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鉴赏 | 《终南望余雪》· 祖咏

张苇航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终南望余雪

·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ZuYong

谁能把应试时的作品写成千秋传颂的名作呢?


唐代开元年间,长安城的一次科举考试,题目是“终南山望余雪诗”,按当时“试帖诗”的规定,要做成一篇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在座的一位年轻人沉吟片刻,挥毫一蹴而就,随之交卷。但考官一看,这首诗明明只写了四句,不符合考题的规定,便要求他补写完整。


而这位考生却表示“意尽”,就此搁笔。


记录了此事的《唐诗纪事》并未再言后来的结果,当然很大可能是作者因答题不符合要求而未能被录取,但其诗、其人、其事,却都在如璀璨星河般绚烂的盛唐诗林中留下了清朗的回音。



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中心地段,横亘于关中之南,最高海拔2604米,距长安城不过20公里左右。自古以来峰峦锦绣、人文荟萃,有着“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等美誉。居住在长安的人们抬头远眺,正可以望见终南山的北麓,故称“阴岭”。



这长安人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又早有许多名人题咏,珠玉在前,如何能写出新意呢?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该诗头两句破题,先以一“秀”字概括了风景之美,又以一“浮”字说明峰岭之高。也正因为在阴岭之上,所以余雪久久不化,似乎漂浮在流动的浮云之间。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下一句“林表明霁色”显示正是雪后初晴时分,靠近峰顶的树梢映衬着冬日的阳光,闪耀生辉;如果再结合末句的“暮”字,更可以想见是接近黄昏的时候,天际已染上了夕照的彤红,那么,山林间闪耀的颜色便更加明丽生动了



诗的最后一句归到“余雪”带给人的感受上来,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是日暮时分,这“城中增暮寒”的现象不仅是对题意的深化和补充,的确也很符合实际情况,怪不得后人说读来“凛凛有寒色”(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四句二十字,从望至感,由景及人,将“终南望余雪”之意已然表述圆满,又何必狗尾蛇足,徒增空言?“意尽”将作者的才情和傲气描绘得淋漓尽致。


康熙朝名士焦袁熹评论道:“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此木轩论诗汇编》)


这位为了艺术宁愿放弃功名的才子便是祖咏。



他字、号不详,生卒年亦不确定,平生事迹也只能在《唐才子传》中的寥寥数语中觅得,可知其为洛阳人,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在开元十二年(724年)得中进士。


少时即与王维为好友,交往至少达二十余年,多有酬和。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后移居别业,归隐山林,以渔樵终老。有诗一卷传世。《河岳英灵集》的编著者殷璠评其诗曰:“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可见当时他的文名已得到公认。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工稳妥帖,但除这首应试诗之外,他最有名的另一首诗却是属于边塞风格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其中的名句亦是与“雪”有关的,背景是北国风光、吹角连营,抒发的是投笔从戎、壮志慷慨。看来,每个盛唐诗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纵横驰骋、建功立业的梦想啊!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在《渔洋诗话》里,把祖咏的“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与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并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当是取其语辞细密平实、意味隽永深邃。


祖咏“意尽止笔”所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正是让他“任性”的应试之作成为彪炳千年的绝唱的缘由。




编辑:艾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