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首届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论坛
首届语言与认知科学交叉学科论坛将于2023年11月11日-11月12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召开。本次论坛聚焦语言认知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将组织8场大会报告,6个分论坛,旨在激发新文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创造力和科研动力,进一步促进新文科交叉学科的发展。
参会人员需提交论文全文或详细摘要(如仅提交论文摘要,摘要字数不少于800字),论文摘要提交日期延迟至10月30日,请有意参加的老师和学生尽早将论文或摘要发送至coglinguistics_nnu@126.com,邮件统一命名为“2023认知交叉学科论坛+姓名+论文题目”,旁听的老师和学生也请发送邮件报名,注明旁听,并附个人信息简介。本次会议不收会议费,食宿和交通费自理。论坛组委会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的学者和老师前来参会!
论坛主题:语言认知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具体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议题)
1. 认知科学与汉语研究
2. 认知科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
3. 认知科学与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等其他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
4. 认知科学与文学研究
5. 认知科学与神经语言学
认知科学与话语研究
论坛安排
召集人:张辉教授
时间:2023年11月11日-2023年11月12日(11月10号报到)
地点: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会议主旨发言人简介(按发言人姓名拼音排列)
董燕萍(浙江大学)
董燕萍,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2019-)、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202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度);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2014-)、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2011-); 国际双语旗舰期刊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SSCI)编委(2010-)、John Benjamins 出版社系列丛书 Bilingual Processing and Acquisition 顾问(2010-)等。研究主要围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或者衰退而进行,涉及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翻译学、老年语言学等,多数成果为双语(尤其是口译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近三年连续上榜“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卢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翻译传译认知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等学会常务理事。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的审稿人。在SCI、SSCI及CSSCI期刊如Cortex, System, Brai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和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应用语言学概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及省级项目10余项,主研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是运用眼动跟踪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研究语言加工及翻译过程的认知机理,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认知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研究”和广东省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目“认知翻译学的学理阐释及学科建构”。
Max Wolpert(麦吉尔大学)
Max Wolpert, 麦吉尔大学,博士,布雷克莫奖学金获得者,清华IUP中文中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语言学,双语句子加工。2018至2019年获得了美国富布赖特奖学金来南京师范大学访学。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Society for Neurobiology of Language, CUNY Human Sentence Processing等国际会议上多次做发言,担任SSCI收录的Frontiers in Psycholog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等期刊的匿名评审。 麦吉尔大学,博士,客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语言学,双语加工,在frontier in psych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Neurolinguistics and Aphasia Group等国际会议上多次做邀请发言,担任SSCI收录的Frontier in Psycholog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等期刊的匿名评审。
石毓智(新加坡国立大学)
石毓智(新加坡国立大学),1963年10月出生,河南洛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99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硕士,1989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1983年获兰州大学学士。在美国读书期间,先后师从Ronald Langacker, Gills Fauconnier, Adele Goldberg, Sandy Thompson, Elizabeth Traugott, Paul Kiparsky, Joan Bresnan等国际语言学大师学习研究认知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法化理论、实验句法学和语言类型学。学科专业研究领域为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语言与文学的关系等。其代表著作有《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合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汉英认知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合作)、《汉语语法演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汉语语法长编》(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语法系统的复杂性》(商务印书馆,将出)、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John Benji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ramma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等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Linguistics、Language Sciences等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王佳宇(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武汉市“黄鹤青年英才”、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研究特长为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曾担任美国-波兰福布赖特奖学金匿名评审专家。在SSCI和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及 CSSCI期刊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多个SSCI收录知名国际学术期刊的匿名评审。目前担任“Cambridge Element Seri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剑桥出版社“批评话语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成员、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期刊(SSCI和A&HCI收录)编委会成员。
徐晓东(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采用眼动、脑电和脑成像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手段,探讨母语及二语加工中,句法、语义、语用以及个体认知特质差异对语言处理的影响。在Brain a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MC,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Discourse Process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评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社科优青”,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等多项奖励。
闫国利(天津师范大学)
1963年出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JEP, QJEP,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Reading and Writing, 《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阅读心理学》、《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和《阅读发展心理学》等著作。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张克定(河南大学)
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和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特别提醒:
本次论坛不设置线上通道,请有意参会的学者和同学提早订酒店并留意论坛通知,如有问题,可以发送邮件至coglinguistics_nnu@126.com咨询。
课程推荐
2023-10-23
2023-10-26
2023-10-26
2023-10-25
2023-10-25
2023-10-24
2023-10-24
2023-10-23
2023-10-23
2023-10-22
2023-10-21
2023-10-2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