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CSSCI 扩展版《华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3期
2024年第3期
《华文教学与研究》(CSSCI 扩展版、AMI扩展)2024年第3期共刊文11篇。本期设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华语传承、汉语情态范畴专题研究等专栏,内容涉及二语教学语用体系、行业汉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语素法和语境法比较、华裔儿童识字能力、大纲标准对比、语气词等方面。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目 录
本期话题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01 二语教学语用体系与创新课型探索 / 吴伟平 陈卓
10 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 蔡武 朱宇 陈武元
18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 刘垚瑶 马知遥
27“语素法”和“语境法”对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研究 / 王兴隆 亢世勇 王浩学
华语传承
36 华裔儿童识字能力与读文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华文水平阅读(三级)测试成绩的分析 / 葛晗洁 王汉卫
44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 / 王茹
48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研究 / 王鸿滨 韩卓芮
汉语情态范畴专题研究
58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气词的功能意义 / 崔希亮
66 论语气词“呗”的降量表达功能 / 王咸慧
76 看起来:示证语还是认识情态标记? / 徐晶凝 赵嘉怡
85 消失义动补结构“V掉”的语义组配与情态类型 / 张博 赵春利
提 要
二语教学语用体系与创新课型探索
吴伟平 陈 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 要:语用学的学术研究是二语教学中语用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如何把相关的语用知识系统地落实到课堂、课型、语言活动和测试中,这是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创新课型(用中学)为例,探索课型背后所依托的相关理论,通过该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反馈,描述并指出语用为纲的理念系统在二语教学中落地时我们所碰到的难题和应对方法。文中的讨论、阶段性成果介绍和观点基于过去20年来笔者和团队的实践和探索。在语用为纲理念的框架下,包括该创新课程的整个语言教学和科研项目多年来的正常运作(包括顺利的和曲折的),可以说明这一理念在教学和测试中落地的可行性。关键词: 二语语用体系 语用为纲 教学模式 用中学 创新课型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蔡 武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朱 宇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陈武元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关键词: 行业汉语 逻辑起点 理论体系 时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徐从辉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马知遥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丰富必修环节课程内容、培养综合全面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教材编写等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此外,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课内外教学实践,让文化从文字走向生活,将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关键词:国际中文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语素法”和“语境法”对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研究
王兴隆 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亢世勇 鲁东大学文学院
王浩学 广西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近义聚类词汇 语素法 语境法 适用性
华裔儿童识字能力与读文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华文水平阅读(三级)测试成绩的分析
葛晗洁 王汉卫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以404名平均年龄为10岁的海外华裔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其华文水平阅读三级测试成绩为数据来源,考察了华裔儿童识字能力(包括字形能力、字音能力、字义能力)与读文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识字能力与读文能力紧密相关,识字能力是读文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字形能力、字音能力、字义能力均对读文能力有显著贡献,其中字义能力对读文能力的贡献最大,字形能力次之,字音能力最小。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华裔儿童的华文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华裔儿童 识字能力 读文能力 华文水平阅读测试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
王 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张晓风的诗化教育与诗意解读包含着如下意蕴:用诗化浪漫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诗与人生;用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解读诗;用严谨理性的态度考察并理解诗,并将所有这些糅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散文中。关键词:张晓风 诗化教育 诗意解读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研究
王鸿滨 韩卓芮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 语法项目 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气词的功能意义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摘 要: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即言有所谓;第二个层次是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即言有所为;第三个层次是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即言有后效。汉语语气词功能和意义的刻画一直是一个难题,不论是概括模式还是分解模式都很难准确充分地描写语气词的功能和意义。从言语行为入手来研究语气词的功能和意义是一种新的尝试。关键词:言语行为 语气词 功能意义
论语气词“呗”的降量表达功能
王咸慧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
摘 要:本文基于口语语料,探讨句末语气词“呗”的核心语义功能,并尝试分析其功能形成的过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语气词“呗”可以拉低说话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降低认可、降低预期和降低评估,我们把这种功能归纳为“降量表达功能”,这种降量表达功能既可以作用于命题层面,也可以作用于话语表达层面。“呗”字句降量表达功能的浮现受负面态度的语境影响,“呗”负面语境关联的常规化与“呗”降量表达功能的规约化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呗”字句态度表达的多样性也与所在话语的分布和功能有关。关键词:语气词 “呗” 降量表达
看起来:示证语还是认识情态标记?
徐晶凝 赵嘉怡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示证范畴 认识情态 主观性 示证语
消失义动补结构“V掉”的语义组配与情态类型
张 博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赵春利 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指导,按照由内向外的逻辑顺序,以动词同补语“掉”的组配关系为切入点,逐层考察了“V掉”的语义组配规律、事态特征及其情态结构。首先,在组合层面,根据语义双向选择原则,系统揭示出只有[+消失义]动词才可以与“掉”组配,包括[+自主性]消除类动词和[-自主性]失变类动词;其次,在句子层面,“V掉”所搭配的事态演变方式可分为两类:“突变式”消失和“渐变式”消失,前者着眼于事件的外部视点,凸显事件的外在结果性;而后者着眼于事件的内部视点,凸显事件的内在过程性;最后,在情态层面,根据消失类动词的[±自主性]特征和“V掉”所处的“情势认知→行为意志→主体情感”的内在关联,还原并验证“V掉”所蕴含的主动“无奈”和被动“无奈”两类情态。关键词:“掉” 组配规律 事态类型 情态结构
期刊简介
《华文教学与研究》(曾用名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创刊于2001年,是经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由暨南大学主管、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季刊。
本刊的办刊宗旨为“促进华文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推动现代汉语与海外华语研究”。主要栏目包括:华语/汉语研究、华语/汉语习得研究、华语/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心理研究、华语/汉语教材研究、华语/汉语测试研究、汉-外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等。
《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2024-08-21
2024-08-20
2024-08-19
2024-08-18
2024-08-17
2024-08-16
2024-08-13
2024-08-12
2024-08-11
今日小编:卫 卫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