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衣衾飘香的古代中国

袁开惠 中医药文化杂志 2022-04-24


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

何为熏香
我国自古便有熏香、焚香的习惯。香薰疗法属于我国中医外治法范畴。它采用中医香草、香料,制成各种剂型的香品供人使用,起到防病治病,清洁家居,陶冶情操的目的......

"佩兰扈芷"的先秦时代

插戴香草、佩戴香囊,是先秦社会的风气与时尚。屈原在《离骚》中说他身上披着江离和辟芷,并且戴上秋兰作为美饰。江离、白芷、秋兰,都为香草。江离,后作江蓠,也就是芎藭,多年生草本,叶似芹,秋开白花,有香气;白芷,夏季花白如伞,叶香清幽;秋兰,秋日泽兰,花叶皆香,《左传》说“兰有国香”。披戴香草美饰,整个人便衣袂飘香,既娱人娱己,也喻自身德行清雅,与浊世相异。香草气味芬芳,既可让身体飘香,也可逐湿祛秽、驱虫防病,因此得到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容臭飘香”的礼制汉代

佩戴香囊是汉代礼制的重要内容。《礼记·内则》讲少年男女拜见长者要早早起床洗漱,要穿戴整齐,还要佩戴“容臭”。“容臭”就是装着有香草的小袋子,也就是香囊。晚辈在衣服穗子上佩戴香囊,表示对长者的恭敬。香囊芳香怡人,也能赶走邪气。到了汉代,佩戴香囊,并非仅仅作为美饰,而且已经成为礼制的重要内容。

熏手、熏巾

"衣袂飘香"的魏晋六朝

先秦

先秦香囊多装香草,香气虽雅而淡。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东入,沉香、苏合、鸡舌、乳香等树脂类香药逐渐成为人们熏烧的主要香料。脂类香料香浓耐燃。人们在使用熏炉燃烧香脂熏香房室的同时,也希望芳香可以馥身,可以随形,熏衣习俗应此而生。曹魏时期有一位尚书令,名叫荀彧。他曾献计“奉天子以令诸侯”,是“王之佐才”,也有熏衣之癖。荀彧喜欢浓香熏衣,每到一处,香气久久不散,留香数日。《襄阳记》记载了另外一位爱香的人刘季和。季和每次上过厕所,都要特意去熏炉处熏香。主簿张坦见季和如此嗜香,直言他是俗人。刘季和说:“你说我是俗人,与荀彧相比,我还差得远呢。荀令君每至人家做客,衣留香气,数日不散。”


汉代彩绣云纹香囊


汉魏

汉魏时期,熏衣之习蔚然成风。《世说新语》里的士绅贵介“无不熏衣剃面”。熏衣的合香方、熏笼应运而生。《肘后备急方》载六味薰衣香,由沉香、麝香、苏合香、丁香、甲香、白胶香等合称蜜丸,烧之以熏衣。熏笼,也称熏罩,一般为竹篾编成,罩在熏炉之上。衣被等物平铺其上。熏笼既扩大了香薰的面积,又可隔热不伤丝帛。熏笼的编织不求细密,而是要稀疏有孔洞,有的还饰以花纹。这样利于香热的发散,又雅致不失韵味。熏笼的用途不限于熏衣,还可以熏被、罩炉等。熏笼的大小、形状不一,往往依具体用途而定。马王堆出土的竹熏笼就十分小巧精致,高21厘米,底径30厘米,外蒙细绢,应是用于罩盖熏炉。湖南等地仍用这种熏笼熏衣熏被,只是未必叫熏笼,而叫罩笼、烘笼。


二苏旧局香丸

(沉檀为君,乳香为臣,琥珀为佐) 

“车香满路”的唐宋时代

 如果说汉魏时期的熏衣、用香是文人士大夫的时尚与喜好,到了唐宋时期,熏香、熏衣、熏被则成了社会上下的普遍行为。熏衣不再是士绅贵介的特权与嗜好,即便是寻常巷陌,也常见芳踪。“宝马雕车香满路”,车厢中“笑语盈盈”的女子也着了香衣吧。牛峤《菩萨蛮》云:“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在唐代已经在香炉上蒙被而熏。


“衾被着香”的明清时代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说宝玉住处便有熏笼取暖。那一晚,晴雯侍候宝玉睡下后,自己斜依着熏笼睡了。如同《离骚》的香草美人,熏香与美女塑造了诗画般的唯美意境。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记录了明代少妇熏衣被的情形。画中一少妇身披锦被,慵懒地斜倚在熏笼上。锦被上布满白鹤团纹,竹制熏笼孔洞稀疏。她的房间器物不多,格调高雅。右上方一只鹦鹉高悬架上,架旁一木雕矮几,几上瓶插盛开的木芙蓉。榻前一侍女看小儿嬉戏。衾褥间香炉暖散,房室里香气萦绕,此女子才慵懒闲适吧。

香草、香料可以逐秽,可以祛邪,可以悦鼻,可以怡情。熏衣让香随人移,馥随影附;熏被让暖散衾间,香移梦中。熏衣、熏衾之习雅了文人,香了文化,因此,这种习惯始于夏商,兴于汉魏,盛于唐宋,绵延明清,留香现代......  


了解更多中医药文化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