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之疗愈 | VELUX区域最高奖首发作品解读

小铭同学 UA设计学堂 2024-04-18

北交大团队斩获2020Velux区域最高奖

其中两位是19年的学员




大赛背景


IVA威卢克斯国际建筑学生设计大赛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之一,为国际A级专业设计竞赛,以历史悠久、评选严苛、奖项含金量高而著称,在建筑教育领域遥遥领先、独占鳌头。竞赛由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欧洲建筑教育协会(EAAE)和威卢克斯集团(Velux)共同举办,受到欧洲建筑教育协会(EAAE)、美国建筑学院学生学会(AIAS)、建筑研究中心联合会(ARCC)和建筑学学院协会(ACSA)的承认。


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主题为“明日之光”(Light of tomorrow),分为“光之探索”和“光与建筑”两个组别,西欧、东欧与中欧、美洲、亚洲与大洋洲、非洲五个赛区,十组冠军团队将在每年的世界建筑节角逐全球总冠军。大赛呼吁未来的建筑师们更多的去关注、发现光与建筑的关系,并灵活地将这些关系理解和应用。




作品分享


由北交大团队带来的《Light Therapy》从600多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0年“光之探索”亚洲大洋洲区域冠军。评审团一致认为这份作品“展示出的设计理念是杰出的,它在混凝土与光之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超乎想象的对话”。





团队介绍



指导老师


周艺南



团队成员




写在前面


大家好呀,我是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大四在读的李凤铭,上面这五个幸运儿之一。很荣幸被邀请来分享这次竞赛的心路历程,怀着自己的小私心,我也希望能记录下我们成长的过程,为以后留下值得回忆的文字。当然,如果能有学弟学妹们能从我们的故事里,获得一点点灵光一现的想法或者一丝前行的力量,那真是会让我超级开心的事情。下面就听我讲讲我们的故事吧…… 



01 甲方的要求是“没有”要求


第一次了解到这个竞赛是从18年的获奖作品《Road to light》,也是前人对于光与建筑和城市的奇思,让我看见了这个竞赛的无限可能。我心里用光去改变生活、做些什么的浪漫冲动开始萌芽。 


2018年天大获奖方案《Road to light》


2020的春节期间,疫情的阴霾笼罩着我的家乡湖北乃至全国。彼时我们对于这场疫情的最终走向是未知的,但关于建筑和生活的思考不能因为疫情而停止


因疫情而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


我和另外四位小伙伴在线上一拍即合并,决定一起在这个不平凡的假期做一次不寻常的设计。


疫情期间的读书笔记


有人觉得2-3人合作效率会更高,但我们团队基本来自同一班级,一起刷过的夜一只手肯定数不清(但这个竞赛我们不熬夜的flag没有倒)。对彼此的了解保证了我们的工作量(分担了想不出方案的压力),以及每次讨论交流的效率。


一起刷过的夜


前期我们并没有急于上手,我们收集了从2004年至2018年能找到的所有获奖作品。一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了解 “甲方爸爸”的要求,二是打开思维的同时尽量避免与前人做出相似甚至雷同的方案


我们分头对案例进行分类,又从方案特点、构思进行了分析,提取要点后共同分享了自己对于这个竞赛要点的理解和看法。 


120页调研分析ppt中的2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甲方爸爸”的要求除了“光“和”建筑”,基本没有要求。这给了大家自由发挥的空间的同时又让人困惑,究竟哪个点才能够打动所有人。而且在无数前辈的探索下,许多大家能想到的问题已被巧妙地解决。



02  五个人困在n个方案里


面对一个勉强算是“半命题“的设计,方案阶段远远比我们预期得漫长而挣扎了太多。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全程“云交流”。每周我们都会进行1-2次头脑风暴。



方案初期,我们并没有给自己设限太多。我们五个人每人每次都会拿出至少5个新方案进行讨论。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当时讨论了接近一百个大大小小的方案。


没有被采纳的方案们的一部分



03 | 打动不了自己的设计怎么打动别人


我们非常善于推翻自己的方案,因为我们一开始判断的标准就是“最终定下的方案一定要打动我们每个人“。毕竟,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设计又怎么去打动别人呢


在第n+1个方案诞生以后,但好像都不能打动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感到疲惫。那种疲惫不是通宵画图的生理感受,而是对于我们设计最初关心的那个问题的模糊。


被想不出方案的心情折磨时喝的鸡汤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开始反思,开始尝试从设计的源头去思考问题。要探索光与建筑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从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光与建筑的联系和矛盾,怎样才能通过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及时点醒了我们


最后,经过重新梳理和讨论,我们预设了我们的设计是从一个很小的点去介入的,它能够简单而巧妙地解决一类普遍性问题。



04 | 和混凝土的恩怨情仇


我们最后的作品《Light Therapy》(光之疗愈)正是聚焦混凝土裂缝这一日常而不易察觉的现象,从改变建筑材料这一很小的点,去思考随裂缝渗透进入的光线作为混凝土疗愈手段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启了回忆模式。大二的材料课实验是“挑战混凝土的极限“,我们都亲手浇筑了混凝土。经历了配比、搅拌、浇筑、脱模这一系列过程。


搅拌混合中


尝试不同的骨料


在这一系列过程之后,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一旦配比和养护条件出现一些问题,即使是这些小的“混凝土零件“也很容易出现裂缝。


感受到混凝土“太脆“”易裂“


更别说当混凝土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一旦施工或者养护不当,就可能面对产生裂缝进而结构失效的可能,到一定程度它们会被拆除成为建筑垃圾。这也成为它让建筑师们又爱又恨的原因。


被拆除的混凝土废料


建筑师与混凝土的爱恨情仇可以从柯布西耶、赖特、康这些现代主义大师,说到玩转清水混凝土的安藤忠雄和西泽立卫。召唤大师作品不难发现,混凝土这种粗糙原始的质感,反而更凸显了光与建筑的联系。




05 | 给混凝土一个柔软又硬核的未来


于是这些矛盾也启发了我们。从问题出发,混凝土废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仅在中国,每年被拆除的混凝土废料就达24亿吨。混凝土是目前消耗最大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交通、工业和民用建筑等领域。



然而,混凝土是典型的脆性材料,当力度超过拉伸极限时,容易开裂。混凝土易受温差、风、阳光和地面不均匀沉降等现象的影响,造成收缩、开裂等现象,从而加速水、氧和腐蚀性介质的侵入,导致混凝土损伤的进一步恶化和内部钢筋的腐蚀。最后,建筑结构将会倒塌。



我们开始思想能不能尝试用光来疗愈混凝土裂缝,给混凝土一个柔软又硬核的未来呢? 


于是我们开始设想有这样一种特殊颗粒作为混凝土骨料。它由外部可降解材料和内部修复剂组成,与混凝土混合用于建造墙体。在充分调研求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技术已十分成熟的光降解塑料和环氧树脂这两种材料。



在混凝土开裂之前,可降解材料停留在墙体内部,不发生反应,保持了原有的结构。当混凝土开裂时,光线进入裂缝,裂缝附近的颗粒得到阳光。表层的可降解材料开始分解,内部的修复剂被释放,自动填充壁缝。通过这种颗粒,混凝土一旦开裂,修补剂立即开始反应修复,避免了裂缝进一步发展。



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和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延长了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



如我们所想,光,以自然而诗意的方式捕捉裂缝、激发疗愈,有效的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减缓建筑垃圾的产生。




06被幸运砸中后的复盘



在做这个竞赛的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预设过自己获奖的场景。收到官方的获奖通知时,我们正在咖啡厅讨论新学期的课程设计。被突如其来的幸运砸中的我们,惊喜又欣慰。从2月6日到6月2日,整整历时118天,我们的付出等到了结果



我重新梳理了这四个月的时间线。与预设的不同,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力气用在了思考方案上。确定方案后,我们构思表达和画图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可以说,我们想尽了当时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案,最后选择了一个矛盾最明显、解决方式最简单、最能说服我们自己的方案



虽然线上课程压力也非常大,但我们每个人从开始到最后都对这个设计投入了自己绝对的精力与热情。所以拥有一群志同道合队友,也是斩获胜利果实的必备利器哦。



后来某天傍晚和一个其他专业的朋友聊天时,他大概花一分钟看完图纸,跟我说了一句很可爱但很触动我的话 “我居然能够看懂你们的设计,这个想法真的很棒!”


我不禁回想,其实在以往课程设计或者是其他一些竞赛中,我们尝试运用复杂的手法让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成熟”,我们做过太多让别人无法轻易理解和读懂的设计。

虽然并不是说评判一个设计的好坏就是是否能让人理解,但我认为设计的内核应该是纯粹的,不管你在设计方法和表达方式的研究上,经历了怎样复杂的纠结与挣扎。但你最后所导向和呈现的,应该是与你解决问题的初衷一致而明确的。


那天回寝室路上单曲循环的歌



07 | 再出发


半年前的我没有想到疫情会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想到明年6月我们五个“梦想家”有机会去葡萄牙里斯本参加国际建筑界盛会——世界建筑节(WAF),同其他赛区的优胜团队共同角逐最终的全球总冠军。



我知道这趟dream trip绝不仅有我们,你们也都在我们看见或看不见的地方与我们同行,对吗?那么,我们明年夏天再见啦




作者简介



小铭同学


北交大建筑学大四在读

日常被治愈的佛系少女



-End-


如果你对建筑与光这个课题感兴趣也可以报名我们的
“寻光”设计课

这个寒假与我们一起组队挑战eVolo摩天大楼建筑竞赛▼



||-往期精彩内容:

· 全球建筑竞赛

火灾避难所与防灾策略在国际竞赛中的运用

模块化设计策略在作品集和竞赛中的运用

向死而生︱竞赛&作品集中城市墓地解决策略

高技派建筑设计思维在竞赛和作品集里的应用

国际竞赛&作品集中的幼儿园设计作品解读

2020 eVolo 摩天楼竞赛获奖方案公布,中国获奖者横扫榜单

2020 SKYHIVE获奖作品公布(附往期获奖作品合集)

2019霍普杯一等奖深度解读:雾隐潇湘(附往期获奖作品合集)

2018霍普杯一等奖解读:共生集群的定制化社区“埃乌特洛比亚”

伦敦经适房竞赛一等讲解读:房地产危机设计解决方案

义龙未来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解读:环状带形城市

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大学生建筑竞赛金奖作品解读:镜花水月

“基准杯”2019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解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