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恭博馆长冯乃恩:文化内涵挖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础
8月4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论坛在京顺利举行。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发表了以“数字博物馆加减法”为题的主旨演讲。冯乃恩认为,“博物馆+数字社区”正是“文化+科技”的又一次新尝试,他相信在未来,博物馆能够让数字社区更加精彩,而数字社区让博物馆更加多元。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
要形成“博物馆+数字社区”,必须做好“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方面的工作。基于此,冯乃恩提出数字博物馆的三方面“加减法则”。
首先,冯乃恩认为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础,是构建博物馆数字社区的根本,也就是“内容为王”。基于此,他认为一方面应该紧紧围绕恭王府古建筑、藏品及其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做研究;另一方面围绕数字技术与文化结合的方法做研究。
针对目前不少博物馆纷纷上马的数字藏品项目,他认为博物馆要研究区块链技术到底如何既保护国家所有的藏品和藏品信息的安全,也保护购买数字藏品产品者的权益,更要研究这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博物馆发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些研究没有做到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必然内容缺乏、目的模糊。
其次,冯乃恩认为,确定了基础内容之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功就是建立健全各种数据库。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藏品数据的采集,即数字文物库的建立;其二是博物馆运营数据的采集,即动态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没有数据的支持就没有数字博物馆,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就没有可持续的数字博物馆。”冯乃恩说。
最后,冯乃恩提出,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实现与公众的有益互动,形成“数字社区”,这才是核心。
对此,他有以下几点建议:通过与大学、专业保护机构合作,综合运用考古、建筑、历史、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技术,为数字社区增添内容含量;强化互动,致力于发挥活态文化空间的独特作用,比如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恭王府大戏楼举行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就是百年戏楼与千年戏曲的邂逅;促进文旅融合,全景恭王府将对现存的府邸及花园进行全景数据采集与展示,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的“云游”;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多渠道运营,利用数字技术在互动短视频剧、剧本杀、衍生数字产品等多方向发力。
“‘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需要人力、时间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和解读,而数字社区将推动博物馆业务的提升和文化传播水平的飞跃。”冯乃恩总结称。
数字技术和博物馆的结合,是近年来博物馆业内关注的焦点。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可以将藏品和古建筑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保存,我们能得到除了平面影像、三维影像外,一些看不见但测得到的配方、材质、工艺等众多数据,还有所有专家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展示后观众的反馈信息,结合到一起形成“数字文物”。以此为基础,博物馆可以实现脱离文物实体的研究、复原与虚拟展示,还可以开发诸如线上展览、线上课程、小程序、APP等产品进行文化传播,实现“数字运营”。
2021年以来的元宇宙话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具有科幻感的未来,元宇宙虽然是一个全新概念,但里面所包含的事情并不新鲜,就是把AR、MR、VR等这些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到一起,加上人工智能,再加上社交功能,就形成了元宇宙,其实就是“数字社区”。科技和文化一直是相生相伴的,科技促进文化普及,文化促进科技创新。每一项技术的迭代和革新,都将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博物馆+数字社区”正是“文化+科技”的又一次新尝试,我相信在未来,博物馆能够让数字社区更加精彩,而数字社区让博物馆更加多元。
要形成元宇宙概念下的“数字社区”,我们要做好“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方面的工作。为此,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应按照以下三方面的加减法则,才能做到守正创新、多元发展。
一加内容含量,减浮皮潦草,沉心静气做研究
恭王府博物馆围绕“平安恭博、学术恭博、数字恭博、公众恭博”的建设目标,着力于“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秉承“内容为王、融合为法、内功为源、技术为器、转化为宗”的原则,以研究为基础,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活态文化空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方面紧紧围绕恭王府古建筑、藏品及其历史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做研究。从秘云洞中珍藏的康熙书天下第一福字碑到多福轩悬挂的众多御赐的开年福字,从蝠池到蝠厅到遍布建筑之上的蝠纹,恭王府内的建筑、园林布局和装饰,多处都营造出了浓厚的福文化的氛围,中华民族全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福文化就成为恭博研究和传承的重点之一。
恭王府博物馆坐落在什刹海核心地区,历史上既有王府建筑,也有庵寺、民居等百姓生活空间,客观上造成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不断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王府文化。剔除其中反动、落后的森严等级观念、奢靡腐化等元素之后,我们发现,肇始于先秦、昌盛于唐宋的士文化正是隐于其中的向上元素,诸如和谐和睦、礼义廉耻、丰衣足食等精致生活的追求,与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遥相呼应起来,成为恭博研究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结合点的突破口。
另一方面围绕数字技术与文化结合的方法做研究。以现在流行的NFT数字藏品为例,国内纷纷上马的数字藏品更多其实是博物馆文创的一种新形式,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文创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产品本身是新创作的,而不是“数字文物”或者藏品本身数据的转移,所以应该叫“数字创品”更为准确。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既要研究区块链技术到底如何既保护国家所有的藏品和藏品信息的安全,也保护购买NFT产品者的权益,更要研究这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博物馆发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即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能能否更好实现。在这些研究没有做到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必然内容缺乏、目的模糊。“技术为器”,它始终是一种辅助,是实现内容的手段,我们必须坚守“善用技术”的原则,既要追踪最新技术动态,随时研究新技术为我所用的可行性,但也不能盲目追风,应是“不求最新,只求适用”。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很快,须把握好节奏,追逐时髦可能会让我们偏离方向、渐行渐远。
新鲜事物的产生,表明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对于新的概念,我们应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但是不管未来博物馆元宇宙在体验和交互上有何种优越性,都无法代替实体博物馆,实体以及在实体之上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才是我们立足的根基,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础,是构建博物馆数字社区的根本,也就是“内容为王”。因此,我们不应放弃或者弱化对实体博物馆的建设、运营和发展,更不能松懈包括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在内的博物馆核心业务,因为“内功为源”,是创新的源泉。
二加数据数量,减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做采集
确定了基础内容之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本功就是建立健全各种数据库,没有数据的支持就没有数字博物馆,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就没有可持续的数字博物馆。
一方面是基础藏品数据的采集,即数字文物库的建立。我国有一亿多件可移动文物,够不上文物标准的各类藏品数量就更是数倍于此,其中大部分没有形成数字化的数据。故宫博物院2019年宣布与腾讯公司合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10万件文物高清影像的采集和修复,以加快数据库的建设速度。恭王府博物馆正在把所拥有的6万平方米独特建筑、园林和近6万件藏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保存,不仅采集平面影像,还包括更多的如三维数据、色彩、配方等多种数据,以形成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藏品数据库。
另一方面是博物馆运营数据的采集,即动态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最常见的是各机构广泛应用的电子办公系统所产生的管理行为数据库,对于博物馆来说专业性较强的则是藏品流通数据库,即出入库动态、在用状态等实时变化的数据,以及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监测所产生的本体状态变化、环境、人为管理等数据,当然,还包括研究成果库、档案资料库、专家资源库等等各种各样的数据。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也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为数不少的博物馆不愿做或者难以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期性、基础性采集工作,而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短线项目,这种现象必然导致无基础支撑的空中楼阁,不利于数字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博物馆管理者应着眼长远战略与即时战术的统一,积极争取各方力量支持,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数据采集,把采集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多方力量,减封闭僵化,同心协力做转化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数据的应用不仅是超越时空的,还应该是共享共赢的。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起一个可以提供给社会共享、共同研究、共同开发的数据库,让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建设当中,包括文物的研究保护与修复、展览策划、产品开发、知识传播等等,实现与公众的有益互动,形成“数字社区”,这才是核心。
一方面深化内功,为数字社区增添内容含量。通过与大学、专业保护机构合作,综合运用考古、建筑、历史、计算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技术,以数字化手段“复原”已消逝的恭王府水法楼,这是一处假山、亭阁、流泉巧妙布设的室内花园,堪称建筑奇迹。目前,这里仅存遗址。未来希望通过多方力量共同研究,让受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年室内造景形成的“亭台楼阁”,再现乾隆时期水法楼的盛况,让大家能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强化互动,致力于发挥活态文化空间的独特作用。比如,恭王府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戏楼,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们都会在大戏楼举办“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邀请昆曲演员和古琴演奏者在此演出,让百年戏楼与千年戏曲邂逅,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2020年的“良辰美景”昆曲古琴表演一改传统做法,把演出设在恭王府的室外园林中,人与景互动,声与景互动,线上线下逾1100万观众“云互动”,使恭王府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活态文化空间。未来我们将把更多的业务诸如情景式展览、沉浸式展示等借助数字技术飞入千家万户、常驻公众身边。
一方面开拓创新,促进文旅融合。全景恭王府将对现存的府邸及花园进行全景数据采集与展示,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的“云游”服务和不同主题的特色游览路线,如锦绣花廊彩画游、四季物候盛景游、风云际会人物游、博古通今诗词游等。又比如以智能导览助手恭小福家族中的不同数字卡通形象作为AI线上导游,为观众提供智能导览、知识问答、故事串讲等服务。在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可以云赏花,全景恭王府不但会把赏花地点在虚拟的、沉浸式的环境中呈现出来,还会把涵盖的知识点也融入其中,意味着在虚拟赏花的同时还能获得很多知识。
一方面,恭王府博物馆的大文创将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之内,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产品,而是馆方、设计方、渠道方多方合作,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多渠道运营,在利用数字技术方面我们将在互动短视频剧、剧本杀、衍生数字产品等多方向发力。而且,恭王府博物馆将重新升级布局文创店,推出沉浸式体验馆“福文化馆”,希望人们来到恭王府博物馆,徜徉在温馨的生活空间,感受精致的文化生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总之,“数字文物”和“数字运营”需要人力、时间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和解读,而数字社区将推动博物馆业务的提升和文化传播水平的飞跃。期待博物馆从业者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全力支持下,在不久的将来,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早日建成互联互通、容纳所有博物馆资源与关注者的数字社区,自由徜徉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以普及性、活态性的方式,向公众解读历史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精粹融入公众生活,成为当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
资讯丨北京自然博物馆开启“博物馆之夜”观众共探自然奥秘
资讯丨山西发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对工作
征集丨【对话文博大咖,让博博会听见你的声音】文博100问访谈征集
白皮书发布丨《打造“跨次元”的博物馆数字世界——基于AI+XR的数字化创新探索》
直播回顾丨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大暑时节至,品味夏正浓
账号迁移通知丨弘博网搬家啦!
招聘丨弘博网【博博会项目实习编辑】招募
展讯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开幕
资讯丨湖南博物院正式更名并发布“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系列活动信息
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进博会首设文物艺术品板块正式亮相
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如何展现独特魅力?
两刊首聚 共话发展——《中国博物馆》与《博物院》座谈交流办刊经验
荷兰将现全球首家“完全开放”美术馆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