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排除万难奔赴盐湖“战场”
1956年至1966年的10年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柳大纲凭着不怕死的勇气,6次前往青海察尔汗湖驻扎研究。在年轻人都难以承受的恶劣野外环境中,年过半百的柳大纲先后坚守了18个月。
柳大纲
1956年,国家发出“中国大西北有丰富的盐湖,需要调查研究”的号召。听到号召,柳大纲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当时我国钾盐奇缺,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而在化学领域长期的学术积累让柳大纲相信,在盐湖及地下卤水中能够找到钾矿。
“盐湖是无机盐的宝库,是一种活矿,主要开采的是卤水,应当从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角度研究盐湖。”在实验室开展一系列基础工作后,柳大纲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一定去!”响应国家号召,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柳大纲立刻筹备前往荒无人烟且缺氧的高原,投入到盐湖考察工作中,成为第一位对我国青藏高原盐湖开展考察的化学家。
初到盐湖,柳大纲失眠了。透风的帐篷里,高原反应让他无法平躺,只能斜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听着帐篷外呼呼的风声。好不容易熬到天亮,爬起来啃几口干馍、喝几口凉水,柳大纲走出帐篷,身影很快消失在远方。
高原的苦,柳大纲不怕,他的兴趣只集中在挖掘盐湖中的“宝藏”上。鼓励他的正是那句“一生常耻为身谋”——“如果因为个人的困难而退缩,我会感到羞耻”。
1957年10月,柳大纲等人在考察察尔汗湖时,在马路边施工现场挖的一个卤水坑中发现了光卤石结晶。沿着这个线索,他们发现了这个大湖有光卤石沉积和大量含钾的卤水。
后来,柳大纲带领科研人员探明了大柴旦湖有含钠、钾、硼、锂盐的大型硼矿床,察尔汗湖蕴藏着上亿吨氯化钾。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柱硼镁石、光卤石等矿产资源。
这一系列重要发现,不仅开创了我国盐湖化学事业,也为我国利用盐湖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柳大纲首次提出“盐湖化学”作为无机化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倡议,推动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建立,并担任所长。
推荐阅读
▽南海海洋所陈清潮逐梦深蓝突击队:耕海踏浪 向海图强
来源 | 《科苑党建》杂志202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