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懂周易的哲学家不是一个好中医!

楼宇烈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楼宇烈


男,浙江省嵊县(今嵊州)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85年9月起); 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12月起)等。


按照现在学科的分科,对于医学我完全是个外行,或许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谈。但如何认识现在的学科分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过后,甚至许多从 50 年代,即开始专业化,把大学分得非常专业,这种过分的专业化分科,使我们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后来很多学院又成立了文科,一些医科大学又重新回到综合性大学里面去。所以我们对传统的文化跟现代的分科要有一种认识。


我提出了“生生之学”这个概念,其实它的最初的目的就是要冲破我们对“医”这个概念的认识,现在我们对医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找病、看病、医病及预防。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医”它是包含在整个的文化之中的,它不是专门的治疗的方面的文化,而是一个整体的文化。


1

一 、 何 谓 “生生”

“生生”这个概念来自《周易》的“生生之谓易”。我原来主要研究中国哲学,所以把 “生生之谓易”这个概念也仅仅用在认识天道、地道、人道,主要从哲学角度去思考,并没有联系到其他方面。《汉书·艺文志》,其中有一篇将《汉书》留存下来的有关于医学方面的著作总结为“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个方面,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我受到这个启示,和“生生之谓易”的“生生”联系起来了。


一个是肌体机能的层面“生生之具”,一个是讲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既然有生生之道,又有生生之具,那么这两个合在一起就是生生之学。“医”不能仅仅停留在“具”的层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对于各个部分的叙述可以看出来,它不是停留在“具”这个层面,而是把它上升到“道”这个层面,这恰恰是中国文化共同的特征。


医学界经常讲“医易同源”,医易同源强调的医是从易来的,这两个都是探讨天、地、人的道理。既然可以说生生之为易,是不是也可以说生生之为医?医易同源嘛,都是在探讨生生的问题。那么什么叫生生呢?第一个“生”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的保护,第二个“生”是生命的生。所以生生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保护生命。这个生命也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也包括了万物的生命,包含了天、地、人。

2

二、从整个中国文化体系认知中医学的“生

生”内涵


生命是活的;也还有许多非生命,那就是死的。其实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非生命也是一种生命,就像我们物理学探讨物质,还有暗物质,暗物质也是一种物质。那么,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是不是在变化?石头是没有生命的,但是石头是不是也在变化?


沧海桑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整个宇宙都在变化,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变化,而且另一种形式的变化跟这种活体的生命变化也有相通之处。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理解中医这个“医”的概念时,要把它放到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去,从生生之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医的概念搞清楚。


中医如何来体现我们中国“道”,我看了一些中医的书,发现中医的很多道理跟我学的哲学著作里面讲的一样。中医说养生要分四时,要调情绪,哲学里面也有“循天之道,以养其生”。再看看我们说的阴阳、五行,董仲舒第一个详细地把阴阳五行构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阴阳的消长,五行的生克。


中医如何来体现我们中国“道”,我看了一些中医的书,发现中医的很多道理跟我学的哲学著作里面讲的一样。中医说养生要分四时,要调情绪,哲学里面也有“循天之道,以养其生”。再看看我们说的阴阳、五行,董仲舒第一个详细地把阴阳五行构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阴阳的消长,五行的生克。



3

三、理清“中医”之概念

如果我们超越了现代人对医这个概念的框框,那么我们对中医的认识就会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间提到的几个中医的概念来思考一下。中医的概念现在也仅仅把它局限在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或者在中国地区的“医”,这是很有问题的概念。相对来说,我比较赞同20世纪30年代称“中医”为“国医”


当时都用“国”这个概念来区别跟西方的不同,我们的话称为“国语”,我们的武术称为“国术”,我们的历史教材称为“国史”,这个其实在日本也是通用的,日本也把他们本国的历史称为国史,来跟其他国家相区别。


用“中医”就跟我们历史上的中医概念混淆了,我们很多人现在不清楚。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这个概念是特定的。扁鹊讲中医是治人的,中医是治将病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个是中医的概念。



4

四、谈谈中医的生命之道

如果我们能够从生生之学的这个高度来看待“医”,那么就不能够只停留在人身体的某个部分,而是从整个全体来看,不体会整个中国文化的特性,要把医学推向世界,是不可能的。今年年初在北京“中医影响世界”的论坛上,我特别提到了一个想法、一个理念,即要大力弘扬中医的“不药之药,无方之药”这个传统。其实中国的传统医学强调的不仅仅是用药方来治病,也不仅仅是用针灸砭石的、推拿按摩来治病,更多强调的是无药之药,无方之药。


中医是辨证施治,因为我们的思维就是辩证的思维。我们不是崇尚非此即彼,不是对此和彼作决定性的定量规定,更不是把这个定量定性的结论推广到一切。我们现在很习惯用西方的非此即彼的方式,而在中国的文化中间,中国的哲学里强调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互依互根,不是纯而又纯,而是相互包含,还会相互转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辩证思维,不是静态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把握中国文化中间的辩证思维,我们的中医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5

五、中国文化与世界问题

中国的文化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这样几点:一个是强调整体关联,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且在部分里面包含了它的全体。这个思想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里面都有。儒家强调万物一体,道家强调道通为一,佛家强调一多相即,都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整体上面的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它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后来我们科学上说的全息论。


这里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西游记》把这个道理形象化了,孙悟空跟好多人打架,分身不过来怎么办?身上拔一撮毛,吹一口气就变成一群孙悟空。中医有手诊、有耳针、有足疗,都用了这个原理,部分里面有整体的信息。我认为中医中药的振兴,跟中国文化的振兴密不可分。我曾在很多中医学术讨论会上恳请,我说中国文化要真正复兴,就要靠我们中医界。把中医文化、把中医的具体运用的层面给呈现出来。


中国的整个文化是围绕着人来做的。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我们研究天地的问题,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落实到人,所以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为贵的。因此人的生命也是最贵重的,叫贵生。要贵生就要懂得摄生、养生、卫生的道理。这不仅仅是物质身体方面的平衡调整,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充实调整。所以要把一个人作为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人来看,不是只着眼于生理上的病来看。所以我说,中医是一种生生之学,是一种整体文化的实践,而不是一种某个专业的技能的东西,立足于这一点,中医才有复兴和发扬光大的可能。


编辑:凌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