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家故事|葛修润:心系国家为国争光



文 | 姜成业 封雨捷 通讯员李笛

作者姜成业、封雨捷系武汉岩土所博士研究生,李笛系武汉岩土所党务主管


“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钻研业务,提高学术水平,积极培养年轻人。在科研岗位上努力起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在科研战线上与其他同志互帮互助、共同前进的老兵。”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的入党誓词,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2023年初,葛修润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世间。他胸怀祖国、无私奉献、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致力于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敏而好学 响应时代号召


1934年,葛修润出生于上海市周浦镇。少年时代的葛修润聪敏好学,在学习上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葛修润的语文和数学都拿到满分,成为年级第一。老师在班里说,这次数学考试有个题目很难,超出了所学范畴,全校只有葛修润答对了,非常难得。葛修润放学后举着卷子就往家里跑,高兴地喊着“拿了第一名”。妈妈却给他“泼了冷水”,对他说:“考试就是一次作业,考好了不值得沾沾自喜。我们每天都要做作业,能够为每一次作业的好和差或悲或喜吗?以后的路还长,需要的是一种韧劲。”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葛修润逐渐养成了不骄不躁的优秀品格,于1945年顺利考入上海著名的南洋模范中学。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同时,身为党员的哥哥嫂嫂也不时叮嘱他做事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国家的号召、亲人的嘱托,影响了葛修润一生的选择。1952年,18岁的葛修润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水利系录取。1954年9月,品学兼优的葛修润前往苏联留学,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学习工程结构。


学成归来 致力岩土事业


1959年7月,葛修润荣获苏联优秀毕业生文凭和“苏联水利工程师”称号。毕业前夕,他的专业导师问他是否愿意留在苏联工作,葛修润婉言谢绝,毅然回到祖国。


按照当时的政策,葛修润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留学生,在分配时有科研、生产、教育3个领域可供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研。在北京完成3个月封闭学习后,1959年10月,葛修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从此,葛修润几十年如一日,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对岩土力学事业兢兢业业的奋斗中。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中,他不断践行胸怀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优秀品格。


作为我国著名的岩质边坡工程学科带头人,葛修润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致力于大冶铁矿、海南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矿山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他在我国最先开展了现场大规模原位试验,并进行系统的工程监测和工程分析,开创了边坡研究的新格局;围绕边坡稳定性理论难题,他和团队相继提出了空间五面体滑动分析及开挖爆破动力分析公式、矢量和分析方法,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中国理论与方法。


作为我国岩体工程数值分析研究的先驱,葛修润最早将有限元法引入岩体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初,得知国家迫切需要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应力分析方法有限元法引入岩土工程领域后,葛修润决心用仿真模拟求解现实工程难题。他主持开发了大型平面有限元软件,成功开展西南地区某地下大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工作,成为我国同类工程中的首例。该工程如同带航标的灯塔,照亮了国内地下工程界的前行道路。此后数年,他继续将有限单元法应用于岩体力学,并发展了节理元概念和模型,将岩体工程数值方法应用于多个国内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登上国际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学术讲台作学术报告的大陆学者,也是第一位在国际《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大陆学者。


葛修润也是我国著名的水工岩石力学专家,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数十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我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隔河岩水电站、小湾水电站、二滩水电站等重大水电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国家队”作用。此外,他还长期致力于实验设备的研制及其工程技术应用,主持研制的系列新装备与技术在多个行业的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成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自主创新的典范,是我国实验装备与技术研制的开拓者。


葛修润在武汉岩土所建所60周年纪念活动上讲话


保护文物 造就“水下明珠”


不仅在本职工作中锐意创新,葛修润还致力于将先进技术用于古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国文物保护的先行者。
白鹤梁原本是长江中一块天然石梁,因常有白鹤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唐广德元年,人们在梁上刻上石鱼以记录当时的枯水水位。后人习以成俗,在此记录水文信息,白鹤梁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而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建,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下碑林或将被永远淹没在水下。
抢救白鹤梁的转机出现在2001年2月26日,国家举行白鹤梁保护方案的最后一次专家评审会,葛修润受邀参加并担任评审组组长。尽管在此之前“在岸上建造复制品进行展览”的方案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但是葛修润却在最后关头“唱起反调”。他坚持文物应当原位保护、原地保存,认为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在原址上对白鹤梁进行保护,将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失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无压容器”方案,建议最终获得其他11位评委的一致赞成。但原有方案已审议通过,改变绝非易事。但葛修润没有放弃,立即给国务院和中国工程院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几经周折,前后经历5次建言,他提出的“就地保护白鹤梁”方案终获国家批准。
2003年2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动工。年过七旬的葛修润放不下肩上的责任,多次到水深几十米的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三峡库区一颗璀璨的“水下明珠”。
“急国家之所急,为国争光”是葛修润在科研工作中的座右铭。他始终秉承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学家精神,用知识分子的艰苦奋斗生动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真谛,用科学家的睿智为国家建设提交了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推荐阅读


强理论 深调研 保落实 促发展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强大动力

青岛能源所举办2024年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及新发展党员培训

院属各单位传达学习中国科学院2024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


来源 | 《科苑党建》杂志2024年第2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