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作品解读:环状带形城市 | 融合东方景观结构和“大数据”的未来城市网络探索。
内容转载自:UED城市环境设计
“义龙未来城市设计国际竞赛”
竞赛题目:东方山水与未来城市
ORIENTAL LANDSCAPE AND FUTURISTIC CITY
由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管委会与CBC建筑中心主办、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协办的“义龙未来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以“东方山水与未来城市”为竞赛题目,以中国贵州义龙的秋水湖区域为设计对象,旨在设计专属于义龙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
竞赛邀请到国内外顶尖的城市设计与建筑专家组成评审团,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到一千余个未来城市设计方案。最终TAKENAKA Corporation的作品“Loop Linear City 环状带形城市”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折得桂冠 !
经过四轮紧张的评审和热烈讨论
最终确定一等奖花落谁家
评委会主席对于此次一等奖有着怎样的点评呢?
评委会主席
点评
Peter G. Rowe
彼得·罗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前院长,雷蒙德·加布建筑与城市设计教授,哈佛大学杰出教授
场地有非常独特的湖景资源,这个项目有较小的占地面积,同时对于地面层的环境也有生态考虑,这些是值得赞赏的。这是一个长达5km的建筑,建筑之间基础设施的连接是适应场地的,而且这不是我们近期的建造技术可以解决的,它是属于未来的。
UED邀稿了此次一等奖的获得者们
一起来看看他们对于此次作品的思路及解析吧!
设计理念:我们所想象的“东方山水”不仅限于项目的形态和色彩,还融合了远山、地形、当地人日常生活以及农业劳作等多个叠加图层。它并不需要强调地标或轴线,更像一种不断摇摆的生活形态。我们以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为景观架构,提出了一个名为“环状带形城市”的可持续城市模型,并利用城市的“大数据”资源来规划交通网络。
PART 1
介绍和研究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基地印象和分析
Impre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site
当地综合排水系统和地理特征所产生的重复而微小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这风景如画的地方很容易唤起乡情。这个设计让观看者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欣赏到相似的风景,而不需要某个特定的角度。我相信这一设计元素会对新一代城市规划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基地通常不可见的信息技术,比如数据中心等,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一样,它具有与自然形成鲜明对比的特定的形态结构,散发出一种朴素传统的氛围,并不代表着自然和科技的简单融合,而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共存状态。
另一方面,除了现有的农场和房屋之外,很难划分新的住宅区。如何保护住宅区并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是这个地区特有的问题,我相信这也是东方山水与现代城市之间得以达成和谐的关键。另外因为这里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是城市平衡网络的一部分。这个方案不是只为解决一座城市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而是从其规模定位和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来考虑城市发展,创建生活方式、生态系统和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未来形象
Image of the future
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义龙的城市规划是讲述此处与其他城市之间联系的故事。地处内陆和沿海地带的中间区域,义龙平衡了这两种地域的功能和容纳力,调整了微妙的人口结构动态,并且未来也许需要担负起协调内陆和沿海地区的责任。特别是因为我们常在整个中国大陆的城市网络中讨论它,它在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并且在山水景观和传统的共存方面可能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另外伴随着对人工智能和生态友好的全球投资和21世纪全球经济脱碳趋势的兴起,各个社会都空前积极地想要通过数据科学、相互连接的交通网络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来构建城市。
换言之,在过去,提倡一种新型城市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态部分;而在未来,通过信息系统和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来管理高密度而高效的城市是可能的,这些都与信息系统紧密相连。当城市受到以信息为基础的反馈影响时,我们认为这将为现有景观和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和谐留有空间。
我们已经将讨论推进到了“能量和形式”层面,并考虑到土地的潜力需要通过由地势产生的风和水流动来体现,注重将交通和城市活动作为一种能量形式来考虑。鉴于此,义龙新区具备建立与信息网络相融合的新型城市模式的条件。因此,与仅仅提倡那些结合个人和不同技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系相比,我们更想要顺应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解决那些自建成之日起就存在的问题,并坚持有必要以一种理论形式作出回应。我们如何理解人类居住环境和时间的变迁,关系到一切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提议。
在全球化带来的城市同质过程之中,一个由信息系统和城市组织互补互助的、更为灵活的城市模式,将凭借其连续性和调整能力与当地特色和谐共存。
PART 2
设计过程
The Design Process
尽管我们有一个“东方山水和现代城市的和谐之境”这样极具吸引力的主题,但主办方并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设计目标,也没有给出土地面积的具体数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和交通网络进行假设,形成了我们的论点和相应的城市模型,并设想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然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景观”和“东方”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诠释。我们这样做,尽管会推翻一些之前的假设,但是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到现有的城市模型及其发展脉络,来确保我们的方案是让人信服的。
Plan for Tokyo 1960 ©2017 TANGE ASSOCIATES web site
而在这所有的方案中,我们一直以来都对丹下健三提出的“东京计划1960”非常感兴趣,不仅因其作为一个带形城市模型的参考价值,也因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和背后的设计理念。当我们在保有对前辈作品尊重的同时开始主张一种新模式的时候,关注景观的“美化”成为了这次项目设计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话题虽已被讨论多次,但当我们从景观美化及其中各部分的联系来审视景观本身,而不是通过分析比较景观之中的各种颜色和形状时,就发现义龙的景观有其独特的一面。
它的特点也可以被描述为东方山水的特点:除了从定点提供直线透视角度所做的示例之外,地形的远、中、近范围都是分层的,就像是地形上的重叠带一样。它的景观让人想起了平面构图和距离感,就如同水墨画的意境——与追求写实相比更注重写意。我们对景观“美化”的尊重,使我们想到应该顺应地形发展城市,以确保居住区域的可持续存在。此外当我们试图将顺应地形发展城市的想法与带形城市特征结合在一起时,想到了将其安排为环形模式,来建立一个可能更有效的网络,一个有内在冗余度的模式。理出这一连串想法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过了复杂的讨论之后,通过建立草图、模型和根据3D数据制作的3D模型以及场地地形图,我们才最终完成了设计。
草图 ©CDT
特别是在对居住区域进行计算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将通过计算机参数化技术实现的定量调查与通过直观的想法和感觉绘制的草图相结合。在做具体决定时,为确保现有城市规划中最多能容纳30000居民的居住区域,我们提议在现有农业和居住用地上采取渗入式方法,隔断部分景观。然后我们检查确定在现有农业和居住用地以上多大范围内的缓坡适宜建筑房屋。从平面图最高点俯视至湖面,我们在最高点处起将地形划分成多个圆型区域。在切割线(环形)附近寻找最适宜高度安排最多的居住区域。我们得出结论在离水面9米高的地方可以确保最多的住宅用地,而且这是一个将各个部分(环形)连接起来理想高度。
最终困扰我们的是,是否要将所有元素以有形方式放进我们的城市模型提案的具体蓝图中。例如,对于当今勾勒现代城市天际线的矩形高层建筑物,我们就它是否为这片用地的必要存在进行过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垂直纹理的方法仍然有效,这就意味着有必要考虑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于是我们决定把方案重点放在紧邻区域和它的外观上。
最终我们认为,给观者提供一个兼顾理论框架、信息网络和具体蓝图的提案可能有助于大家理解和认可我们在此提出的设想。
PART 3
提议方案
The Proposed Plan
景观结构 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我们预想的东亚景观(与现代城市的和谐)不仅仅是由形式和颜色组成的。就像义龙新区一样,这里远处有层峦叠嶂的群山,近处有田园风光,伴随着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景观视角也不是由强轴线或纪念碑来定义的。作为“带形城市”和“环形城市”等城市规划模式的下一阶段,“环状带形城市”是我们基于城市大数据应用下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而提出的。
东方景观结构 ©CDT
从网格城市到线形城市,再到环状带形城市
From a grid city to a linear city, and then to a looplinear city
传统的以网格为基础的城市限制了城市生长的方向,尤其是在这样的场地。由于城市中心密度增加,网格状城市会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以及与现有景观的不一致。带形城市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以弥补网格城市的不足,这归功于一个比向心且径向的网格城市更紧凑的交通网络,因而“带形城市”是一个更具增长潜力的城市模型。我们首创的环状带形城市是在当前的生活圈之上依地形以环形模式建立和发展的城市。住宅区建在景观的不同层次之间以保留当前的景观结构。通过将大约4公里的环形(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步行时间)连接起来,城市可以与现有的高速公路网络相连接以提高通行效率。
©CDT
三种原型
Three archetypes
(1) 高层区域 High-risedistrict
高层建筑仍然是解决城市效率、未来人口增长波动功能负担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聚会场所以及充足的绿化带将被安置在高层建筑的脚下,占据最小的用地面积。这些高层建筑的外部设计旨在让它们融进天空,以确保其不成为人们视野所及的主体。支撑高层建筑结构的横梁将会消失在建筑物下方公共区域的植被和瀑布中,在有外部支撑的情况下仍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环境。
©CDT
(2) 环形桥 Loop bridge
为了整合流量和交通工具来节约能源消耗,“环形桥” 将跨越4公里之间的峡谷并配以适合电动车辆进入的理想弧度。为避免干扰现有景观,环形桥的内部建有城市公园,而包含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路径会方便欣赏现有景观和城市公园。这些环形桥将被放置在风流和河流经过的地点,使它们可以借助地形产生水力和风力发电,此外还可以突出风景。
©CDT
(3) 居住区域 Residential areas
沿着环形地形向上和向下的缓坡将被用作住宅区域。将会在这里设置适合电动汽车行驶的小路,植被茂盛的步行道,和一个由山顶风形成的舒适热环境。诸如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将集中在环形地形上,使其比一般的网络式配置更高效。此外该桥区将为环形提供风力和水电,使其成为一个能源发电机。在与环形路相连的居民区,不仅电动汽车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供应,而且环形桥本身也能产生能源。
©CDT
对时间的设计
Designing time
在网格城市中人流车流交错的地方,人和车的延误会造成大量的“等待时间”。我们提议的环形带形城市将各种流量(很像带形城市)集中起来,把它们放置在一个环形之中,方便人和车辆返回原点,减少等待时间,并节省因速度减少而消耗的能量。此外利用城市大数据来灵活协调电动汽车、医疗保健、配送以及各种公共服务的交付将优化人和物的流动性。在未来,有了这样一个便捷和平衡的城市网络,我们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工程建设,并控制城市的扩张和收缩。
©CDT
PART 4
对竞赛本身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competition itself
本方案由公司设计部门新成立的运算设计团队完成,公司已有400年历史,最初由建造日本传统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发起。该团队主要由初级合伙人组成,使用最新的软件程序、工具和设计技术与世界各地的其他设计公司进行合作,也参与国际竞赛和项目。我们愿借此机会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作为一家惯常专注于设计建筑结构的公司,设计未来城市整体形象这样一项大规模的任务是颇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可,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耀,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鼓励。我们要向主办者和评委们表示敬意,因为你们大胆而面向国际化的开放态度给了我们一起思考未来的机会。
作者介绍
Masaaki Matsuoka
组长,建筑师,设计师
Hiroshi Arita
建筑师,设计师
Natsumi Kawasaki
建筑师、设计师
Naoyuki Takayama
结构工程师
Aya Kasuya
可持续工程师
成果展示
二等奖作品:生成——未来城市的多种选择
© 张紫琪、谢斯圆、高文浍、盛星紫、章霍莹
二等奖作品:机械树
©杨振宇
- END -
||-往期精彩内容:· 全球建筑竞赛
高技派建筑设计思维在竞赛和作品集里的应用
模块化设计策略在作品集和竞赛中的运用
2020 eVolo 摩天楼竞赛获奖方案公布,中国获奖者横扫榜单。
UIA-霍普杯,往届8年一等奖作品解读与回访。
2019霍普杯一等奖深度解读:雾隐潇湘(附往期获奖作品合集)
2018霍普杯一等奖解读:共生集群的定制化社区“埃乌特洛比亚”
evolo作品解读:垂直墓园︱当建筑成为生命轮回的转生站作品解读:eVolo摩天楼竞赛一等奖讲述获奖经历更多设计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