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忆我的中学老师(作者:齐子林)

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 2021-04-03


追忆我的中学老师


齐子林



由于年代久远,只能是片断式,速写式。


师生合影


谈若华老师,是我初一的班主任,教数学。她胖胖的,很和蔼。教学水平很高。很细致。从未见她训过学生。几十年后,我们找到了她。知道她曾经长期帮助在提篮桥监狱服刑的犯人做心理辅导,受到犯人们的信任和爱戴。我们十分感动。正准备与她相约见面,突然接到她女儿的一封信,告知她妈妈,我们敬重的谈老师不幸因病去世了。十分遗憾。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她知道她的最早的一批学生还记得她,很想与她见面再聆听她的教诲。


李隆基老师。初一教我们语文。她与唐朝皇帝同名,但她是位女的。个子中等,很结实,很挺拔。她上课时一直穿中式旗袍。在那时已经很少见。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京味很浓。我从她那里第一次,学到了什么是翘舌音,什么不该翘舌。她讲课讲得很精彩,听她说普通话是一种享受。她教我们念“四十四个石狮子”,字斟句酌,我们都不太习惯,念得很费劲,很辛苦,正确率很低。但从此以后我们知道正规的普通话应该这么念。为我们打下了基础。可能那时候我们还小,不太懂事,有几次,发现李老师上课时,会突然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还边说边哭,很生气的样子,把我们都吓坏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觉得李老师是位性情中人。受不得一点委屈。后来她不知去哪儿了。应该不会好。以她这种性情。独立特行。比较高傲。会吃亏的。李老师对错别字,特别较真。如果写错一个字,她会叫你在作文本上反复写几遍,某字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以后千万要注意,不要写错。这样一来,印象特别深。就记住了。我后来学语文,写文章,特别注意尽量不要写错别字,应该说是受益于李老师的严格要求。我还记得她教过我们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不要不懂装懂,念错字。不认的字,可以查字典。一遍不行,再查。时间长了,就记住了。后来我看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里面的反面人物大赤包,从体型上来讲,有点像李老师。但我们的李老师长得要比大赤包好看得多。说话是一口标准的京腔京味。在我所接触到的所有的老师中,说普通话,没有比李老师再标准再好听的了。



杨明老师。初二教我们语文。是位瘦弱的男老师。四十来岁。衣着比较寒酸。他也是我们戏剧组的顾问。刘耀华一直很佩服他。他教我们语文,我觉得最好的是,每次作文以后,他会找一两篇写得好的作文,公开向大家念,然后分析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这种方法很好。对学生很有启迪和帮助。我记得杜汉兴的作文经常受到杨老师的表扬。


还有一次,杨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请你们作文时,字写得端正些,大些,因为我家里有时候没有电灯,要靠煤油灯来批改作业,很吃力。杨老师说得很诚恳,很动感情。把我们都听楞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很震撼。后来我才知道杨老师的确住得很远,住在广中路水电路一带,那时那里已是郊外。我从小有个习惯,老师越是穷,我们越是喜欢他,听他的话。从这以后,我写作文时就比较注意尽量把字写得大些好些了。


徐乙青老师。教我们初三语文。徐老师个子很矮,很瘦。可能有肺病。他说话声音比较轻。对学生态度绝对好。谦和恭让。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准备了一个粉笔夹子,专门夹粉笔头,把粉笔用到极致,实在无法写了才扔掉。在我所见到的所有老师中,像徐老师这么惜物的,唯有他一位。有一段时间,徐老师病了,我和别的同学一起去他家看望过他。他家住在石门路一幢石库门的房子里,家里陈设很简单。经济情况大概确实不太好。我们去看他,他非常高兴。不知怎么招待我们才好。


徐云仙老师。是位女老师。教我们音乐。还当我们初二的班主任。她是西安人。说普通话。脾气很好。其他就想不出什么了。因为一周才上一节音乐课。



王克瑾老师,又名王珍珍。教我们数学。是我们初三的班主任。是一位很精明的老师。她眼睛有点往里凹,目光炯炯。很有威慑力。大家有点怕她。她教学很认真,功底也很踏实。她教我们几何,引起我们对这门学科浓厚的兴趣。班里有好多人不满足于课堂的内容,找了许多课外辅导书,找很多难题,互相切磋,想方设法要把题目解出来。有时候已经解出答案了,诚心要考考老师。王老师总是会很耐心的接受考验。一时答不出来,就带回去,直到做出来告诉我们。我想这一定很头疼费了王老师很多时间吧。我们那时实在精力太过旺。有个别同学,甚至找到《数学通讯》杂志上每期出的高难题目来做。如果答案正确,寄给杂志社,会把你的姓名登载在杂志上。应该说,王老师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是功不可没的。


王老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很关心的。那时候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家长联系手册。有一段时间,我和府猛宽及金志友同学走得比较近,经常在一起玩。王老师就及时地在我们三人的手册上都写了一段话。提醒我们不要脱离集体。出发点是完全好的。可是当时我们都满不在乎。还引为笑谈。


1994年我们找到了王老师。上她家专程去看望了她老人家。她精神还是那么好。后来她应邀参加了我们的老同学聚会(第一次,在复旦附中,曹天任同学当时任该校校长)。


师生合影


黄曾沅老师。教我们几何(初二)。黄老师西装革履,一表人才。他那时候很年轻,应该算是大帅哥,很出彩。他不仅人长得英俊,书教得也极好。他的粉笔字,他画的几何图形,都很精美耐看。讲课也很幽默。我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后来有人传说,他给女同学拍照片,相机里没有放胶卷,可能是故意贬低他。也可能是开玩笑。后来到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了。不知结局怎样?我倒是挺惦记他的。


杨伟老师。教我们俄语。他又是一种派头。一看,就知道是喝过洋墨水的。他体格比较粗壮,没有黄老师那么英俊。


李兆基老师。教我们化学。他那时大概刚刚毕业不久。人很正派。书教得也很好。其实他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岁。至少看上去很年轻。他住在静安区愚园路,离市东中学那么远。坚持了几十年。真不容易。我们1994年聚会时,他也参加了。看上去,跟我们越来越相近。他那时担任市东中学的校长办公室主任,我们曾经到母校去搞过一次活动。就是李老师负责安排和接待的。


王小云老师。教我们美术。他是福建人还是广东人?讲一口闽式的普通话,听不太清楚。他个子不高,很瘦,颧骨很高,眼睛炯炯有神,留着八字胡子。有点像日本人。他其实很有才华。是位优秀的美术家。他给我们上美术课,有两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件是他叫我上黑板前去画一只和平鸽,随便你怎么画。我心里很慌。因为我不会擅长画画,也不喜欢画画。大概有两三个同学一起上去画。轮到评论我的画了。王老师竟然说,画得很好嘛。你瞧,翅膀一煽一煽的,好像要飞上天的样子。同学们都哄堂大笑,我感到面红耳赤。不知老师是逗我玩的,还是真心这么认为的。另一件事是,我们要去春游,担心会下雨,那会很扫兴。王老师说,他认为,下雨也很美呀,下雨天有下雨天的美,到大自然里去,总是开心的事,就是乡下的粪池子也有它美的地方。大家又都哄堂大笑。认为老师神经不正常。粪池怎么会美?过了几十年,我才恍然大悟,老师是对的。老师倒底是艺术家。他的审美眼光与我们常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对的。


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一直是陈行同学的启蒙老师和指导老师。陈行同学当时有一张自画像,画得非常像。全校同学一看就知道她是谁。陈行到高中时和我在同一个班。她很有天赋,音乐和各门功课都很好,也不怎么用功。后来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一名画家。


地理老师。不好意思。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名都忘了。是位女老师。个子很高。她教什么我都忘了。只记得她说到印度有条河,叫作布拉马—普特拉河。她念这条河的名字时,音调抑扬顿挫,非常有特点,非常好听。以至于我到现在还能回忆起这声调。


王仁揆老师,教我们高三物理,同时兼任我们的班主任。他是物理教研组组长。教得相当好。他个子有一米八左右,很高。戴副眼镜。上课时从来不看备课笔记,一手拿香烟,一手拿粉笔,信口就讲。他思路非常清晰,敏捷。我们在高一时,学的力学,觉得很难。经过王老师一梳理,就觉得脑子清楚了。解题也有办法了,不难了。他对于班主任一职倒不太放在心上,很信任班里的干部,放手让同学自己管理自己。我们这个班,在全校都出名,各项活动都走在前面。很出彩。王老师就住在东长治路新建路宝华里,与我家离得很近。他骑自行车骑得飞快。性子很急。我们毕业后,听说他骑自行车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师,结果在半路上与别人撞车了,自己也住进了医院。


陈冠球老师,个子高高瘦瘦的,语速较慢,很儒雅。一看就知道他是个典型的文人。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一条高级的弄堂里。他教我们语文。我和另外几位同学曾经到他家去看过他。他给我们看他的收藏,都是很珍贵的。我们那时也不太懂。


韩老师。他是临时到我们班来代课的。教数学。叫什么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他其实就是本校毕业的高中生。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上大学。母校觉得他成绩很好。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特意聘任留用的。年纪很轻,个子不高,黑黑的,戴一副眼镜。他上课上得真好。比任课多年的老教师一点不逊色。我们都很喜欢他来教数学。可惜任课时间不长就不教了。由此可见,市东培养的学生质量的确不错。


教三角的老师,姓甚名谁都忘了。真不应该。他模样很丑(请老师原谅),眼睛有点斜视,睁不大开的样子。说一口带浓重苏北口音的话。衣服穿得也比较邋遢。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说:“两两相比”这几个字时,我们听到的是nainaixiangbi这几个音。而轴这个字,他念成cuo音。X 轴Y轴,我们都听成是X CUO ,Y CUO.同学们下课后往往要模仿老师这几个字的发音。但时间长了,我们发现老师教的三角还真的非常棒。本来这门课大家都有点生疏,有点怕。但经过老师一年的教导,我们基本上都掌握了它的要领,规律。觉得没那么可怕了。大家因而再也不取笑这位老师了。心里还是挺佩服的。


崔鹏飞老师。个子很高。眼睛很有神。他没有教过书。一直担任学校的团委书记。专门从事青年团的工作。他很善于做学生工作。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虽然我没有和他直接打过交道。但我很信任他。把他当作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老师和兄长。他后来调到杨浦区区委工作。


杜青录老师。瘦高个。戴眼镜。他是市东中学的教导主任。说一口四川话。抑扬顿挫。很有特色。我们经常能听到他在喇叭里讲话。六点钟,他念成lou(第三声)点钟,拖得很长很长,很好听。那时每当年末,常常会举行化妆晚会,杜主任曾经扮演成屈原的模样,穿长袍,披长剑,头发梳成古人的样子,走进各个教室,让人一时很难辨认出来,很逗人。


吕型伟校长。大名鼎鼎。平时不大能见到他。我们听过他有限的几次报告。很有水平。他后来调到上海市教育局去任职了。成为沪上有名的教育家。市东中学解放前叫缉槼中学,是为了纪念聂缉槼(曾国藩的女婿)先生而创办的,解放后始称市东中学。吕型伟担任校长的时间比较长,贡献很大。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并不知道这些。


 (写于2020年6月26日-27日)



鸣谢:齐子林先生赐稿分享!


齐子林先生热文

小辰光的味道

妈妈做的饭菜

如厕的变化

燃具的变化

活到老、学到老的乐趣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

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回忆西安路和师善里

孙女为我们做的第一顿饭

忆说商丘路

出行的变化

六十学钢琴,圆了我小时候的梦

听音乐的器材变化

从写信、发电报、挂长途到微信——通信的变化

寻找老同学给我带来的欢乐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