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解读:向死而生——我们铭记而不悼念,我们缅怀而不恸切
2019 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由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
李孟圆、林瑾如、杨雨青同学
以作品《向死而生——我们铭记而不悼念,我们缅怀而不恸切》
▽
向死而生
我们铭记而不悼念,我们缅怀而不恸切
废墟 地震 死亡 悲伤
汶川大地震后,古老的生土羌寨沦为废墟。村民们避开这片悲伤的土地,在高处新建家园。新家园用地狭小,缺乏公共生活与精神文化空间,而这片废墟承载的伤痛也一直以来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远远的对望,悲伤的回响……
而痛苦的伤口本不应以一种残忍的有式暴露在眼前。对于那段历史,我们铭记而不悼念,我们缅怀而不恸切。因此,我们在死亡中重生,把悲伤埋在地下,让废墟向上开出花来。这里是一块熟悉又全新的土地,曾经的场所依稀可辨,新的乐活故事在这里开始……
萝卜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半高山台地上,是汶川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羌族村寨,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羌族传统文化。201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古老的羌族村寨毁于一旦,荒废的村寨废墟遗址原貌保留至今。这一场地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了死亡、灾难、历史、民族文化与空间记忆等多种不同的复杂因素。灾后重建的新寨只考虑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村民的居住空间不足,地震带来的伤痛留存在废墟之上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作为旅游区定位的废墟缺乏公共服务功能,这些都是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并希望解决的问题。
方案的主线其实是对于这个场地的特殊语境的一些态度。首先,痛苦的伤口本不应以一种残忍的方式暴露在眼前。对于那段历史,我们铭记而不悼念,我们缅怀而不恸切。
因此在这个项目中,采用了一种比较大胆的手段,在保留废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层,兼顾居住、文化与同时服务于旅游者的公共功能。
建筑与交通布局因循旧肌理以唤起旧的场所记忆。原本充满悲伤的废墟层上长出新生命,添置设施变为兼具纪念性与休闲性的游园,并通过庭院与垂直交通与新层之间建立视线和空间联系。
△ 竖向分层 © 李孟圆、林瑾如、杨雨青
方案题目为向死而生,引用的是海德格尔“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原概念的阐述是“Being towards death”。我们把它改成了“Being facing death”,意在强调直面死亡的态度。
△ 在死亡中重生,把悲伤埋在地下,让废墟向上开出花来 © 李孟圆、林瑾如、杨雨青
在灾后重建项目,特别是涉及到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场地的灾后重建项目中,对人们心理的抚慰与治疗、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考虑、对旧的场所精神和历史记忆的保留都是极其重要的。
高技派建筑设计思维在竞赛和作品集里的应用
2019 霍普杯三等奖作品解读:重新被接纳的世界中心边缘地带
2020国际威卢克斯VELUX大奖赛解读(附往期获奖作品合集)
2020 IFLA国际学生景观设计竞赛解题(附往期获奖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