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李欣、王海峰:“不太”的意义、功能与演变
好文荐读(第四十八期)“不太”的意义、功能与演变。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不太”的意义、功能与演变
1.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院,杭州,310018
2.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李欣,王海峰.“不太”的意义、功能与演变[J].汉语学报,2023(03):54-62.
摘要:本文以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了“不太”的语义语用功能和演变过程,发现“不太1”主要表低程度义和主观限量功能,“不太2”主要表否定义和委婉否定功能,但二者并非互无关系的“同形异构”格式,而是有着内在的语义逻辑关联和历时演变顺序。现代汉语中的“不太”是一个由“不[太X]”重新分析为“不太[X]”而产生的跨层结构,至清代晚期成为较为凝固的委婉否定格式,其演变动因主要在于适量准则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不太”;显义刻画;主观限量;委婉否定;历时演变
感谢李欣博士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〇、引言
“不太”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典型的委婉否定格式,已有较高的规约化程度(马清华1986;李宇明1997;李先银、史卫东2004;邵敬敏2007)。但也有学者指出,汉语中其实有两个同形异构的“不太”(本文分别记作“不太1”和“不太2”),它们在重音位置、句法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周小兵1992;张谊生2010:260)。例如:
(1)四嫂:赵大爷,冯狗子来过了,给疯哥赔了不是。您看,他能改邪归正吗?
赵老:真霸道的,咱们不轻易放过去;不太坏的,象冯狗子,咱们给他一条活路。(老舍《龙须沟》)
(2)雪瑛:你想办法全给他们挖过来,帮我们做!
管家:太太,这个不太好吧,这么干就坏了规矩!(电视剧《乔家大院》)
例(1)中“不太坏”表示“坏,但‘坏’的程度较低”,句法结构是“不[太坏]”,重音在“太”上;“不太1”相当于“有点儿”,不含委婉语气。例(2)中“不太好”是“不好”的委婉说法,句法结构是“不太[好]”,重音在“好”上;“不太2”相当于“有点儿不”,表委婉否定。
这一观点加深了学界对“不太”的认识,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这两个“不太”是不是各自独立发展出来的互无关系的“同形异构”格式?如果有关联,那么如何刻画和解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能否在历时考察中得到验证?本文拟重新审视“不太1”和“不太2”的语义语用功能,分析二者的语义来源和使用动因,论证它们并非两个互无关系的“同形异构”格式,而是有着内在的语义逻辑关联和演变先后顺序,最后从历时角度考察“不太”的演变过程、机制和条件,验证本文观点。
本文语料均源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文中将做简要说明。为行文方便,本文统一用“X”来指代被“不太”修饰的谓词性成分。
一、句法语义
1.1 “不太1”
“不太1”一般用作状语或定语组成成分,主要修饰客观性状形容词或消极义主观性状形容词。语义上,“不太1”表示“低程度”义,大致相当于“有点儿”;“不太1X”的整体意义是“X为真,但X程度较低”。句法上,“不太1”中“太”不可删除,否则会改变句子语义真值。例如:
(3)地铁的车厢里乘客不多也不太少,灯光不明亮却又不昏暗。(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4)有一次,一位百老汇名演员说了一句不太脏的骂人话,洛丽塔便通知他罚款50美分。(作家文摘\1997A)
例(3)中,“不太少”不能理解为“非‘少’”或“多”,否则会造成前后话语的语义矛盾,应解读为言者有限地肯定了“少”,而非完全否定了“少”。例(4)中,“不太脏”修饰宾语“骂人话”。在语义上,“骂人话”蕴含“脏”的性质,“不太脏的骂人话”没有改变其性质,只是在肯定“脏”的基础上又下调了其程度。这两个例句中的“太”都不可被删除,否则整个句子就无法成立,说明这类“不太X”并非“不X”的委婉说法。
“不太1”具有“低程度”义,这是因为在一个量级序列中,对一个较大的量的否定往往肯定了接近它的一个较小的量的存在(石毓智2001:40),比如“学生没都来”可以推导出“来了一些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都没来”。根据这一量级关系原理可知,对“太”的否定同时也是向下的肯定,因此可以得到“有点儿”的语义解读,这就是“不太1”的语义来源。
1.2 “不太2”
“不太2”一般用作状语或补语组成成分,主要修饰积极义主观性状形容词、认证义动词或能愿动词。语义上,“不太2”整体表示“否定”义,但在不同语境下,“不太2”可以解读出“有点儿不”“很不”或“完全不”等不同量级的否定意义(本文分别记作“不太2a”“不太2b”和“不太2c”)。句法上,“不太2”中的“太”通常可被删除,而不改变句子语义真值。例如:
(5)石凳上不太干净,康伟业从裤子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给段莉娜垫着坐,因为他看出段莉娜穿的是一条崭新的军裤,弄脏了怪可惜。(作家文摘\1997D)
(6)现在我们队主要是以恢复和调整为主,但这里的食宿条件不太理想,房间太冷,饭菜质量不高,根本就不利于我们队员的恢复和调整。(新华社2001年1月份)
例(5)中,根据常理,说话人如果觉得石凳“很不干净”或“完全不干净”,就不会在这个地方坐下,因此这个“不太”应解读为否定程度较低的“有点儿不”。例(6)“不太理想”中的“不太”则不能理解为“有点儿不”,而应理解为否定程度较高的“很不”,否则会造成前后语义矛盾。
上面两例“不太”都表示部分否定,但有些语境下“不太”则应解读为“完全不”。例如:
(7)(语境:众人投票,决定孟朝阳在贾家的去留问题)
朝阳:啊,发出五票,收回五票,投票有效,下面我开始唱票啊。志国:哎哎,朝阳,由你自己给你自己唱票,这不太合适吧。朝阳:那我觉着,由对我怀有偏见的人来唱票那更不合适!(电视剧《我爱我家》)例(7)是在“众人投票决定孟朝阳在贾家的去留问题”的语境中,由直接受益者唱票显然违反了“投票”这一事件的内在逻辑,因此“不太合适”应解读为“完全不合适”,其中“太”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语气,可以被删除而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真值。上述分析表明,“不太2”包含“有点儿不”“很不”和“完全不”等不同意义,说明实际话语中的“不太”本身都有欠明待定之处,必须在特定的语句或语境中才能得到真值的确定。在语义逻辑上,由于程度副词“太”具有“极量”义,所以对其否定会获得较大的程度下调空间和语义模糊性,比如“不太2好”可以解读为表全部否定的“坏”,也可以解读为“好—坏”之间的某种程度,这就是“不太2”的主要语义来源。二、显义刻画
以往研究认为,“不太1”和“不太2”是两个互无关系的同形异构格式,但本文认为它们是由同一编码形式的逻辑命题意义在不同语境中扩展出来的不同结果。换言之,“不太”所含的不同意义具有相同的逻辑命题形式,只是人们在不同语境下做出的不同解读。
在关联理论中,一个词语的逻辑命题意义被称为该词语的 “本义”(logicalform,简 称LF),扩展后得到的结果称为“显义”(explicature),获得显义的过程称为“显谓”(explicating)。“显义”是指 “话 语 U 所 传 递 的 假 设 是 明 示 的,当 且 仅 当 它 是 U 编 码 的 逻 辑 形 式 的 充 实”(Sperberand Wilson,1995)。Jiang(201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显义的形式化定义:Ⅰ.显义(explicature):给定一组命题 P和一个逻辑形式LF,P是由LF扩展而来的显义的集合,当且仅当对于任意Pi,Pi∈P,Pi都衍推和包含LF。Ⅱ.包含(containment):A包含B,当且仅当在B中出现的所有赋值及其变量或下位语也出现在A中。
在此理论背景下,我们可把“不太”的多种意义统一刻画为一个由否定算子“不”(逻辑符号为⇁)对话语“太”编码的逻辑形式进行否定操作并扩展而来的显义集合。由于“太”表[极量]义,所以“不太”的本义是“⇁[极量]”。又由于对极量的否定会得到一系列低于自身的有序程度量级连续统,所以“⇁[极量]”可扩展出显义集合{很,有点儿,有点儿不,很不,完全不}。
如果把“太”记作“1”,指其具有极量意义和全称量化作用;把“不太”记作“P(X)”,指语句中所反映的说话人对某一对象的程度量级评述。那么,可以得到如下若干分段的量级:“很”表示1>P(X)>0.75;“有点儿”表示0.75>P(X)>0.5;“有点儿不”表示0.5>P(X)>0.25;“很不”表示0.25>P(X)>0;“完全不”表示P(X)=0,由此可以如下刻画“不太”的显义:
Ⅰ.由于“太”表示程度量级中的[极量],具有全称量化意义。
Ⅱ.“不太”在逻辑上否定[极量],可获得一系列低于自身的程度量级:0≤P(X)<1。
Ⅲ.因此,“不太”的显义集合为{很,有点儿,有点儿不,很不,完全不}。
在语义逻辑中,“很、有点儿、有点儿不、很不、完全不”都衍推“不太”,即当该显义集合中的任意一项为真时,“不太”都为真,反之则未必。同时,“不太”这一语言编码形式也包含该集合中的所有子项意义的语言形式及其变量和下位概念的语言形式。
由此,我们刻画了“不太”的显义集合,说明“不太1”和“不太2”都是该显义集合的成员,只是在特定语境中的不同显谓结果,但以下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释。
第一,实际语料中没有可以解读为“很”义的“不太”。这是因为“太”和“很”虽然在程度量级上分表“极量”和“高量”的不同意义,但二者在“主观量”范畴上却属于同一位阶的主观量,都表主观大量,即事物的量大于预期的量。而对一个主观大量的否定得不到另一个主观大量的解读,所以对“太”的否定得不到“很”的解读。
第二,实际语料可以解读为“有点儿不”义的“不太2a”占绝对优势。这主要是由关联原则决定的。SperberandWilson(1995:294)指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maximumrelevance),即付出最小的“推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ort)。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大,关联程度越弱;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关联程度越强。
“不太2a”占绝对优势,是因为“有点儿不”具有最大关联性,论证如下:(1)“不太2a”与“不太1”相比,前者表否定义,取得的语境效果更大,且形式与意义相 符,所需花费的推理努力更小;后者表肯定义,取得的语境效果更小,且形式与意义相悖,所需花费的推理努力更大。(2)“不太2a”与“不太2b”“不太2c”都表否定义,语境效果基本相同,但后两种意义的识解所需花费的推理努力更大。如例(6)“条件不太2b理想”和例(7)“这不太2c合适”中,如果把“太”删除,也不会改变句子意义;加上“太”,反而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冗余形式,听者需要借助更多的推理努力才能识解出话语的真实含义。
可见,只有把“不太”解读为“有点儿不”才能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因此听者会优先把“不太”理解为“有点儿不”。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会进行无休止的语用推理(蒋严,2008)。因此,听话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只要得到了“不太”的最大关联(即“有点儿不”)解读,就会认定这个解读就是具有最佳关联的解读,除非该解读被语境证伪,否则没有必要继续搜寻其他解读。
综上,我们把“不太”的显义修订为(8):
(8)“不太”的显义:一组命题P {有点儿,有点儿不,很不,完全不},且{有点儿不}是其最大关联,而{很}
三、语用功能
3.1主观限量
从量范畴角度看,“不太X”标示了评述对象“X”的程度量级。如果把无标记的X作为“程度参照级”(记作“0”),那么表“有点儿”义的“不太1”表示程度大于0,且“大于0”的程度有限;表“有点儿不”义的“不太2a”表示程度小于0,且“小于0”的程度有限。岳辉、郭若祺(2022)将这种功能称为“主观限量”,分为“正向限量”和“负向限量”两类。就“不太X”而言,“不太1”作正向限量解读,“不太2a”做负向限量解读。例如:
(9)你若是心目中有谁,你只管告诉娘,只要是家财身份不太差,是没有不随你的意的。(萧红《马伯乐》)
例(9)中,母亲同意女儿找一个家财身份“差一点儿”的男人,但同时要求“差的不能太多”。也就是说,言者用“不太差”表明了自己的主观态度和限制范围。“不太1”的作用在于将其所修饰的“X”限定于向上的有限程度范围内,如果去掉“太”,就失去了这种量度限制性。再如:
(10)他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实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1994年报刊精选)
例(10)中“不太长”表示对“长”的否定,虽然把其中的“太”去掉不会改变句子的语义真值,但会失去主观限量功能。言者使用“不太2a”而不单用“不”,目的是将“不长”限制在向下的有限程度范围内,从而更精确的表达评价对象的程度量级。这类“不太”的使用是人们出于对精确表达的需要,可以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最典型的用法是“不太A不太B”这类对举格式。例如:
(11)而行星中又只有 一小部分与恒星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温度适中。(CWAC\SBB0383)
(12)绿豆糕星球比地球更大更美,不太冷也不太热,舒服极了。(1994年报刊精选)
例(11)中,言者用“不太远也不太近”把距离限定在靠近“远—近”量幅中间的某种程度;例(12)中,言者用“不太冷也不太热”把温度限定在靠近“冷—热”量幅中间的某种程度。总之,当言者把评价对象的程度量级限定在靠近中量级位置时,就排除了大量、小量和极量等其他程度量级,保障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3.2委婉否定
“不太2”的主要功能是委婉否定,这也是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委婉否定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董秀芳,2012),应详细分析其具体语境下的不同用法。本文发现,“不太2”主要用于言者在“疑问—回答”语境中表达自己的不如意情感、不确定认识,或在“引发—评价”语境中表达言听双方的“不一致”关系和较为委婉的负面评价立场。
3.2.1 “疑问—回答”语境
在由特殊疑问句引发的问答语境中,“不太2”常与积极义主观性状形容词搭配表达言者的不如意情感,或与认证义动词搭配表达言者的不确定认识。例如:
(13)燕红:傅伯伯,您中的那是几等奖啊?
傅老:八等奖,……这个奖品嘛,不太理想,不看也罢。(电视剧《我爱我家》)
(14)记者:那您了解经常染头发对身体会有一些危害吗?
行人:不太了解,我觉得要不是经常染应该没什么关系。(网络语料\C000013)
例(13)中,“不太理想”既有言者对评述对象“奖品”的消极评价,也明示了自己的不如意情感。例(14)中,“不太了解”表达了言者的不确定认识立场,其使用目的是避免断言过于武断或绝对,降低不必要的风险或责任。
3.2.2 “引发—评价”语境
在言听双方持不一致意见的“引发—评价”语境中,“不太”可以表达较为委婉的负面评价,主要包含三种情况:言者直接批评对方、言者与对方意见冲突、言者提出新意见。
第一,“不太”用于直接批评对方时,可减弱负面评价的强度。例如:
(15)建平:我为什么就不能有我自己的爱好,我自己的人生追求?
肖莉:老宋,我发现你这人有时还真的是不太讲理啊。(电视剧《中国式离婚》)
例(15)中,“不太讲理”是一种负面评价行为,但言者“肖莉”考虑这一行为有损对方面子,于是利用“不太”的低程度义和语义模糊性使否定话语显得柔和一些,以减缓损伤听者面子。
第二,当言听双方之间的意见不一致时,有可能会引发交际冲突,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此时,“不太”可以作为一种会话修正手段,减弱意见分歧,保障交际顺利。例如:
(16)辛普森:你仔细看看,那个月亮是多边形的,都带棱角的。
祝无双:我看它挺圆的呀。
辛普森:你再仔细看一看,把眼睛眯上。
祝无双:嗯……是不太圆啊。
辛普森:国外就不一样了,月亮都是正圆形的。(电视剧《武林外传》)
例(16)中,言者“祝无双”对评价客体“月亮”进行了两次评价,首次评价为“挺圆的”,二次评价为“不太圆”,进行了自我修正。在此过程中,言者从不赞同转变为相对赞同,使用“不太”提高了立场一致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第三,当言者提出新意见时,可用“不太”表达自我谦虚或贬损,并为接下来的新意见进行铺垫。例如:
(17)志雄:我还想问韩涛先生,您前面讲的快乐投资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些呢?
韩涛:我这个人不太会讲话,接着杨骏的话继续谈一下。(口语/国内私募基金经理对话)
例(17)中,言者“韩涛”的话语并没有直接威胁对方面子或与其产生冲突和分歧,但由于言者即将提出一种新见解,为了表达的适宜性和便于听话人更好地接受而采用了委婉语气。当结果为假时,言者可降低责任,留有退路;当结果为真时,也可避免显得自己过于骄傲或强硬。
综上,“不太”有主观限量和委婉否定两种语用功能。“不太1”和“不太2a”主要功能是主观限量,使用动因是人们出于精确表达的需要;“不太2”主要功能是委婉否定,使用动因是人们出于礼貌表达的需要。这两种功能具有不同的语用推理机制。表主观限量的“不太”是在足量准则作用下产生的“尽量多说”的表达形式,能够起到消除歧义,传递足量信息的作用。表委婉否定的“不太”则是在礼貌原则作用下产生的表达方式,因为如果直截了当地表达否定意义,不仅失礼唐突,还会危及对方面子,所以言者常常故意违反足量准则,利用“不太”的低程度义和语义模糊性表达自己的礼貌态度或减弱分歧的交际意图。
四、历时演变
4.1演变过程和机制
从历时语料来看,“不太X”由“不[太X]”重新分析为“不太[X]”,并伴随着副词“太”的意义虚化和语音弱化。“不太”是一个跨层结构,起初表达“主观限量”,后来产生了“委婉否定”功能。“不[太X]”最早见于汉代,共3例,全部用于反问句。例如:
(18)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今与众庶同,被戮辱者,不太迫乎?(西汉《贾谊新书·治安策》)
(19)今天师书文,悉使小大,下及奴婢,皆集议共上书道灾异善恶,曾不太繁耶哉?愚生愿闻其意。(东汉《太平经》第86卷)
例(18)中,“不”为否定副词,表全称量化否定;“太”为程度副词,表“过分”义,二者是分属不同句法层次的两个分立成分。“不太迫”的句法结构为“不[太X]”,全句义为“不是过于近了吗”。例(19)的句法结构与上例相同,意思是“不是过于多了吗”。
后汉至明代,“不太”除了反问用法外,还出现了陈述用法,主要用于“不太A不太B”的对举格式,共12例。此时,“不太X”在句法结构上仍然只能分析为“不[太X]”,但已经产生了主观限量功能。例如:
(20)右旋亦不太高亦不太下。一切无罣碍。(东晋《僧伽罗刹所集经》第2卷)
(21)此但云应当知以白黄和合也。谓不太黄太白也。杂杂色谓具五色。(唐《大藏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第15卷)
(22)既不先时亦不后时故作中年女人状。不太老太少也。(唐《大藏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第5卷)
(23)窃谓世宗此举,……又体统不太崇重,与地方长吏不至争礼相诟病。(明《万历野获编·宗藩》)
例(20)中,“亦不太高亦不太下”是两个“不[太X]”的并列结构,义为“不是过高也不是过低”。言者使用“不太”是为了遵循“足量”准则,传递足量信息,避免读者误解。可见,最晚在东晋时期“不太”就已经产生了主观限量用法。
例(21)、例(22)中,“不太黄太白”“不太老太少”具有一定的句法过渡性质。虽然“不”仍是[太X]的修饰成分,但发生了句法上的“合并”操作,它由并列短语的内部构成成分变为了句子层面的修饰成分,提升到了更高的句法层次位置。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过量”准则的约束。在语义逻辑上,并列短语“[不太X][不太X]”和偏正短语“不[太X+太X]”属于集合“相等”(equal)关系,即 A⊆B ,且B⊆A。于是,在“不过量”准则作用下,并列短语中的第二个“不”被删除了,形式上简化为偏正短语“不[太X+太X]”,在不影响语义真值的情况下,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经济。
例(23)中,“不太崇重”表明最晚在明代“不太X”就已摆脱了并列结构的束缚,可以独立担任句法成分了。语义逻辑上,“[不太X][不太X]”和“不[太X+太X]”都表达两个集合的“交集”(intersection of set),所指对象限定于两个集合重合的部分。但在“不太崇重”中,[不太X]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集合,并与[不X]形成了包含关系:[不太X]⊆[不X](前者包含于后者),导致“不太”产生了句法歧义性。这一转变说明“不”和“太”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也为“不太”的规约化及其委婉否定功能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清代“不[太X]”与“不太[X]”并存,并出现了“不太”的委婉否定用法。例如:
(24)酒令虽多,但要百人全能行到,又不太促,又不过繁,何能如此凑巧?(清《镜花缘》第82回)
(25)孙儿自今年以来,身体不太好。(清《曾国藩家书》)
(26)看见字写得不太好,又歪又斜。(清《小五义》第47回)
例(24)中,如果单看“不太促”,似乎既可分析为“不[太X]”,也可分析为“不太[X]”。但若考虑到“不太促”与后续小句“不过繁”具有篇章并列关系,则可认定它的结构还是“不[太X]”,其中副词“太”仍然表过量义,语音上要重读。这说明,此时的“不太 X”具有较强的句法歧义性,无法单纯从句法层面分析和识解,必须综合考虑句子的重音、语境、篇章关系等因素才能识解其真正意义。
例(25)、例(26)中,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分析为“不太[X]”了。例(25)中,“不太好”相当于“有点儿不好”,“不太”带有明显的否定义和言者的不如意情感。例(26)中,从后续小句“又歪又斜”可推知,“不太好”只是在“礼貌原则”作用下对“不好”的委婉说法。这两个例句说明,此时“不太”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委婉否定功能,应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概念。同时,副词“太”已经由“过量”义降低为“极量”或“高量”义,语音上也不再需要重读。这也说明“不太”的内部关系更加紧密了,不宜再分析为“不[太X]”。
综上所述,“不太”是一个经过重新分析而产生的跨层结构。“不”与“太”最初是两个非同一句法层次的分立成分,构成“不[太X]”。在“[不太X][不太X]”对举格式中,“不太”产生了主观限量功能;后来“不”从并列短语中脱离,成为句子层面的修饰成分,而“太”仍然留在偏正短语[太X]中充当修饰语。由于“不”和“太”的邻近使用,导致“不太X”产生了歧义,随其高频使用,“不”和“太”逐渐凝固为一个整体概念,构成了“不太[X]”,获得了独立的委婉否定功能,还伴随着“太”的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可见,在“不太”的历时演变过程中,表层结构不变,底层结构发生了重新分析,最终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委婉否定格式。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4.2演变基础和条件
“不太”的规约化具有语义和语音的双重条件。
其一,“不”与其所否定的单音节成分具有发生词汇化的强烈倾向。汉语中很多“不X”结构的词汇化过程就是否定成分和被否定成分融为一体的过程,如“不失、不讳、不堪”等(董秀芳,2003)。语义逻辑上,“不”是汉语中最常用的否定焦点敏感算子,可和表程度的语言成分构成一个复合命题和自足结构。在“不太”的内部关系中,“不”的否定焦点是程度副词“太”,二者构成了表达部分否定的黏着结构;又由于“太”具有“极量”义,导致“不太”产生了[+高模糊性]的语义特征,促动了其委婉否定功能的产生。
其二,原本处在不同语法层次上的词,如果恰好处在同一音步内,就有可能出于韵律的需要而连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韵律词(董秀芳,1997)。“不”和“太”都是单音节词,在汉语双音化演变促动下,二者常常需要连读以满足韵律需求。当“不太”构成标准双音步后,“太”成为了副词短语或韵律词的内部成分,丧失了原有的句法重音位置,于是“不太X”的重音由“太”转移到了“X”上,造成了“太”的意义虚化和语音弱化,这也促动了“不太X”重新分析的发生,加速了“不太”的规约化进程。
可见,从“不太”的内部词法语义和韵律关系来看,“不”和“太”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加之“不太”本身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主观限量”和“委婉否定”),因此应该看作一个独立的词而非短语或临时搭配。
五、结语
本文重新考察了“不太1”和“不太2”的语义语用功能,认为它们不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互无关系的同形异构格式,而是具有内在的语义逻辑关联和历时演变顺序。“不太1”主要表达低程度义和主观限量功能,“不太2”主要表达否定义和委婉否定功能。“不太”是一个由“不[太X]”重新分析为“不太[X]”而产生的跨层结构,演变动因是适量准则和礼貌原则的需要。
本研究对“不大、不甚、不很、不够、不怎么、不那么”等同类格式的考察也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是,“不太”与这些格式是否具有完全相同的句法语义功能和使用条件,是否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则性和能产性的词法模式,彼此之间是否具有类推作用等,还需进一步考证。
作者简介
李欣
个人简介:李欣,男,内蒙古赤峰人,浙江财经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电邮:1901111162@pku.edu.cn。
本文来源:《汉语学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课程推荐
2023-10-23
2023-10-23
2023-10-21
2023-10-19
2023-10-16
2023-10-13
2023-10-12
2023-10-15
2023-10-11
2023-10-07
2023-10-03
今日小编:槐序三五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