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田晓萌、赵杨:眼动技术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好文荐读(第四十六期)眼动技术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田晓萌1 ,赵 杨2
1. 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3
2.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田晓萌,赵杨.眼动技术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5):1-9.
摘要:随着语言研究技术的不断革新,眼动追踪技术在汉语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回顾发现,阅读研究最为丰富,特别是词切分和句子加工研究。此外,伴随性词汇习得研究也得到了重视。未来研究还需要在眼动的理论建设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眼动仪与其他仪器的联合应用等方面继续拓宽及深化。
关键词:眼动技术;汉语学习;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STA032)。感谢田晓萌博士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零.引言
语言学习者的阅读加工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研究广泛依赖于问卷、日记、访谈、数据调查等离线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动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这一领域。相比于先前的研究手段,眼动不但可以观测到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加工结果,还可以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记录,通过注视、眼跳、瞳孔直径等多项眼动指标反映出来。眼动记录以毫秒为时间单位进行记录,具有很高的时间精确性。此外,眼动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生态性质也帮助研究者极大提高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一.眼动研究的历史沿革
眼动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从雅瓦尔(Javal)1878 年首次发现阅读中的眼跳开始,眼动技术在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得到关注,兰多尔特(Landolt)1891 年的研究利用镜子直接观察被试阅读法文和德文的眼动情况。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如今的眼动记录已经实现了从观察法、机械记录法到电流记录法、电磁感应法,最后到角膜反光法的技术变革,在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早开展眼动研究的中国学者是沈有乾,他对水平和垂直排版的本文阅读研究拉开了中文阅读眼动研究的序幕。但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运用眼动技术开展的语言学研究课题大多是心理语言学研究,大规模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到 20 世纪后十年才开始。2013 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期刊推出特辑:二语研究中的眼动记录(Eye-movement recording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标志着眼动研究正步入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
汉语二语习得领域所见的最早的眼动研究是 1986 年对美国汉语学习者中文阅读中词边界的研究。21 世纪前十年在词切分及其阅读模型、汉字学习等领域开展较丰富的研究。2010 年后的研究课题更加广泛。本文采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汉语阅读研究、多模式输入研究以及汉语学习研究三个方面 ,总结眼动技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现有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二. 眼动在汉语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持有词空格促进论的学者最多,以英语、俄语、韩语等有词空格语言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和以日语和泰语等无词空格语言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词边界对汉语文本阅读的影响表现在有词空格条件的文本阅读时间要短于无词空格条件下的时间,非词空格的阅读时间最长。有关汉语水平与词空格的关系,词间空格对低水平学习者的效果更显著。为避免插入空格所造成的额外长度的影响,有的研究以字体颜色或字体格式的差异体现词边界,得出了相同结论。还有学者将词空格应用于教学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有词间空格文本中学习效果更好。词间空格对眼睛注视位置影响的研究表明,被试在有词间空格条件下比无空格条件下都更接近最佳注视位置。
以英语和以俄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阅读无空格和词间空格文本时,不存在阅读效果的差异,证实了词空格无效论。
词空格阻碍论是对高水平汉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的,阅读词间空格文本比无空格文本注视次数更多,词切分可能产生了干扰。
词汇识别研究方面,词内语素位置颠倒效应(例如:运动 vs 动运)存在于母语为俄语和乌尔都语的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双音节词阅读中,具体表现为与正常语素位置条件相比,颠倒语素位置条件下的句子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且这种影响随着汉语水平的提升而增大。此外,词频效应对词汇识别不明显,语境多样性效应在词汇识别的早期、晚期阶段都存在,性别影响词汇识别的早期阶段。
4. 语块阅读
语块作为意义固定且整存整取的单位,是否能够促进二语者的语言习得?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在阅读汉语句子早期和晚期,均表现出稳定的语块加工优势,即阅读语块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比阅读非语块更短、更少。 在影响语块加工的因素方面,语言因素和学习者因素都得到了关注。词频和偶然性(contingency)对双音节副词语块加工存在影响。二语者阅读高频语块要比低频语块时间短,但是随着偶然性的提高,频率效应会相对减弱。 另一项对频率的研究发现,一语者和二语者对常见搭配、高频语块的加工速度均比非常见搭配、低频语块要快。一语者在早期和晚期指标上都显示出了对常见搭配中最后一个词和高频语块较高的阅读速度,但二语者只在晚期指标发现了这一结果。母语中有 / 无强动结式结构的语言类型会影响被试汉语动结式的习得。母语中存在强动结式的二语者在加工强、弱动结式时难度没有显著差异,母语中不存在强弱动结式的二语者在加工弱动结式时难度比强动结式大。韩国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在加工“V+N1+ 的 +N2”歧义结构时,语义和语境在早期阶段即刻发挥作用,被试对汉语句子加工是限制性并行的(limited parallelism),对句子的晚期加工与母语者趋于一致。
5. 句子阅读句子阅读的眼动研究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句子类型的加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汉语学习者阅读主语关系从句的时间和回视次数均短于或少于阅读宾语关系从句的时间和回视次数,即宾语关系的加工难度低,所费资源少。验证了线性距离假说(Linear Distance Hypothesis),即两个目标词之间插入的词语数量越少,加工难度越低。美国中、高级汉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汉语零形回指句的认知加工难度从难到易分别为兼语句、宾语句、主语句和主题句。汉语二语学习者在阅读无标记受事主语句“NP+VP”时,遇到首论元NP 生命度为人的受事主语句时会比首论元 NP 生命度较低时的加工时间更长。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受到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影响各不相同。韩国中、高级汉语学习者都能够进行句法再分析,利用句法信息区别话题和主语,但只有高水平学习者对语义限制敏感。结果与“浅层结构假说(Shallow Structure Hypothesis)”,学习者加工二语时不能充分利用句法信息,更多利用语义信息的主张不符。6. 语篇阅读语篇阅读的眼动研究涉及了语篇文体、主题熟悉度、文本阅读效率三个方面。这些研究大多通过阅读语篇并完成理解题目的手段,考查被试阅读成绩、阅读效率等阅读指标以及注视、眼跳等眼动指标的情况。在语篇文体方面,韩国大学生在阅读韩语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时各项阅读指标和眼动指标均优于阅读汉语相关文本。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被试阅读汉语的一些指标逐渐接近母语水平。 在主题熟悉度方面,以韩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阅读低主题熟悉度汉语说明文的时间长于高熟悉度说明文,速度和效率低于高熟悉度说明文。二语者低熟悉度语篇的阅读和眼动指标差于汉语母语者,高主题熟悉度语篇的指标优于汉语母语者,说明主题熟悉度能补偿汉语水平不足。在阅读效率方面,通过指数修正高斯分布分析(ex-Gaussian analysis)发现,二语学习者文本阅读效率低的原因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早期正字法和晚期语言理解的加工困难。7. 阅读模型在中文阅读理论模型建构方面,李兴珊团队和江新团队均作出了可喜的成绩。中文词切分和识别的计算模型指出,汉语词切分和识别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见图 1)。字的一些视觉特征被感知后会传送到词的加工层面用于词汇激活。被激活的词反过来又会影响字的识别,组成优势词的字识别速度更快。且词间空格能够促进词汇单元的凸显。这一模型已经能够很好地拟合出实验数据。汉字学习方面,汉英双语者(出生于美国)、汉语单语者和英语单语者在汉字计数任务(数出某个汉字在一篇汉语文本中的出现次数)和汉字的视觉搜索任务(在随机排列的汉字矩阵中搜索特定汉字)中的表现表明,相比于汉语单语者,双语者的注视时间更长,眼跳距离更短,这一表现与英语单语者更为接近。 部件标识和笔顺动画对汉字习得均存在阻碍作用。原因可能是,被试的汉字加工方式是整体框架记忆而非局部记忆,局部信息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汉字。
阅读学习方面,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在早期学习中,参与了多个阶段的阅读学习并接受了阅读技能发展的评估。具体为被试先默读中文句子,然后进行翻译验证任务,检查中文句子的俄语翻译是否正确。结果显示,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眼动情况逐渐趋好。高熟练度学生对汉字的初始注视位置转向了中间位置,比低熟练度学生更经常跳读简单汉字。不同练习方式对高级汉语学习者阅读效果存在影响。先读练习后读文章最有效,无任务阅读效果较差。高级留学生阅读的眼动模式表现为,注视水平为字注视,阅读方式为直接阅读,回视方式为跳跃式回视,阅读时有一定的句法意识,阅读水平达到中国高中学生的水平。写作学习方面,中英双语写作过程分析软件是同时具备键盘记录和眼动记录功能的写作分析软件,该软件可以对被试的写作展开停顿分析、修改分析和写作过程分析。停顿分析包含停顿发生的频次、时长、方差;修改分析包括修改的内容、实际或可能删除的内容;写作过程分析可以研究写作过程中人的思维状态。两名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测试了该软件的可行性。在线学习方面,一些初级汉语学习者在眼动仪的监控下,阅读中文文本,进行拼音抄写,并完成三道阅读理解题。而后与远程参与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口头互动。结果表明,被试在阅读任务中对拼音的关注多于对汉字的关注。在互动任务中,被试对互动者姓名、表情符号等社交信息的关注高于对非语言学习信息的关注。三.总结与展望
综述发现,眼动追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汉语二语阅读、多模式输入和学习领域,词切分、伴随性词汇学习的研究最为丰富,阅读模式也开始受到关注,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在不断提升。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继续推进。
第一,继续拓宽并深化眼动在汉语二语阅读领域的应用。在词汇阅读方面,词切分是否会促进汉语阅读,词和语块哪个是更优的切分单位仍需探究。在语块和句子阅读方面,补语、被字句、把字句、使动句式等既能体现汉语特点,又是习得难点的内容还没有开始研究。在拼音和语篇阅读方面,未来研究可以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拼音学习等问题上着力。在多模式输入方面,歧义消解、听力学习、口语研究、重音处理、字幕阅读等与该范式高度匹配的课题应得到关注。第二,注重眼动在汉语学习领域的研究。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的优先级、竞争性以及构建的学习模型可以着重探究。音调、汉字等汉语要素学习,写作、阅读等语言技能学习研究仍需加深。语言测试研究、语料库研究、翻译研究、计算机—媒体交互研究、文学研究、口语交际研究、语用信息研究等方面的探究还未开始。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快速发展,这些技术是否能够提升汉语二语学习效果、改变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等,都可以通过眼动展开探究。第三,进行眼动研究的理论探讨。理论研究一方面是指语言阅读和学习模型的构建,另一方面是指对语言学或二语习得理论的检验。模型构建方面,需考察适用于母语者的汉语阅读模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二语者,继续开发二语学习相关模型。目前研究大多为问题导向,未来研究可以更多尝试理论导向,运用眼动从新视角检验现有理论,提出新理论。第四,关注被试的个体特征和差异。现有研究主要探究了学习者母语背景和二语水平的影响,工作记忆容量、语素意识也受到了少量关注。未来研究可以在学习者年龄、性格特征、动机、学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展开。第五,开展眼动仪与其他仪器联合的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现有研究大多依托眼动一项实验仪器,未来研究可以将眼动与 ERP、fMRI 等脑神经仪器结合。联合行为范式与脑神经范式,探究眼跳等的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机制,为眼动行为寻找脑神经依据。词频效应、语境预期效应、词汇歧义效应、重读阅读效应以及注意行为的脑功能结构等课题都可以通过联合手段实现。(温馨提示:参考文献见原文,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田晓萌,女,1993生,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加工。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外华文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中国语言学会第29届年会青年学者奖提名奖。
个人简介:赵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博士。研究兴趣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等,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标准与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期刊主编、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文国际教育与语言交流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本文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课程推荐
2023-10-20
2023-10-19
2023-10-18
2023-10-16
2023-10-15
2023-10-13
2023-10-12
2023-10-11
2023-10-07
2023-10-02
2023-10-03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今 日 小 编:小 秦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