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之于吾辈,如根之于草木
导读——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是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汉族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月无]显耀之境,犹之奇葩烂目,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
李渔还说:“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痿。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世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延,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李渔以草木喻人,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草木之荣枯,多系于根系的发育程度和深浅,人未尝不是如此,人生在世,根基扎实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人的寿夭,也取决于“根系”的发达与营养充足。人的“根系”在哪里呢?
素问五常政大论作中有一段话:“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这段话和道家的思想有一定渊源,古人把生命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植物,一类是动物,根于外者,指植物,他们吸收营养的根位于体外,根于中者,指动物,他们吸收营养的“根”在体内,即消化系统,也就是中医所讲的脾胃。
根于植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根,植物就不能存活,根系不够发达,生长发育就受影响,同样,消化系统——脾胃对于动物的重要程度不亚于植物的根,没有脾胃的运化功能,动物无法生存,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动物就很难长得健壮,人是动物,人的脾胃一败,就如大厦之将倾,非常危险。
脾胃如此重要,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脾胃足够重视了吗?可以说,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对脾胃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身体孱弱、面黄肌瘦的亚健康人士。他们宁愿把相当多的精力和金钱来整理外表,比如洗浴、护肤、护发、健齿,也不愿投入一点点时间用于中根——脾胃的“护理”。
非但如此,他们还一次又一次的增加脾胃的负担,挑战脾胃的承受极限,他们把大量的酸的、辣的、硬的、油腻的、腥臊的、肮脏的、冰冷的、滚烫的食物灌入胃中,让脾胃去承受那些不能承受之重,他们作息无规律,让脾胃不能应有的休息;他们烦躁易怒,时刻处于应激状态,让脾胃“记忆”那些不开心的往事,让脾胃应有的供养减少;他们休息的时候,袒露肚腹,任凭风吹寒侵,也不让脾胃舒舒坦坦的好过。
我们常常高估“根须”的再生代偿能力,有的人先天条件好,的确也能撑一段时间,脾胃受伤以后养一下还能恢复,毕竟脾胃就是“吃这碗饭”的,血雨腥风,什么阵仗没有见过?但如果长此以往,根须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必然大打折扣,没有充足的养分,哪来盛开的花朵?没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哪来表面的荣光和华美?
所以养生的根本在于养脾胃,胃气若存,就有一线生机,治病的一个要点在于防止攻伐太过,损伤胃气。脾胃受伤,时间一长,就会呈现虚像,舌苔白,脉弱,面无华 。脾胃如果病了,自然需要医疗,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护理,人们常常重视医疗而忽视护理,有一点主次颠倒。
脾胃病的特点有几个,一是慢性病为主;二是和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三是相互关联性大,前边堵住了,后面就跟着遭殃;四是喜暖而恶寒。
一、慢性病为主。
脾胃病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脾胃病的康复,也很难做到立竿见影,与脾胃病斗争,打的是持久战,而不是歼灭战,持久战怎么打,最核心的是坚持和防御,持久战能不能胜,主要拼的是毅力、决心、战略策略和充足的资源。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能管理好自己,就要被别人管理,这是从管理学上而言的,从脾胃病的角度未尝不是如此,脾胃病首重自我管理与控制。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这是要管好嘴;哪些需要忽略,哪些需要重视,这是管好心,哪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这是管好腿;哪些需要节制,哪些需要持之以恒,这是管好行为。把以上几个方面统统管好了,脾胃病也就很难找上门了。
二、和情志的关系非常密切。
脾胃有病之人,十有八九存在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问题,在社会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天,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压力过重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脾胃病的发病率也长期居高不下。
过去农耕社会中,除却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人群,脾胃有病的情况当不如今天这么普遍,因为农耕文化中面对的应激事件要少得多,膏粱厚味也要少得多。所以把脾胃病归属到心身疾病这一范畴,也是讲得通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带给人体的负面作用是全方位的,还可以伴发全身疼痛,心血管疾病等,所以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这方面,老年人反倒可能要好一些,退休以后,来自社会的激惹可能有所减少,但家庭的矛盾依然不能忽视,处理好社会关系,用退一步的思想来指导生活有益于脾胃病的康复。
三、相互关联性大,需“通”。
消化系统的管道自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最后到肛门,食物的运动是严格按照这一顺序来进行的,违反这一原则,或者停滞不前,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我们常讲人有五脏六腑,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和三焦,消化的管道系统和中医关于“腑”的定义非常契合,“腑”是指空心的容器,和“府”有相通的地方,府第不就是中空的房间吗?我们可以说,消化管道系统就是一个大腑。
中医认为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故曰:“六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顺”。 脾胃如果因为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气机不顺,运化必然失调,这时调理的重心就需放在“通”这一方面,通不是说一上来就用泻药,这是对通的片面理解,通是让食物和残渣在管道系统内保持正常速率的运动。
在整个管道系统中,承担最繁重任务的是胃,如果把消化过程分为消化和吸收两个步骤,胃把食糜排入十二指时,大约完成了消化工作的四分之三,而吸收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小肠,所以所谓的脾胃病主要也是指从胃到小肠这一段的疾病,胃的工作没做好,做得不够精细,下一环节的吸收也会跟着受累,所以胃病患者,首先要给胃“减压”,减少或者减轻“它”的工作量,减少是适当少食,减轻是吃一些软的、流质的、细的、碎的。对吸收功能不好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腹泻,排便质稀量多色淡,呈油脂状或泡沫样,大便恶臭,伴腹胀腹痛、消瘦乏力等营养不良的病症。
西医对此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常用营养药或者止泻药,能奏一定效果,但不具有“培根”的作用,吸收不良在中医看来,属虚劳、虚损范畴,辨证分型可为脾虚血亏、脾虚湿困、脾胃虚寒、脾肾阳虚,通过补气血、调畅气机常有比较满意的效果。
四、喜暖而恶寒。
天气越热,树木越是繁茂,根系越是发达,脾胃也有这样的特点,需要温煦,所以脾胃护理的另一大原则是保暖,不能受凉。这又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来讲,从内而言,忌生冷,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品,如酸奶、鸡蛋等,适当用一些温养的药食两用品,如红糖姜水,从外而言,穿衣盖被要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当风。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健的脾胃,有一个木本植物样而不是藤本、草本植物样的发达的“根系”,任凭他风吹雨打,任凭各种外邪的攻击,也不能摧毁我们的身体,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同李渔之“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
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