外研究现状


华语虚词国外研究是指居住国外的学者对华语虚词进行的各层面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华语虚词本体研究和华语虚词教学研究两个方面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1.1华语虚词本体研究

华语虚词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区域华语虚词特征进行描写和解释上,通常将一地华语虚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从语言接触、语言变异及语法化等角度对形成虚词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其中新加坡华语虚词研究成果最多,马来西亚华语次之,其他区域华语研究成果较少。

周清海(2002、2003、2007)通常结合语言教学和华语规范讨论新加坡华语的一些语法特征,同时联系两岸四地。吴英成(1985)以新加坡留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征。吴文对由副词“才、先、多(少)、有”构成的句式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指出其用法来源。陈重瑜(1986)指出新加坡华语语法是受到闽粤语方言影响的,描写了15种特殊用法,如省略助词“得”、“了liɑo”取代“了le”、“到”的助词用法等。潘秋平(2009)从方言接触和语法化的角度考察了新加坡华语中介词“跟”的特殊用法及其来源。周清海(2002)从词汇、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来谈新加坡华语的变异,其中包括了部分虚词用法的变异,如“又”和“再”的混用等现象。林素娥(2012)指出,新加坡华语口语中用作话语标记的“懂”是受英语对应形式影响的结果。刘振平(2014)指出,新加坡中学生的作文中一些介词的用法是受英语影响的结果。王晓梅(2016),王晓梅、何元建(2016)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疑问成分“做么”和疑问句尾“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是受粤语影响所致。‍

朱淑美(1996)、何丽娴(2003)、赖怡彣(2014)等从词语层面入手,探讨了新加坡华语受粤语、闽南语影响的南方方言特征,其中对华语中个别虚词的用法进行了一定的讨论。此外,白欣彦(2014将新加坡华语与中国大陆普通话常用的几个句末语气词进行了对比分析。

周清海(2007)指出华语变体产生的因素有:语言学习者第一语言背景的影响;英语能力的转移;语言体系内的含糊部分引起的类推现象;不完整的学习以及语言在应用中的发展等。这些观点对华语语法特征探源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华语虚词教学研究

华语虚词教学是指对海外华人华侨子弟进行的华语教学,属于母语教学,不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等地,这些成果既有实践上的探索,又有理论上的思考。周清海(2003)出版了华语语法教材《汉语教学语法》,比较了普通话和其他华语的语法差异,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点,为华语语法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周清海(2007)对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吴英成(2010)认为语法教学的重点应该主要是讲语法规律和应用,语法系统和术语的介绍是次要的;还要教授语法特征等。徐峰(2011)指出,华文教学中必须强化语法教学。刘振平(2014、2016)对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讨论都深化了对于新加坡华语语法教学的认识。

综上所述,华语虚词国外研究多见于个案研究及个别论著,缺乏对某类虚词的系统的考察和研究,研究地域范围主要是东南亚各华语虚词。目前的华语语法国外研究成果已关涉到了华语虚词,对一些虚词用例的语法特征及其动因进行了一定的描写,概括地指出虚词的这些特征或是受方言的影响所产生的,或是来自外语的影响。但是由于学者们一般是对个别现象采取分开叙述的方式,并没有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研究华语中的虚词,成因分析方面也是概括性的介绍,缺乏详细的分析,因此存在资料零散、涉及面虽广却不够深入的问题。另外,对不同华语区虚词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较为少见。华语虚词的国外研究视角通常为研究者所在国家的单点视角的“一地眼光”,较少将该区域华语虚词与其他华语进行比较,缺乏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比较的视角。


二. 华语虚词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华语虚词研究成果颇多。祝晓宏(2014)指出,1990年之前的华语语法研究多是海外学者的成果,之后随着海内外学者交流增多,华语语法研究也有了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华语虚词研究情况同样如此。下面主要从大陆学者对华语虚词的研究和港澳台学者对华语虚词的研究两个方面梳理华语虚词国内研究成果。

2.1华语虚词大陆研究

2.1.1华语虚词特征描写

大陆学者对华语本体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各地华语特征的描写和解释。华语虚词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描写新加坡华语语法的专著中的虚词研究,如陆俭明(2002)讨论了新加坡华语的语法特点,其中也有对虚词的讨论,如“才”“到”等,但未能考证它们的来源,也没有充分描写。祝晓宏(2016)从语法变异的角度,系统地比较了普通话与新加坡华语语法的使用差异,虚词方面的考察体现在词法、句法及篇章等方面。陆俭明(2018)全面系统地描写了新加坡华语语法,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新加坡华语的特征,同时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的规范化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其中有对新加坡华语虚词的介绍。也有学者对个别虚词特征进行个案描写,如萧国政(1999)考察了新加坡华语“的、了、给、在、太、才、吗、比较、很”等虚词的使用特征。邢福义(2005)对新加坡华语以“才”代替“再”的语法现象做出解释,指出此现象跟说话者的原貌方言有很大关系。张泠怡(2015)对新加坡华语会话中“啦”的用法进行了考察。

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成果不少。有关虚词的研究成果如王彩云(2015、2016)分别考察了马来西亚华语介词和助词的变异情况,发现语言的欧化程度、普通话及方言的影响等是导致变异的主要原因。赵敏、方清明(2015)对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的“酱”进行了探讨,指出“酱”的前置与后置用法、语篇用法,属于语用标记。王彩云(2016)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的“从”“把”“和”“不但”“既然”等虚词用法进行研究,发现对早期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继承是这些虚词变异的主要原因。邓巧琳(2012)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语料调查揭示了马来西亚华语“有”字句、“把”字句、“被”字句及差比句这四种句型和普通话之间的语法差异。古咏洁(2009)考察了马来西亚华语“之”的语法变异。陈淑婷(2012)对马来西亚华语口语语气词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考察。黄立诗(2013a、b)先后考察了马来西亚华语“了(liɑo)”和动态助词“回”的语法功能,指出“了(liɑo)”是和福建话长期接触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之后,黄立诗(2014)对一些虚词进行了讨论。区淑仪(2013)探讨了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着”的用法变异,发现因受到英语和粤语的影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其他语法意义。区淑仪(2014)对10个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常用的虚词用法进行了描写。

对港澳台华语虚词特征的描写成果颇多,如黄国营(1988)考察了台湾当代小说中一些具体语法项目如个别副词和语气词的用法。邢梅(2003)讨论了台湾华语“的、地、得”的混用及介词的省略等,并对其变异现象的原因从政治地理阻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邢福义教授承担的“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课题的开展,对揭示华语语法的基本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了一系列的华语语法研究成果,目前《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2021)和《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2022)已问世,对两地华语虚词进行了初步考察。

2.1.2华语虚词比较

萧国政(1999)列举了新加坡华语与普通话几个典型虚词的使用差异,但缺乏各华语变体之间的虚词比较研究。韩爱珍(2011)列举了马来西亚几个副词及语气词与普通话的不同用法。钟若芳(2015)对中国台湾华语和马来西亚华语常用语气词进行比较,指出两地华语语气词的相同点与差异。侯昌硕(2003)描写了台湾华语与普通话的语法差异,并对其动因进行了探讨,其中讨论了部分虚词的用法,如副词“比较”“好”、介词“因着”、助词的混用等。储泽祥、张琪(2013)对台湾华语“透过”的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考察,对其多样性、倾向性及趋同性进行分析。方清明(2013、2014)分别对台湾华语口语里的语气标记和指示标记进行了考察,指出两岸华语在语气标记及指示标记方面的使用差异。孔庆霞(2015)对普通话和台湾华语的语气词的用法进行了比较。姚双云等(2015)对助词“的”在澳门华语与普通话里的使用差异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刘吉力(2019)对两岸连词“并”的用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及历时考察,指出台湾“并”与早期现代汉语用法较为接近。

“两岸四地”多区域的华语共时比较研究以刁晏斌等为代表。刁晏斌(1997、1998)概括地分析了台湾华语的特点,并分析了与普通话的异同,讨论了两岸华语的融合情况。刁晏斌(2000)系统地比较了两岸华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考察了两岸华语语法的差异及融合表现,其中涉及台湾华语虚词的一些特点,但限于篇幅未能详细讨论。刁晏斌(2014、2015、2016、2017)的一系列论文把两岸四地的语法对比研究推向了高潮,先后考察了两岸四地的“将”字句、“获”字句、“遭”字句、“被”字句、“有+VP”“而已”等的使用情况,并与普通话的用法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共时与历时角度、共性与个性差异、直接对比与间接对比、两个距离差异、风格差异等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考察与探讨。刁晏斌(2015)是其前期两岸四地华语研究成果的一个归纳总结与概括,是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两岸四地差异的专著。其中的研究专题中涉及到虚词差异,如被动句、处置句等。

2.1.3华语虚词用法探源

大陆研究在描写某单点虚词用法后,通常会简单分析一下该虚词用法的来源,如粤方言、闽方言、马来语或英语。对华语虚词特征进行探源表明对华语虚词认识的深化。邢福义(2005)探讨了新加坡华语中“才”充“再”的现象受到源方言影响的情况。孙利萍(2017)对两岸后置标记“样子”的语用差异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该用法是受中国南方方言及日语影响所致。孙利萍(2020)对马来西亚华语“几”的副词用法的来源进行了考察,指出该用法是受粤语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方言接触的结果。王文豪(2020)考察了海外华语中目的连词“俾”的语法化过程。这种专门以个案形式探源的文章目前较为缺乏。刁晏斌(2013)从两个距离差异对两岸华语差异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造成两岸华语书面语差异的最重要的语言内部原因,是两个距离差异:一是与早期国语的距离,大陆远大于台湾地区;二是书面语与口语的距离,台湾地区远大于大陆。

2.1.4华语虚词教学

郭熙(2006)对海外华语教学研究情况及研究特点进行了梳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郭熙(2008)指出应当重视华语教学的当地化。郭熙(2018)提出华文教育必须和华语研究衔接起来,把华语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华文教育和教学中。陆俭明(2017)指出华语研究必须落到华语教学的实处,提出华语教学一方面强调要以普通话为规范标准,同时在规范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些研究成果为华语虚词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目前国内在华语虚词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缺乏。

2.2华语虚词港澳台研究

2.2.1华语虚词特征描写

石定栩等(2006)对香港华语的语法特点从复句和篇章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关联词语的单独使用和超常呼应现象。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2002)指出影响香港华语书面语的主要因素除了英语的影响之外,还有粤语的移用、文言的沉淀以及与粤方言和文言都不相关的特殊变异等,其中讨论了副词“未有、无、更”等虚词的使用情况。赵春利、石定栩(2012)分析了香港华语差比句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并对使用差比标记“比较、过、不够”的有标差比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马毛朋(2012)对香港华语的一些连词如“和、及、以及、并、并且、纵”等在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了描写。田小琳、马毛朋(2013)讨论了香港华语“并”“并且”“过”“了”的语序变化问题,并指出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郑良伟(Cheng 1985)指出台湾华语是一种语言的变体,和大陆普通话不同。曾心怡(2003)对10种台湾口语的句法特点,如“有、说、给、在、用V的”等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考察。Kubler(1985)全面性地调查台湾华语在语音、词汇与句法上所受台湾闽南语和日语的影响,对一些虚词如助词、副词、语气词等用法进行了初步描写。

2.2.2华语虚词比较华语虚词的比较通常是与大陆普通话比较。Kubler(1985)通过对年轻一代的台湾本地人及1945年以后台湾出生的外省人(都有中学以上的教育程度)所说华语进行考察,列举了台湾华语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十六个差异点,如助词“的”的省略、语气词“而已”等。江郁莹(2013)探究了“给”字句在新加坡华语与中国台湾华语上使用的异同,指出中国台湾华语的“给”较多地受闽南语影响,而新加坡华语的“给”受英语影响。曹逢甫(2015)对“没有”“不会”“不行”“拜托”四个词在台湾华语与普通话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不同主要是语法化程度深浅之不同。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2006)系统比较了香港华语和和普通话的异同及其成因,其中有对虚词的初步考察。综上,国内学者对华语虚词的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为,通常基于普通话视角,将其他华语虚词与普通话进行比较,较少采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比较视角进行研究。华语虚词研究成果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新、马两个国家,其他国家成果相对较少。就国内台港澳三地来说,台湾地区成果最为丰富,香港地区次之,澳门地区成果最少。研究内容上更多的是对华语虚词特征的共时描写,历时及理论性分析较为不足。对华语某类虚词的系统研究同样比较缺乏。另外,华语虚词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三.华语虚词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通过梳理华语虚词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华语虚词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为华语虚词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1问题讨论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注重单点的个别虚词的特征描写,缺乏对多点华语虚词的比较研究。李宇明(2017)指出,过去的华语研究,多是“一地眼光”的语言研究。“一地眼光”就是指单点华语研究。周清海(2017)指出华语研究普遍存在的不足是:从普通话的立场来单向地看待语言变异;只指出各地华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现象,却忽略了普通话“有”而各地华语“没有”的现象。郭熙等(2018)指出由于研究者多是中国学者,华语语法研究容易出现重视“我无他有”、忽视“我有他无”的情况。

这种单点视角会限制研究的深入,会阻碍研究的创新,因此需要进行多点华语之间的比较研究,才能把华语研究引向深入。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注重个案分析,缺乏从可比语料库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目前华语虚词的研究成果多为华语整体研究中所涉及的个别用例,如副词“先、才”充当状语的位置差异、“被”字句的差异、“有+VP”句的差异等,通常是简单的描写,缺乏对某类虚词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运用可比语料库可以客观地检索数据,为多点核心区华语虚词用法差异的共时分析提供直观的数据,从而有利于进行多点华语虚词的共时比较分析,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可信,对华语虚词用法做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第三,从理论阐释来看,大多注重单一化解释,缺乏综合性阐释及新理论的发现。华语虚词使用差异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结果,学者们的解释往往比较单一,过分强调引起华语虚词差异的某一因素。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虽然华语虚词研究在理论方面有一定提升,能对引起华语虚词使用差异的原因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但是还存在重描写轻解释的问题。

第四,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描写个性差异,缺乏共性特征的概括。一些地区及国家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一致性,因此在华语虚词用法上也存在许多一致性,如港澳台地区华语、新马华语,虚词用法上存在许多共性特征。这是研究工作所不能忽略的方面,因此,只有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把握其特征。

3.2研究展望

目前华语虚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空间与新领域。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全球华语视角下,对华语虚词的语法特征继续进行深挖,对各华语虚词用法的异同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比较考察与研究,对其差异的动因与机制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未来的华语虚词研究有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进展:(1)对多点华语虚词的比较研究;(2)对华语虚词的系统研究;(3)对华语虚词的类别研究;(4)华语语料库的建设;(5)华语虚词研究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作者简介






孙利萍,女,河南开封人, 博士研究生毕业,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授。


本文来源:《汉语学习》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博学有道|美国语言学专业申博交流会

2023-07-28

好文荐读|方梅、张耘鸣:从自然口语对话中的交叠型合作共建现象看句法结构的投射

2023-07-26

好文荐读|蔡薇:ChatGPT环境下的汉语学习与教学

2023-07-24

系列讲座|R语言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第1-3讲(回放已生成)

2023-07-24

好文荐读|张子豪、李胜梅:新世纪二十年汉语修辞学的学科生态及发展趋势

2023-07-21

稿约|《语言战略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的语言生活”专题征稿

2023-07-21

语言学人|胡壮麟:松柏之茂 初心弥坚——我的科研生涯一瞥

2023-07-20

博士招生|都柏林城市大学招收语言学博士生(奖学金资助)

2023-07-19

博学有道|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专业考博交流会

2023-07-17

重  磅|2023 语言学 A&HCI 期刊完整名单(共206个)

2023-07-16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欧米伽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文荐读|孙利萍:华语虚词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