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咖们都说了什么?

浙江自然博物院 弘博网 HiMuseum 2023-10-07


11月21日至24日,“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2021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举行。研讨会共有10场主旨报告、4场主题沙龙,3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博物馆的重塑与可持续发展”,探寻同一发展路径。来自长三角地区和部分其他省市的博物馆界从业者,高校学者及社会代表共150余位嘉宾参加本次研讨会。



11月23日下午,会议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报告厅圆满闭幕。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卡罗尔·斯科特进行致闭幕辞,国际博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作主旨报告与学术总结。



议题一: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for the Museum Field


主持人

安来顺(国际博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


01主旨报告一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研究馆员刘曙光的主旨报告由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恢复与重塑”展开,重申了博物馆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价值,倡导文化作为一种驱动力,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与革新中具有的创造性潜力。要理解“恢复”与“重塑”,一方面是博物馆内部要重启与更新具体工作,另一方面博物馆对外要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功能与新思路。中国的博物馆人要把建设节约型、实用性和绿色高效性的博物馆,当成一个重要的议题,在考核体系当中制定一些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指标,让它体现在博物馆的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和展览的评估当中,同时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培育公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改革发展”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和博物馆强国的关键要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呼吁博物馆界的同仁,一定要在改革和发展议题下,多投入研究,为博物馆在新时代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面的保障。


02主旨报告二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教授菲奥娜·卡梅伦以“从博物馆角度重新审视可持续性与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分享了她关于博物馆的主流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以及博物馆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行动。她认为,很多博物馆倾向于盲目地采用这些思想和框架并加以实施,往往忽视和掩盖当地文化和经济现实状况。而多元主义是唯一可行的命题,博物馆人应在2030 年议程的可持续性背景下进一步探讨该议题,权衡不同的现实情况。我们必须使用可持续发展框架,保持转变‌‌‌‌,作为多元宇宙,涵纳广泛的宜居生活框架,重新审视可持续的生活实践。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03主旨报告三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严洪明以“浙江自然博物院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为题,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做法:一,博物馆和可持续如何关联;二,浙自博本体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的做法;三,浙自博如何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策略和举措。严院长向大家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浙自博就把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博物馆领域,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更是环境保护的范例。从顺地势而建立的建筑、就地取材的墙体、太阳能控温等馆体设计,到浙自博拓展的关系合作,节约开支、保障运行经费方面的可持续,以及倡导员工低碳生活的方式,无不彰显出浙自博担当着自然文化遗产守护者的重任,是公众涵养文化、生态道德观的重要场所。浙自博还从成立生态研究院、举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览、博物馆进校园、举办教育活动等举措,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04主题沙龙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协数字专委会主任胡江表示,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知道现在才能展望未来。他先向大家讲述了现代博物馆诞生的历史,从而提出现在已经进入了数字未来的时代。新时代下中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点,首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博物馆未来的核心理念是过去和未来思辨对话的空间,具有民主、包容和多元性,完全按照现代的时代脉搏,包括年轻人特别是互联网用户。在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之下,他分析了数字经济在新的时代,如何通过博物馆能够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概念,以及包括元宇宙、NFT等的全新概念。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馆员罗向军针对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表了看法。她认为对于博物馆来说,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文物收藏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我们发掘遗址、文物,探求当时社会人民生活状态。在未来,博物馆如果想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对古代文物研究的力度,其次要增加近现代文物的收藏量,让我们的后代在多年以后仍能了解文明历史是怎样接续和发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历代博物馆不只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德国KLV工作室概念设计主任克里斯托弗·加特在题为“全球变革与博物馆的相关性——可持续性博物馆如何促进系统性变革”的演说中提醒大家注意《2030年议程》的一个小细节:那就是 “变革”这个关键词。他认为所有的单个目标、即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都要有助于全球变革。因此,要促成全球性的、可持续的未来,变革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问自己,博物馆如何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变革中做出贡献。首先是博物馆的从业者与公众都需要有价值观和思维上的转变,而教育和拓展就是促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环节。同时,博物馆还需要通过坚定信念、客观分析、明确目标、良性沟通等一系列手段建立并维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用于规划、改进和监督博物馆及其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福建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级研究馆员吴志跃为大家分享了一些有关疫情期间进行“创新、探索、变革”的工作实践和体会。福建博物院在八年以前就已开始了纸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空中博物馆、地铁博物馆、空港博物馆等实践,并在疫情期间提升,并迅速推出线上展览和音频视频故事。另一方面,福建博物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密切使用,因地制宜做展览。最后,他提出博物馆应及时收集社会变迁物证,做好新时期的新使命。



建筑师、国际博协可持续发展工作组委员米切拉·罗塔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她写的一本书中关于博物馆如何整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话题。博物馆应将可持续性纳入其内部和外部实践和教育规划,同时博物馆应该为自身、为观众和为社区提供动力,通过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从而改变世界。她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博物馆应将可持续性纳入其内部和外部实践和教育规划,并投资于可持续建筑、可持续运营和维护。博物馆是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部分,这些赋予博物馆的新社会角色和责任,博物馆应开展遵循自然的解决方案和项目,以及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建立伙伴关系和网络,促进当地发展。


议题二:博物馆与城市、社区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主持人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博士、教授)


01主旨报告四


国际博协可持续发展工作组代表路易斯·AC·索萨首先通过线上视频的形式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工作小组的工作,并详细介绍了第一号决议,指出地球上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社会危机,而所有博物馆都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和业务,在塑造和创造可持续未来方面发挥作用,这是我们肩负的使命。然后,他介绍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我们都需要认识到一个领域的行动将影响其他领域的成果,发展必须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最后,他介绍一些创新和有效的知识、经验,以及面临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案,如加强培训的领域、通过尊重多样性来开展文化遗产价值化教育、降低不平等、促进包容等。


02主题沙龙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研究馆员吴晓力围绕“博物馆与城市”这一主题,以杭州为例,分享自己的观点。一、博物馆依托于赋能城市。在杭州,博物馆依托着城市,同时也赋能城市,以文化引领着城市的脚步,丰富着城市的生活。同时,杭州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助推了博物馆类型的多样化和布局的广泛性,使其的特点跟别的城市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博物馆这个载体,我们收藏和梳理文化时政,实现了城市文化品质和风貌的有效提升。二、杭州是低调的博物馆之城。杭州自身文化特点给博物馆事业带来了独天得天独厚的条件,博物馆也不断给城市带来了一些惊喜的回馈和精彩的呈现,可以说去博物馆已成为市民和公众的一个自然的需求。三、博物馆汇集城市。杭州城市与博物馆同步发展,证明博物馆是城市文明,不仅是不局限于文化的这种文明的体现者和点亮者,博物馆是公众了解城市的窗口和源泉。四、将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和兴趣在一起,把握好博物馆的先发优势,创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博物馆支撑,让杭州文博资源升级,继续拥有博物馆之城的内涵。



秘鲁图克梅生态博物馆馆长贝尔纳达·德尔加多引用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主席马里奥-查格斯的话“对生活没有用处的博物馆学根本就没有用处”开始此次研讨,她向大家介绍了秘鲁图克梅生态博物馆的三个重要时间段:开展对遗址的科学研究、博物馆的建立所进行的遗产的制度化和社会化、2014年开始运作至今图库姆生态博物馆的战略。除此之外,还有在2020和2021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医疗日、线上教育项目、线上课程和研讨会等,从社会上把社区纳入到工作中、文化上把遗产作为一种工具、环保上关心环境、经济上为社区寻求经济利益等四个方面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校级领导、教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徐云松以“博物馆开启你更美好的心智”为主题,提出文化无非就是三个功能,一个是认知功能,第二个是教育功能,第三个,就是应用功能。他认为文化的传播是需要流量的,没有流量就没有活力,博物馆应该更注重运营和经营,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博物馆的魅力与活力。而在中国背景下,很多博物馆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如故宫博物院等。他认为,从旅游的角度,博物馆应尝试场景再造、共享经济、馆村合作、功能延拓、赋能手作等方式,为博物馆注入更多活力。



安吉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讲述了关于余村的基本情况及转型期间所面临的困难,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余村自05年以后,开始逐步修复村庄环境,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也随之得到了不断的修复。这也使得余村在依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后,大力推动发展,并通过建造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展示馆向更多人展示余村的发展变化,将低碳环保绿色发展模式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农村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个变化。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大学教授亚西·弗罗纳此次的演讲主题是“保存和联系:原住民群体和巴西博物馆的行动带来的复原力、抵抗力和可持续性”,在进入主题前,简单讲述了在机构方面的关于可持续性的进展和讨论概况。随后通过多个例子,向我们阐述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性联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民族学博物馆应如何践行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这一决议呢?”关于民族学博物馆的可持续性,一定要不断更新对它的理解,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保护原住民的土地、森林和棕榈树种植区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原住民手工艺品的原材料来源,还要鼓励各部落,各原住民村庄长期掌握工艺技术并通过原住民工匠储存和展示在博物馆里的藏品,来抢救失传的技术,她认为,民族学博物馆和原住民群体必须共同合作以保护传统,由此来构成多元的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议题三:博物馆跨界合作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主持人

潘守永(上海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01主旨报告五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员亨利·詹姆斯·埃文斯演讲的题目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识别独特潜力”,关注点是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方面有哪些独特的潜力。他介绍道自己曾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学校传播科学知识,同时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是专门围绕可持续发展概念而建造的,有些已经把重点从给观众讲述事实,转到尝试创造行动。最近的很多论文都指出博物馆是迈向可持续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者,但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糊又复杂,所以博物馆的教育工作经常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上面临挑战。他认为,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博物馆的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解决方案,是试图采取更有益于博物馆的教育使命的方式,理论框架是一个叫教学换位的概念,即通过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最后通常在博物馆等机构得到实现。他提出六种不同的独特潜力,包括超越学科界限、高度包容性等,并呼吁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绿色教学法”,该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我们的社会需要在哪些方面必须做出改变的重要性,并赋予学生希望和勇气。


02主题沙龙


We Are Museums创始人戴安娜·德鲁贝此次演讲题目为“从伙伴关系到‘生态系统’”,她介绍了“We Are Museums”的参与项目,讲述了“We Are Museums”的合作精神以及将要为社群建立的合作关系。她表示, “We Are Museums”一直尝试着引导博物馆进行转型,有的是数字化转型,有的转型则是和社会或环境有关,并且通过转型来使博物馆更好地应对危机。与此同时,为了搭建能够促进博物馆变革的“生态系统”,她希望通过鼓励开展那些兼顾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和环境创新的项目来达到系统性的效果,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重视这三个“创新”的应用并且把他们结合在一起时,我们的社会才会逐渐意识到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要更多关注这些项目、行动和合作对于建设“生态系统”和促成变革的作用。



苏州博物馆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副研究馆员谢晓婷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认为,不管是博物馆助力可持续发展,还是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应该首先关注自身的观众。她通过分享相关案例,展现了苏州博物馆在服务观众这一方面的做法,并详细介绍了苏博的融计划,并对该计划制定了三个原则:一、合作方要与苏州博物馆的定位有匹配度的;二、是要与观众有契合度;三、希望能够助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寻求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产生更好的合作,同时在518期间,苏州博物馆推出的了文化的IP共创平台。希望不管什么层次的观众,不管什么兴趣的观众,只要来到博物馆,都能够找到感兴趣的活动,感兴趣的展览以及感兴趣的课程!



荷兰KI文化网络创始人凯特琳·索斯威克本次讨论的话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以及作为文化机构所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认为不仅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且要让社区、其他组织和其他参与者在全球范围内携起手来,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当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时,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可持续发展对当下很重要,是现如今必须采取行动并参与的事情。随后,她通过多个可持续发展实例证明可持续发展不是需要大家单独去做的事情,它浸润到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当中,大家需要开始与它整合起来。当然,最重要的是共同努力,分享想法,提出问题,共同创造,从最佳实践中学习,在行业内外相互学习,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找到未知的答案。她认为,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们要相互帮助,彼此支持,为一个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而合作。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蔡琴认为博物馆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整合、利用资源为社会及其发展做的贡献。她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里面,每个人都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个责任,每个人在协同共享当中都是受益者。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宏观而复杂的问题前,博物馆的工作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从由博物馆专业部门设计展览,到变成了不完全是陈列部来做,甚至不完全是博物馆来做。数字资源也成为了展览的主体,如浙江省博物馆线上线下联动的展览“丽人行”,联动苏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提供资源,更体现了女性平权这一从古至今的议题。最后,她认为可持续这个宏大理念带给博物馆很多思考,让人获益良多,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尽到自己的责任,尽管很微薄。



上海玻璃博物馆副总裁、设计总监迪尔曼•图蒙以“上海玻璃博物馆:从小而新奇的博物馆到多功能博物馆园区的发展变化”为主题,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博物馆选址、建筑、展区、受众等过去10年的发展。然后,他为大家展示了上海玻璃博物馆关于如何增加藏品、如何和艺术家和其他机构合作的四个最佳实践。一是和本身与玻璃没有关系的上海本地的艺术家合作;二是举办一系列概念展览;三是建立了一个关于玻璃设计的新馆;四是升级了儿童玻璃博物馆,开发包括让孩子设计玻璃的项目等。


03主旨报告六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馆馆长、教授,中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委员王小明,以“跨界融合的自然博物馆”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变与不变的发展。近五年博物馆相关的热词都与线上工作有关系,数字技术推动了场馆变革,但作为博物馆功能不能变,唯一可变的是我们的一些扩展的功能,且一定要考虑能不能够和博物馆进行一个深度融合。二、跨界融合的机遇。自然博物馆是自然教育的发源地和主阵地,通过多维度探索、激发好奇心吸引全年龄段的观众关注科学、爱护自然,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跨界融合重构场馆知识体系,以丰富馆藏为支撑,可以从临展、教育活动、科普影视等方面展开,并借助数字化引领科学文化新消费或是采取区域合作促进高质量科技文化生产;三、思考与挑战。思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做强做大的场馆影响力,促进教育的公平、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挑战则是在智慧体验的浪潮中,场馆自然科学教育面临的新的机遇和考验。


议题四:博物馆教育发展前沿
Quality Education


主持人

魏峻(复旦大学教授)


01主旨报告七


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孟庆金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自然博物馆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的演讲。他讲述了疫情背景下博物馆应作出的改变,如疫情使博物馆的教育管理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这要求博物馆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模式;疫情使博物馆的教育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要求博物馆要推动公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交互式、混合式的学习方式;疫情使博物馆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受到挑战,这要求博物馆要对互联网教育进行整体规划,逐渐提高科普人员网络基本教学素养和技能;疫情让人更加明白生命不易,这要求自然博物馆要站在更大的视野下探讨生命本身的价值。他还提出,自然博物馆学习与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质,自然博物馆更应关乎情感、态度和自然观教育,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02主旨报告八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馆理事长张旎为我们回顾了儿童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的四个重要阶段,通过丰富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儿童博物馆如何通过在儿童中传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推动社区采取行动。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以及对优质教育追求是儿童博物馆的两大理论支撑。学龄前儿童是儿童博物馆主要服务群体,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是工作中的重点。不同于学龄教育,优质学前教育评估方法更加多元,更注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身心健康、好奇心、生活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与拓展。学龄前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者要充分理解自己的活动服务对象,注意尊重个体和文化的差异、设计适龄且能引起兴趣的活动。与此同时,为了实现优质的学前教育目标,博物馆可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项目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03主旨报告九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担任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专家委员张朝枝发表题为“作为吸引物的博物馆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讲话,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一、博物馆从文化走向自然,从皇室国宝到市井生活,从严肃教育到大众娱乐,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地与位功能在不断的变化;二、博物馆从独立的旅游吸引物变成旅游吸引物的组成部分,它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化日常休闲娱乐的组成部分;三、博物馆的这种地位与功能的变化,藏品的内容与形式、解说的价值建构与解说形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对博物馆管理者,还是旅游业管理者,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四、博物馆的地位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变化使旅游地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具有文艺气息,对年轻人更具有吸引力,有助于提升目的地韧性。在这个未来旅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的,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博物馆,多形式的博物馆和旅游休闲和公共旅游区的结合,共同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做出贡献。


04主题沙龙


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数字贸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勇此次演讲题目为“博物之志,构建世界文化,交融互借,实现人类文明和谐共荣”。他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向大家阐述了他所理解的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同时,在中国文明发展传承见证的过程中,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即要世界交融,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纷纷闭馆,面临新的突发危机,也让大家有了思考,如何运用数字化的手段,产品研发的手段,把更新的历史承接的重任,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出去。他说,我们要相信疫情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是不能阻挡博物馆承载世界各国历史的使命的。他认为,促进教育是促进承载力可持续永久而延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有效的知识的传承,是每一个从事教育者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美国布法罗大学教授萨米尔·洪瓦德以“设计推动参与度和积极性的学习环境”为题,分享他对于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以推动有效参与和积极性的想法。通过简短的例子证明学习者在家庭、社区、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移动,从不关闭大脑。对于任何一种强大的学习环境来说,设计一种连接学校、家庭和社区所获得的知识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他认为,只有当学习或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实现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任何一种优质教育都需要将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融合在一起。



浙江自然博物院专职副书记、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委会专家库成员兰国英从什么是PBL,如何在博物馆中实现PBL,以及丰富实践案例,为大家阐述了在博物馆的科教活动中有机结合PBL理念,在国家推出研学旅行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更有助于青少年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PBL是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式学习的简称,它具备以学习者为主体,以问题和兴趣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技术和学习资源的支撑、建立相互协作的学习、分享与展示成果等特征。PBL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成效是立竿见影的。它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还能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思辨、创新和合作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它能让学习者与博物馆建立深度连接,培养学习者在博物馆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博物馆教育资源活化和利用最大化。因此,在博物馆中倡导PBL,不仅可以助力我们国家研学旅行和双减政策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是助力联合国2030年优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举措。



挪威奥斯陆大学研究员伯格斯温·索尔森发表了以“作为竞技场的博物馆: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潜力与问题”为主题的演讲,他提出“是什么促使博物馆真正发挥社会作用”的疑问,引发大家的思考,接着提出挪威博物馆界和冰岛博物馆界两个例子,体现了在一方面,政策文件能够反映博物馆领域的发展,并激励博物馆在这条道路上奋进。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非常重要,博物馆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接课程的方方面面,博物馆和展览空间所能提供的潜力,可以作为学校系统的有益补充。他认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或从博物馆角度出发,思考自己所处的位置很重要。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它的历史是什么,它一直关注什么,以及已经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代表、“环球自然日”项目联合创始人、“Behring World”创始人沈安琪提出,优质的博物馆教育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她为大家分享了今年夏天有关环球自然日十周年的一个展览,整个展览运用数万个回收材料和瓦楞板共同制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展览还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向更低龄的孩子传达可持续的观念。接下来,她详细介绍了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PBL教育项目,是一个提出题、回答问题、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过程,并讲述了环球自然日选择与博物馆合作的原因。最后,她表示环球自然日活动顺应了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及需要认同感的心理,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05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致辞


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卡罗尔·斯科特通过线上视频致辞,首先十分期待与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管委会以及学术委员会中代表国际博协五个区域联盟的其他成员共事。随后,对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的总体目标进行强调,呼吁各个博物馆共同规划,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并发表了自己对于当今最重要的六大议题中,涉及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她认为,国际博协的新战略规划让我们对这些重大议题的项目研究、培训计划打开了思路,并开展对话。博物馆的运营环境正在加速变化,博物馆和博物馆管理者需要有用的数据来开展研究,为实践提供信息,推动解决这些影响整个行业的问题。‌‌而国际博协研究与交流中心为解决以上需求提供了一个框架结构,她相信它将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宝贵财富。


06主旨报告十:可持续性理念下博物馆的作为&学术总结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梳理并总结了了几天来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首先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博物馆建议书》到ICOM多年的工作,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致力于2030议程的文化》,再到2019ICOM京都大会的相关决议,这一切都证明,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构想和重塑其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到底应当从哪里以及如何融入到可持续发展当中呢?博物馆在这里扮演的第一个角色就是联系者,要把看似是自然科学的问题和重大的社会关切联系在一起。其次,博物馆是教育者。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博物馆可以以自身的专业、专长来鉴定、研究、阐释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及演化过程,解释环境变化加剧的事实,引导人们反思。同时博物馆还是培育者。博物馆是青少年最可信赖的环境学习场所。是培养可持续环境意识的重要基地。博物馆自身也要发挥表率作用。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通过自我调整和完善,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成为可持续环境的倡导者,同时也成为环境保护的最佳范例。
最后安来顺副主席回顾了整个研讨会的初衷,在SDGS 17个目标当中的16个目标,博物馆可以找到自己的行动坐标。在SDGS 169项目标当中,博物馆可以找到自己具体的行动方向。

实地考察安吉乡村博物馆

01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发源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余村的发展和演变是观察“两山”理念实践的重要窗口。


02大竹园村


大竹园村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和“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契机,遵循原有村落的自然肌理,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设计建造了‘青山环聚落,绿水绕田园’的景观格局,形成了粉墙黛瓦、古朴自然的浙北田园新农居定位。


03蔓漫美术馆


蔓漫美术馆由浙江省漫画家协会与蔓塘里自然村共同运营管理,是“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文化的一项具体举措,为艺术家创作交流提供了新平台,使美学艺术能够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展讯丨“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在京开展
从延长开放时间到全天开放——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展讯 | 120余家中医药堂实物,长沙近现代中药文化史藏品展开幕
观展 | 数字信息中的“世间乐土”:看吴文化博物馆如何用专业而亲近的阐释走近公众
青海省博物馆重新开放:认识一个深邃而灿烂的青海
新展 |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创大展“风尚与变革”今日开幕
邀您一起在线上观看这场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
聚焦博物馆与文化:山东大学第五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将于线上举办
通知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全文正式公布
展讯丨“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
让历史对话现实、指引未来
伪满皇宫博物院“文博书架”开放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