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邓川林:对比话题理论与“连”字句研究

邓川林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好文荐读(第64期)对比话题理论与“连”字句研究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对比话题理论与“连”字句研究
邓川林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邓川林.对比话题理论与“连”字句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3(06):53-61.

摘要: “连”字句中“连”后成分是对比话题, 这一概念是信息结构理论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比话题通过标引子类信息来表示特定的量级含义, 具有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它比一般的主位话题更具对比性, 同时没有对比焦点的排他性。“是标识对比话题的语法标记, 其句法上的强制性高于其他语言中所采用的词汇韵律和非专用的语法手段, 具有类型学上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连”字句;对比话题;量级含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述题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项目编号:21YYC012) 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语言教学与研究》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连”字句的语法难题

“连”字句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在形式上由“连”标引一个对比性的成分, 同时搭配“都”“也”等副词; 在语义上表示“实现可能性较低的命题成立”, 从而得出“其他同类命题更应成立”的会话含义; 用法上它经常在复句中表示对比关系, 如例(1) ; 其极性语义可用于表示程度之甚, 如例(2) ; 还能整体作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 有强调甚至夸张的意味, 如例(3) 。这些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分析和阐释(崔希亮1990; 洪波2001; 蔡维天2004; 刘丹青2005; 张旺熹 2005 等) 。例如(下面三例引自《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63 页) :

(1) 连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讲不通, 那些复杂的问题就更讲不通了。

(2) 今天真热, 连不怕热的老王也叫热了。

(3) 他连想也想不到他现在要去执行这个任务。

然而“连”后成分的语法性质问题, 目前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对此学界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焦点说”(徐杰、李英哲1993; 袁毓林2006 等) 与“话题说”(曹逢甫1994;Chu 2003 等) , “话题焦点说”(刘丹青、徐烈炯1998) 的出现进一步反映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李文浩(2016)在总结“连”后成分的各种观点后, 更是得出了“是话题, 但不典型; 是焦点, 但难以归类”这一矛盾的结论。

本文将从对比话题(contrastivetopic) 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这一概念由 Kuno(1973:44) 最先提出。Krifka(1998) 认为对比话题是带有焦点特征(即表示选项的呈现) 而被话题化的语法操作移动到 CP 指示词位置的成分(Spec-CP movement) , 表示一种基于语篇中选项取值之间的典型的对比关系。Jacobs(1997) 发现了德语中用语调变化来表示对比的话题化操作, 并认为它能引出谓词和信息结构中特定的限制条件, 其语义效应要在句子或话语等更高层面加以解读。Büring(2003) 认为对比性话题表示了语篇环境中带有特定属性的开放性问题的呈现, 涉及话语及其所在策略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 对比话题已经成为信息结构理论纵深发展的重要成果, 并为理解话题结构的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涉及日、韩、英、德、俄等多种语言(Oshima 2002;Lee 2006等) 。这一研究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接受(Erteschik-Shir 2007:48;Gast  2010;Büring 2016 等) 。

本文将证明, “连”后成分既具有对比性, 也具有话题性, 且二者的结合有理论和事实的支持。因此对比话题能为“连”后成分做出明确的句法—语义定位, 从而更好地解释“连”字句的核心语法特征, 并从跨语言比较的角度加深我们对于汉语话题结构的认识。 



二.“连”后成分的基本特征


2.1 “连”后成分的对比性

“连”后成分具有对比性。它可以和其他同类成员相互比较, 如例(4) ; 或者标记一个预设集合中的最低点, 获得总括性的全量意义, 如例(5) ; 也可以在会话中表达一种极性语义, 获得强调意义, 如例(6) 。对比性可以说是字句最基本的语义特征之一, 体现在前后对比全量否定和极性强调等多种实际用法之中。

(4) 连儿子都嫌自己多余, 何况别人? (王朔《 我是你爸爸》)

(5) 对, 一概反着, 连红绿灯都是反着的。 (王朔《 一点正经没有》)

(6) 连这么个笨蛋你们都瞒哄不住, 干什么吃的! (王朔《 橡皮人》)

这种语义的对比性有一个突出的句法表现, 就是句式的复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连”字句其实不太准确, 因为“连”所在的结构很少单独成句, 而是要与前后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杂句式。不仅例(5) (6) 如此, 其实例(4) 虽然表面看上去是一个句子, 实际是由两个小句紧缩而成。因为“连”字句会形成前后对比, 或者其对比性需要某种限制条件, 又或者它用于表示高程度性的后续说明, 这都造成了句式的复杂, 使得前后小句关系紧密。 

这种对比性也不是简单的前后对比, 而是会关联一个由命题成立可能性高低构成的语用量级(pragmatic scale) , 表示一种极性语义, 从而带来特定的量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 Horn 1984; Fauconnier 1978等)。概括来说, “连”关联的对比项具有两个关键的语义特征, 一是触发语用量级, 二是表示极性语义, 这都是其对比性的具体表现。

2.2 “连”后成分的话题性

“连”所关联的是一个话题成分。这首先体现为其“有关性”(aboutness) 的语义属性: 话题是说话人要谈论的对象而述题要对话题进行陈述和说明这一深层次的语义要求在句法上有两个重要体现其一是后成分必须处于其主要谓语之前可以是句子的主语或提前的宾语(曹逢甫1994) 如例(9) 中的两个” 后面的成分就分别是宾语成分和主语成分也可以关联非名词性的成分作为陈述的对象如例(10) 你挠痒痒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它作为一个事件整体充当所关联的成分形成对比和强调夸张的效 (9) 是呵, 要说你连都没见过, 连也不信。 (王朔《 我是你爸爸》)

(10) 你早成铁打的了, 我这几句话连你挠痒痒都算不上。 (王朔《 动物凶猛》) 

其二是“ 连” 后成分要求有后续的述题成分, 形成话题—述题结构 ( 刘丹青、徐烈炯1998) 。如例(11) 中, 后一分句的“说话”与前一分句的“见人”相呼应, 但因为用于“连”字句,则必须将宾语成分提前。例(12) 更是如此, 本来是“我没想”, 因为必须在“连”后放入话题成分, 就强行将动词性的“想”提前, 形成“连想也没想”这种特殊的结构。这与“打工是不能打工的, 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这种典型的话题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

(11) 当皇帝, 没自由, 不能随便见人, 连话也不可以乱说, 真是没意思透顶了。 (言妍《 月漉波烟》)

(12) 加林有点恐慌地说: “得顺爷爷, 我连想也没想 。 ”(路遥《 人生》)

如例(13) 中的“一句话”不同于“某句话”, 它具有语义极性, 能够和“几句话”“多句话”共同构成一个语用量级; “几句话也不同于哪句话”, 它表面看来似乎不是说话这个量级中的最小值而事实上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句中是将说几句话做几件事进行对比在二者构成的行为量级中, “说几句话处于量级的较低点因此也表达了一种相对的极性语义(14) 句的打招呼叙旧谈心”,b 句中的打招呼”, 都处于这种已知且有定的量级关系之中也就是说, “后成分的已知性和有定性特征均要结合其所触发的语用量级得到定义,这一点是理解其话题特征的关键一环

后成分符合有关性的语义要求并能基于语用量级获得有定性的语义条件这共同证明了关联的是话题成分 



三. “连”后成分的语法定位


 

3.1 对比话题的合理性

“连”后成分的对比性和话题性, 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掘。看上去“连”后成分表示对比话题, 似乎是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然而这却遇到了一个明显的阻碍: 如果对比性是焦点的主要特征, 而焦点被认为是和话题相对的概念, 那么话题性与对比性之间似乎就构成了矛盾(刘丹青2005) 。从“焦点说”“话题说”到“话题焦点”说, 这些研究似乎都意识到了话题性与对比性之间可能的联系, 但又难以解决对比性与焦点之间更为强势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话题、焦点这两个成分和对比性这一特征之间的联系, 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 对比性和话题并不冲突。Lambrecht(1994:291) 认为, 话题和焦点都是命题的函数, 而对比性是一个给定语篇环境中成分之间的一种关系。焦点必然是对比性的, 话题也可以是对比性的。语言中最常见的是通过重音或者提高相对语调来表示对比话题(Büring 2003,2016) 。英语中的对比话题具有特殊的“降调-升调曲线”(fall-rise contour) , 这不同于对比焦点的重音曲线(例16,Büring 2003)。英语也可以通过宾语前置、并列复句等句法操作获得对比性。如例(17) 就是在问答时通过多个小句之间的对比来表示的 (Oshima 2002) 。 


汉语学界的已有研究中, 也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话题表达对比的可能性。梅广(2018:131)认为话题不能是信息焦点, 因此不能带主要重音(首重音) ; 但话题可以有对比作用, 因此可以带对比重音(次重音)。袁毓林(1996) 发现受事、与事、工具等成分要经过话题化才能位于句首, 这种有标记的话题功能就是对比。这分别从语音和句法上说明了话题和对比性之间潜在的联系。

“连”后成分的话题性和对比性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近期对比话题的一个重要发现, 就是它经常伴随量级含义(Lee 2006) 。这一点不难理解, 因为对比话题会形成同一集合内部成员间的比较, 集合成员如果根据信息量或命题成立的可能性有序排列, 就能构成语用量级, 表达量级含义。“连”字句表示“最不可能成立的命题成立”这一特定的量级含义, 其对比性由量级成员间的比较而实现, 其话题的有定性也同语用量级及其所在的量级位置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在理论和事实上都有较为充分的理据, 将“连”后成分的话题性和对比性结合起来, 统一于“连”字句表达量级含义的核心功能之下。


      3.2 对比话题的独特性

        对比话题的特点是针对当下讨论的问题(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 简称 QUD) 给出子类信息(sub-informativity) ; 子类信息表明, 该关联项与上下文或者语境中的参照项所在的命题处于同一范畴之中, 通过互相比较而表达出特定的会话含义(Büring 2003,2016) 这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字句独特的句法语义特征

       在句法上, “后成分经常处于次话题位置, 尤其是在字句搭配提前的宾语成分的时如例(18) (19) , “后成分都处于次话题位置如果在句首位置, 则显得比较别扭是因为越靠后的话题, 其对比性也越强(袁毓林1996) 。 因此后成分在次话题位置上语义更为和谐这一细微的语法现象揭示出了深刻的语法规律, 既证明了字句的话题性, 证明了它的对比性 

       在语义上, “连”后成分的特点集中体现为传递子类信息, 表达“最不可能成立的命题成立”的特定量级含义。我们可以比较主位话题 (Thematic Topic) 、对比焦点和对比话题这三种相互关联又彼此不同的信息结构类型主位话题也就是一般性的话题, 只是对话题本身进行陈, 没有对比性如例(20a) 所示, 无法从中推出更多的量级含义对比焦点在汉语中可以由标记, 它在肯定命题成立的同时, 还有其他命题不成立的排他意义(exclusive meaning) 。如例(20b) 所示, 表示只是你的同学注意到了, 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对比话题的独特之处在, 它总有对比性, 不同于主位话题; 没有排他性, 不同于对比焦点如例(20c) 所示, “使得你的同学和其他人形成对比, 并推出了其他人更应该注意到的言外之意 

       从使用频率上看, 在“连”字句的用法中, 构式化的用例占比很低。 我们对王朔小说中的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统计, 241字句中共发现语法构式20 , 仅占总数的8.3%。因此字构式是从字句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用法从语义上看, 其强调夸张的构式意义来自本身的语义极性这是对比性在量级含义中的一种极端体现该构式不属于典型的对比话题, 但也同样不属于对比焦点从句法上看, “字构式仍然不能违反对比话题的语法条件后成分仍然必须带有陈述说明成分, 这是其话题有关性的要求

       我们认为后成分是对比话题, 这并不是将对比性和话题成分进行简单加合, 而是信息结构理论发展过程中, 对于话题焦点和对比性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对比话题作为一种独立的信息结构成分, 具有自己特殊的句法语义属性, 在汉语研究中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和关注 


四.余论

本文努力将汉语中“连”字句的语法事实与信息结构研究中的对比话题理论相结合, 形成一种双向互证。 “字句的核心特征是凸显子类信息并表达量级含义这为其对比性和话题性提供了精确的解释, 并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结构系统内部的规律

所标引的对比话题句, 具有很强的跨语言比较价值在世界语言中, 对比话题往往是用迂回手段来表示的日语和韩语是公认的话题突出型语言, 它们的对比话题是用话题标记带上对比重音的组合方式来实现的(Oshima2002;Lee2006 ) 。匈牙利瓜拉(Guaraní) 语也都是通过特定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对比话题的(Büring 2003,2016) 。 汉语中作为专属的对比话题标记, 句法位置固定, 标记功能专一, 所构建的话题结构具有句法强制性其语法化程度高于其他语言中的相关表达形式, 具有类型学价值在汉语内部, 相比于语气词, “是更为称职的话题标记对比话题量级含义和极性语义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这从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两个维度加深了我们对于汉语话题结构的认识 


作者简介







邓川林

个人简介:邓川林,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联合培养博士,韩国汉阳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青年卓越人才支持计划”卓越青年教师,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主要成果有: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2017年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量级含义的形式与功能互动研究》。
研究领域: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
联系方式:
dengchl@bfsu.edu.cn。 

教育背景:

200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2010年曾赴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研究生2011年入选中美富布莱特联合培养博士,并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一年

本文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重  磅|2023年度教育部哲社科研究后期资助项目(语言学)

2023-12-22

讲座预告|徐娟教授:国际中文智慧教育的新实践与新思考

2023-12-22

征稿启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著作征稿(留言赠书)

2023-12-21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世界汉语教学》(2023)

2023-12-20

重  磅|面向语言研究的R语言数据分析工作坊

2023-12-18

好文荐读|姜国权等:试论数字时代的语言产业发展

2023-12-13

好文荐读|郑艳群: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

2023-12-12

好文荐读|寇鑫:汉语两类领属关系结构的语义限制及语用后果

2023-12-10

好文荐读|徐晶晶、江新:汉语二语者汉字笔顺与书写速度关系的研究

2023-12-06

好文荐读|魏一璞:利用视觉情境范式揭示口语加工的时间进程

2023-12-02

好文荐读|肖自辉、方舒雅: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3-12-0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单位+专业/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的嘞着呢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文荐读|邓川林:对比话题理论与“连”字句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