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易方达萧楠做了一个真正面向投资者的路演:把市场、风格都说清楚了

小雅 小雅访谈 2021-02-24

小雅说


最近看了太多投资人路演,审美疲劳,加上前段时间刚写了张坤访谈,不想集中在某个机构,萧楠这场4月2日的路演,差点儿错过了。


看到易方达微信做的片段,忍不住听了一下,真心好,是小雅最近看过的最好的基金经理路演,没有之一。


1,他站在基民的角度,梳理了市场的主流和非主流基金经理风格。


当然,市面上各种风格分析都有,但是基金经理自己看自己,视角更不一样。


他不是自夸或说教,反而带着自黑的方式自嘲说,又要“开始自我吹嘘了”,然后用数据跟大家说,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理解的。


有些数据,也只有基金公司有,比如具体到每只基金,有多少人是赚钱的?基民持有的平均周期到底有多长?


老实说,这类数据并不好看,愿意公开分享数据的基金公司并不多。萧楠实话实说,你能看到他对投资者收益的在意。


这是价值观的无声传递,空喊一万遍“基民利益至上”,不如做一件具体小事,让大家看到,你真的是在关注和为基民着想。于无声处听惊雷,大概是这个意思。


2,萧楠在直播中会认真跟大家说,他对于产品差异化的想法,以及他对风险收益的理解,自己在同行中所处的风格区间。


这件事,基金评价和分析机构都会做,很多基金经理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愿意花时间对基民解释的基金经理,就更少了。


某种角度,这是一种自信和勇敢,因为一不小心,你就把一些潜在用户吓跑了。中国大多数基金还没有到可以筛选用户的地步,而大多数基民也还不具备搞清楚风格的专业能力。


但正如巴菲特所说,愿意坐在你的教堂里济济一堂的,应该是跟你信仰一致的教徒。用风格主动选择客户,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


总之,这是一个真正面向投资者的基金经理路演,价值观、方法论、市场观点,都有。


萧楠说的这些大实话,小雅印象深刻:


1,有40%~5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不到一年;30%的主流基金经理,刚好是一年一换的。70~8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周期是小于等于一年的。


大家在不同的时间看好不同的股票,又以相同的周期又把它给卖掉了


2,A股的主流策略叫做基本面投机。这个策略本身是非常有效的,要不然,主流机构也不会选择这个策略。 


基本面投机成为公募基金的主流策略,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 


3,我们两个最优秀的基金,基民平均持有只有300天。我这个产品有130多万客户,赚到钱的客户平均持有450多天。


只要再稍微拿长一点,是可以赚到钱的。这一点,我觉得还挺遗憾的。 


4,一个负责任的基金经理,应该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冒险,而不要用客户的钱去冒险。不能够用客户的钱去赌博,赌赢了,就拿奖金、加官进爵,赌输了,换个地方再赌,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5,外资的投资策略,多多少少跟我们这样的基金经理是有所重合的。我们有句话叫,跟你志同道合的人是过来抢你收益率的人。所以,外资进来,宏观上我们是欢迎的,但微观上,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是有些抵触的。 


6,为什么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和成长风格的经理互相看不惯。讲白了,就是在不可能三角形上,大家选择的点不一样,价值型的基金经理更偏重于看自由现金流等指标,成长性的基金经理更渴望去找到更好的增长率指标。


7,什么是好的生意模式?


第1类叫做坐地收钱的好生意,投资不多,但是现金回来很强,比如互联网搜索引擎、医药、高端消费。


第2类是苦尽甘来、将来能坐地收钱的模式,比如阿里、美团。


第3类是自我燃烧,比如,电子、冶金、很多低端制造业都是这样的公司。


8,我们不要去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大问题,什么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命运、国家的走向,我们就去思考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个公司会怎么样?一门生意会怎么样?这个生意如何去赚钱? 


萧楠是易方达基金投资三部总经理、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经理。截至去年年底,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29亿。其2012年9月28日接受的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至本周末的年化收益率为17.65%。


以下是小雅整理的萧楠路演实录。

我从2006年硕士毕业以后就来到易方达,到现在有十三四年了,我做过交运、纺织、服装、消费行业、金融工程的研究,2012年做了基金经理。 

过去几年,消费行业基金无论是从绝对收益还是从相对收益来看,都表现挺好的。截止到12月31号,我任职以来的(年化)回报做到了19.79%。

我知道,很多持有人是在基金很热的时候追进来的,但还好,虽然也有很多痛苦的过程,但是我们算过一个数字:平均拿过一年一个季度以上的持有人,基本都是能够赚钱的。 

7、8成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周期
小于或等于一年

我们过去几年有这样的业绩,主要是因为我们坚持在产品做出了差异化。

大家买基金可能会感觉,基金经理的方法、理念、策略非常眼花缭乱,比如,基金经理经常说,我是这样做投资股票的,我认真研究了宏观,精确把握了中观,深度研究了个股,所以业绩做得很好,我把这叫学院派。 

还有基金经理说,投资股票就是投资未来,看准人类的方向、中国的方向是什么?以后的产业方向是什么?我们去选对赛道,站对风口。我们把这样的叫未来派。

也有人说自己是巴菲特传人,信奉价值投资,相信时间的力量,他们号称自己是大师派。

还有一派说,我要在便宜的时候买,在贵的时候卖。我开个玩笑说,这是废话派。
基金经理的理念虽然五花八门,但实际上,大家的操作逻辑,或者讲最后行为表现出来的,还是蛮一致的。

我们做了一个数据,把一个基金经理过去3年或者5年的重仓股拿出来,看重仓股在他的持仓里面平均呆多久。



比如,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的前10大重仓股,连续20个季度(5年)都出现在他的季报里面,我们就认为这个基金持有这个重仓股5年。

我们把所有重仓股都拿出来,看平均持有时间,按照1~10分进行打分,做出来数据我们毫不惊讶。 



我们找了过去市场上三年期、5年期业绩最好的100个基金,结果看到,3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刚好是拿一年的,因为他在三年期的打分是3,平均持仓是一年,如果5年期的打分是2的,平均持仓是1年。

40%~5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不到一年,一年之内就换仓了,30%的主流基金经理是刚好一年一换的。70~80%的基金经理,重仓股持有周期是小于等于一年的。

很有意思的是,大家在不同的时间看好不同的股票,又以相同的周期又把它给卖掉。
看起来理念眼花缭乱、各有不同,有投成长的,有投价值的,但是实际上,大家操作基本就是一年一换

我在什么地方?我把自己用黄色给标出来了,在最右下角那个位置。相对同行来说,我拿的时间是非常长的。100个基金里面,从5年期的角度来讲,我是持股时间最长的。

为什么基本面投机在A股有效?

A股主流的基金经理为什么这样做?我们用一个词来讲,A股的主流策略叫做基本面投机。
什么叫基本面投机?如果我们下一个主观的定义,就是你拿股票一年以下就叫投机。

投机这个词不好听,我们把它讲得好听一点,就是依据基本面变化一年以内的短期投资,也叫做投机,A股的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投资逻辑和投资策略,就是只拿一年或不到一年。

排在前100个的基金都是这么做的,后面就更不用讲了,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平均换股周期还要更短。

基本面投机策略有没有效果?这个策略本身是非常有效的,要不然,主流机构也不会选择这个策略。 

我这里有一张表,就是在不同流动性环境下,A股投资者会怎么做?


当市场流动性非常差的时候,投资者典型的行为是,拿着放大镜去找上市公司的缺点,他们会非常谨慎,研究公司的时候,会把公司的财务报表都看的清清楚楚,拿着放大镜去找瑕疵,这是A股主流投资者在流动性差的时候的行为模式。

当流动性开始变好的时候,他们怎么做?原本是要看三张报表的投资者,这个时候就只看一张表,而且在这张表里面,基本上就只看一个指标,就叫EPS或者叫只看利润。如果利润变好就买入,利润变差了就卖出,这是在流动性中性的情况下。

A股的机构长期是在中性流动性假设下面去做投资的,因为市场有牛市有熊市,长期看来,市场的流动性是中性的,这就是A股到目前为止的一个主流逻辑。2006年以后,这种投资方式就变成了A股的主流的投资方式,在2006年之前不是这样的。

当流动性特别好的时候,2015年以及今年疫情之前的市场,投资者做投资,看的是投资标的的空间,他们不看报表,当时有句话叫“你看报表就输了”,你不能看报表,只能看空间、看题材、看图形,这就是A股主流的投资策略。

基本面投机成为公募基金的主流策略,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 

什么叫历史的必然?因为A股脱胎于一个坐庄时代,2003年之前的A股,股票是要以空间想象为第一决策基础的,A股是以题材为决策依据的历史。对空间的追求,写在每一个A股投资者的基因和血液里面,这叫做历史。

再看现实,公募基金唯一合法合理的选择就是做基本面, 但是公募基金的持有时间又不能特别长,为什么?因为客户不允许。

我给大家分享两个数据,易方达消费行业基金和易方达中小盘基金这两个基金,过去5年市场表现都很好。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这两只基金的持有人,平均持有基金只有300天,持有时间如此短。这个行业里面找不到特别好的长期客户,这是第一个认知。

拿一年的客户赚钱没有?我们观察了一下,我这个产品有130多万客户,赚到钱的客户平均持有450多天。只要再稍微拿长一点,是可以赚到钱的。这一点,我觉得还挺遗憾的。 

负责任的基金经理,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冒险
而不要用客户的钱去冒险

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虽然理念、方法各不一样,但大家的行为是逻辑一致的,基金经理的行为是高度同质化,在这样的市场里面,如果想要提供一个差异化的产品,我觉得,大概需要三个条件:

第1个,基金公司需要用比较大的容忍度去养这个基金。因为这个基金要做一个差异化的策略,就要站在市场的对立面,肯定会有很多时间是非常难受,它会非常落后的,这个时候,需要基金公司有战略定力去养这样的产品。 

第2点就是,基金经理本人要有愿景,要有决心、有信仰去提供一个差异化的产品。我们经常讲,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心脏,讲的就是这件事情。

第3点就是,我们觉得,一个负责任的基金经理,应该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去冒险,而不要用客户的钱去冒险。不能够用客户的钱去赌博,赌赢了,我就拿奖金,就加官进爵,赌输了以后,我换个地方再赌,这件事情是不对的。

如果要赌,也是要用自己的钱去赌。所以,我们公司非常提倡基金经理用自有资金去买自己的产品,包括我们的递延的收入,我们都会买成自己的产品。 

我想跟渠道和自己的客户说,这个市场充满同质化,我们建议客户去选择差异化的产品?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跟你采取同样策略的人,参与者越多,你的潜在收益率就越低。

如果大家都觉得某一个东西有机会,这个东西的潜在收益率就变低了。

市场上有一种误解,大家觉得蓝筹股和创业板是跷跷板,蓝筹涨了,创业板都跌,创业板涨了,蓝筹股就跌,很多人觉得,把蓝筹的基金经理都逼死了,都下岗了,创业板都能涨上天了。

这个想法恰恰是错误的,所有人都去买创业板的时候,创业板的潜在收益率就变低了;所有人都去买蓝筹股的时候,蓝筹股的收益也就不高了。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不容易想明白的问题。 

还有人看到外资涌进来,就觉得外资给我们抬轿子,我说外资来了,我们从宏观上是欢迎的,因为外资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定价机制,它具有很好的价值发现的功能。

但对于我们来说,外资的投资策略,多少跟我们这样的基金经理是有所重合的,我们心里面是有些抵触,是不高兴的。我们有句话叫,跟你志同道合的人是过来抢你收益率的人。

所以,对于外资进入A股,从宏观上我们是欢迎的,但微观上,自私的想法来讲,我们多多少少是有些抵触的。 

不管怎么样,想在这个市场里面拿到一些超越寻常的收益率,应该站在主流策略的对立面,这至少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觉得我要选择站在主流策略的对立面,我要选择做一个少数派,我要把我的产品做得非常鲜明,让大家一望便知,这就是我个人的想法。

而且易方达的环境,也允许我做出及其高度差异化的产品。

对于差异化做个总结,第1,我们说,投机的方法是千万种,投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做价值投资,老老实实买到好公司,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独特的价值,你和这个公司在一起要拿很久。 

第2个,易方达基金是这个行业里面,极少数能够提供高度差异化产品的基金公司。

第3,我个人也是非常强烈的希望,能做一个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和市场都非常不一样的产品。

很多人讲,你的差异化,不就是你要拿很久的股票,你拿着不动,其实也不是这样的。首先,不是拿着不动,第2个,拿着不动,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定力,也很考验一个人的眼光。

拿着不动,效果到底怎么样?咱们来看一看。 

过去3年,我的10大重仓股里面,有6个是拿着不动的;过去5年,我的10大重仓股里面有5个是拿着不动的。

这5个股票的业绩表现,最差的一个涨了252%,最好的一个涨了728%。关键是,你的能力要跟你的策略相匹配,你想实现这个策略,你想拿很久,关键是你要拿到好股票才行。

世界上没有完美:投资的不可能三角 

下面说一下自己的理念。我们的理念其实非常简单,通过深度研究找到高质量增长能力的公司,在低估的时候买入,去获得长期复利回报。

简单讲,拿到一个好公司,要拿比较久的时间。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是非常难的。

什么是好公司?基金经理经常跟你说,因为这个股票好,这里好,那里也好。但我要讲的是,大家用常识去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没有完美的股票

从财务的角度来讲,什么叫完美的公司、完美的股票?公司增长快,盈利能力强,ROE高,自由现金流还好,源源不断的钱进入股东的腰包里面,我们认为这是好公司。

但世界上不存在这种所谓完美的公司。

我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叫不可能三角,就是在长期视角下,大部分企业不可能同时做到高回报、高增长和高自有现金流。


大家想想这个道理,你去开了一家公司,公司非常赚钱,每年业绩都翻番增长,你要干什么?你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借钱,用股权融资的方式去拿钱,把挣的钱再加上银行借的钱,去投资,去扩大生产,这个时候,你的自由现金流就会很差。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公司盈利能力非常强,自由现金流也非常好,意味着什么?这么好的自由现金流,你为什么不去投资?意味着这个公司可能已经没有太多的成长空间。

为什么价值风格的基金经理和成长风格的经理互相看不惯,讲白了,就是在这个三角形上,大家选择的点不一样。

价值型的基金经理更偏重于看自由现金流、看ROE这些指标,成长性的基金经理更渴望去找到更好的增长率指标,在一个三角形里面,永远不可能同时兼顾3点。 这三个点在哪个点上选,就决定了一个基金经理的风格。

A股的主流风格,还是非常看重增长率这个指标的。为什么?

因为过去我们经济是高速增长的,看到高速增长的公司,大量的成长股都在这个里面。

投资成长股,可以快速的消化公司的估值,给我们带来好的回报。但问题是,什么样的成长才是好的成长?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关心的不多。

A股泡沫堆积特别厉害的时候,甚至有段时间,连对造假的公司都非常容忍,只要你给我做出一个高增长的报表来,哪怕造假我都可以忍受,这就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市场的逻辑,A股是极端偏好增长率这个指标。 

但是个人选择来讲,我非常关注的是自由现金流这个指标,相对来说,我对于增长率的要求放得比较低。为什么?

大家看ppt,左右两这两个公司的对比,这两个都是现在基金的重仓股。左边这个公司,过去12年的时间里面,固定资产膨胀了5倍,收入膨胀了15倍,利润膨胀了25倍。这个公司的股价涨了45倍。


为什么这个公司的股价涨的比利润多得多?大家说这个公司的估值在上升,它的估值和业绩一起往上走,戴维斯双击。为什么会实现戴维斯双击?

大家看,这个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涨了45倍,是自由现金流拽着这个公司的股价在往上走。

我们对比看右边这个公司,过去几年它的固定资产大概膨胀了20多倍,只带来了大概14倍的收入增长,7倍的利润增长,股价只涨了5倍。我们可以看到,这门生意的代价是非常大的。

这个公司自由现金流,瀑布一般的往下掉,为什么?这个公司只要接得到订单,就一定要向银行借钱,向股东融资,拿来钱以后投厂房、投机器、投设备,才能继续接到订单,一旦不投资,这个公司就没有生意了,这是一个很差的生意。

在一个长期视角下面,我一定会更多选择左边这样的公司,而少选择右边这样的公司。 

关于生意模式好坏的分类:
坐地收钱、苦尽甘来和自我燃烧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有些公司长成左边,有些公司长成右边这样了。

我们说,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的,巴菲特花了很长时间一直在跟大家讲,我们买公司不是买股票,买的是生意。

这个世界上的生意实际上是有三种,有好的生意、有坏的生意。也不是说不赚钱就是坏的生意,有些公司只不过是对于股东不太友好。


什么是好的生意? 

我们认为,第1类叫做坐地收钱的好生意,投资不多,但是回来的很强。

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不是好的生意?投资钱不多,但是回来的钱很多,而且这个事情市场上赢家通吃,有一个占据霸主地位的搜索引擎,大家就不太愿意再用别的什么搜索引擎。再比如说医药、高端消费这样的,都是坐地收钱的生意。

还有一种生意要差一点,这种生意做起来很苦,但是一旦成功也能够苦尽甘来,也能够实现坐地收钱。 

现在的很多巨头,当年也是苦尽甘来的,做了大量投资、研发,很多的汗水和泪水下去,终于熬出头,他也能坐地收钱。比如说化工、金融、交运这些行业,等到它拿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以后,它就可以开始坐地收钱,之前是非常辛苦的商业模式,我们叫苦尽甘来。

还有一种商业模式,我们叫自我燃烧,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样的公司很累,他们要花很多钱去投固定资产,去投研发,他们把所有节省出来的效率都送给了自己的客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自己就面临着淘汰,被客户抛弃。比如说电子、冶金、很多低端制造业都是这样的公司

从股东的角度来讲,最好的一定是第1类商业模式,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给我们带来非常高额回报的,一定是我们在第2类商业模式里面发现未来的第1类商业模式的公司,商业模式决定了自由现金流,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投资理念。

我们说要找好公司、好生意,我们是不是一如既往做到了?大家过去看我们过去重仓股的财务特征,我们确实选到了一大批高ROE、高ROIC,低PE和高自由现金流的公司,这一类的公司的有息负债率还异常低,这就是坐地收钱的生意,占我们整个市场的主流。 


我们风险调整后的业绩其实也是非常好,因为我们找了一大堆这种公司,这类公司的组合必然它带来比较好的夏普等指标。

再来讲一下风格差异。我们把2013年以来所有的偏股型基金都画成一个点,把它投射到在二维坐标系上面来。

横轴指的是基金从2013年以来的持股平均市盈率,什么意思?就这个点越靠右,就意味着基金经理越偏成长,越靠左,越偏价值。 

纵轴是什么意思?纵轴说的是平均市盈率的标准差,大家学过数学都知道,这标准差越大,说明经经理的风格切换的比较频繁,标准差越小,就说明基金经理坚持一种风格。

我们一直是在散点图的最左下角这个位置,我从做投资的第1天开始,就一如既往的坚持同样的风格和理念,一直在这个图的位置。 




提问环节

白酒行业的玩家越来越少

问1:新产品会是什么建仓节奏,现在市场合不合适买?

萧楠:我们毕竟也是遭遇了100年以来的大的疫情,而且是全球流行的,这是一个极其极端的事件。 

从基本面的角度来讲,今年很多公司肯定会受到疫情影响,业绩会有相当的压力。
但是我们一直都说要投资于长期,如果从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来讲,现在这个点上,如果建仓的话,我觉得相对来说是比较舒服的位置。

问2:你重仓的白酒股比较多,新产品还会继续去买白酒吗?

萧楠:首先,我们不能把新基金的建仓信息告诉大家,这不合规。

但我的理念、方法、思路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在尽量在第1类商业模式里面选择好的公司。 

问3:能否分析一下对白酒的看法?

萧楠:第1,从总量上来讲,酒这个行业中长期很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

第2,大家喝的量是越来越少,但是消费者对酒的预算没有太多的变化,为什么?喝的酒品质要更好一点,以前有大量的勾兑酒、酒精酒,但现在大家喝的更多粮食酒或者是品牌酒。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受益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行业,这些公司是典型的坐地收钱的商业模式,也是非常良性的商业模式。 

第3,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玩家永远是越来越少的。50年代时候,我们有老八大名酒、新八大名酒的评选,这些年我们看到,老牌子一个一个没有了,新牌子都挤不进来,留下来的都是日久弥坚的品牌,几乎每过多年,就会淘汰一个品牌。

2012年之前,炒过一波白酒,大家想一下,那个时候涨幅大的股票,现在还剩下几个?这就是我们会投了很多酒这个行业的原因。 

港股的风险和收益机会在哪儿?

问4:你对港股市场是怎么看?港股会比较关注哪些细分行业?

萧楠:港股市场机会大,风险其实也大。风险在哪里?

第1,港股里面没有特别长期的玩家,它是一个活水,不像A股里面始终有一部分基金在里面玩,比如说公募,港股没有,它是一个非常外向型的市场,港股的走势并不是始终依据基本面的发展来走的。 

比如说这次疫情,A股受伤相对来说比较轻,当国际投资者开始纷纷往外撤的时候,港股开始杀跌,可以杀到完全不顾基本面,跌掉90%再跌90%,完全都可以,这是港股的一个风险。 

第2个风险就是,港股里面的机构特别多,想在机构扎堆的地方去实现好的收益率,本质上是蛮难的。大家可以关注,一些长期在A股做得非常好的基金经理,在港股长期都占不到太多便宜,拿不到特别好的超额收益,也是这个原因,里面高手太多了。

我们投港股的一个思路就是,我们不要和主流特别的重合。 

港股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主流不去碰的股票,基本上这些股票是有很大问题的,这就是港股的特点,港股的垃圾股是没有定价的,不像A股,A股的垃圾股也是很贵的,乐视退市的时候还有60亿市值呢。

港股的机会在哪里?

第1个机会是我们本土化研究的优势,过去很多时候,尤其海外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对于国内一些产品的定价是出现问题的,尤其是消费品领域,他们不太理解本土消费品的商业逻辑,甚至有些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商业行为,海外投资者甚至还以为是造假账,甚至还去做空,两边毕竟是隔着很强不同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背景。 

第2 ,很多时候,海外机构投资者不太理解我们本土的特点,有些小市值的公司非常好,但是它还在长大的过程中间,必须突破一个临界点,才能够被主流机构关注,才能实现戴维斯双击。 

在这之前,会蛰伏很久,我们看以前的长城汽车、吉利汽车,一开始没有机构去问津,慢慢等到有机构开始发现的时候,它们的业绩已经起来了,我们作为有本土研究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往往我们的研究能力、覆盖能力,可以照顾到这样的机会。 

第3个,有些港股的品类是A股上不了市的,像教育、博彩这样的行业是没法上市的,这些港股都可以做。 

眼里只有三类商业模式、没有行业板块

问5:对整个科技行业是什么看法? 

萧楠:大家划分行业的时候,根据一些特征去分类,比如说股票分为价值股,成长股,或者分为消费股、科技股,或者说制造业、服务业这样分。

我们不是这么分类的,我们只分第1类商业模式、第2类商业模式和第3类商业模式。至于在商业模式下面,你是卖衣服的、卖饮料的、还是做搜索引擎的、还是养猪的、造船的,造纸的,这些事情我们并不在乎。

科技股有个典型的特征,三种商业模式都用。有没有坐地收钱?有。比如说,搜索引擎是坐地收钱,快手抖音这样的公司,也都是坐地收钱。

有没有苦尽甘来的?有,比方说阿里现在是一家坐地收钱的公司,但是在阿里创业的时期,它是一个苦尽甘来的公司,它投了大量的钱。

美团也是这样的公司,现在还在不停烧钱,他们希望烧到一定程度以后,培养用户习惯,自己就可以垄断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从一个苦哈哈跑腿的人,最后变成坐地收钱,这就是美团希望想做的事情,这就是第二类商业模式,将来能变成第1类商业模式。 

有没有第3类商业模式?也有,比如说面板、电子元器件,今天要把元器件做一厘米,明年就必须做成5毫米,后年要做成1毫米,里面还要再多加几个功能,你要不要做?不做,没定单,必须要这样做。

你始终要被时代推着走,如果突然冒出来一个竞争对手说,可以把三个传感器都捏在一块,只有两个毫米,有人马上就替代了你,这个行业非常残酷。

科技股里面,我们只看是第1类商业模式,还是第2类商业模式,或是第3类商业模式,我们不在乎这个公司叫不叫科技股,叫不叫蓝筹股,叫不叫小盘股,我们不在乎这件事情。 

大平台、小团队的投研作战模式

问6:你的基金,建议持有多长时间会比较合适?

萧楠:我不能给大家很好的建议说持有多久,我们当然希望客户永远不要走。

作为基金经理,我肯定是买自己的资金了,买了以后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没有家里现金枯竭需要赎回的情况,基本上会在职业生涯中间会一直持有自己的资金。 

问7:易方达的消费团队或投研团队,大概是什么样的组成?

萧楠:公司的整个投研架构,我们叫大平台、小团队,研究部门有几十个研究员,分在不同的行业,多个行业会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比如说医药、化工是一个组,消费品是一个组,中游制造业是一个组,上游的金融和周期品是一个组。

在研究支持的平台上面,我们有很多不同的投资团队,我们为什么会成立一个个投资团队?它不是为了解决激励问题,激励机制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为了解决不同的投资风格问题。

每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希望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我们整个团队都会给他最大的支持、最大的容忍度,让他去做。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如果你有鲜明的风格,你可以自己成立一个团队。

我们有投资一部、投资二部、投资三部,有偏绝对收益的,有偏轮动的、成长轮动的,有偏价值的,这是我们不同的团队。 

问8:会不会疫情结束之后,会有报复性的消费?

萧楠:我认为不会,没有道理说疫情结束以后,你一天吃8顿饭。 

或者疫情之前要买个洗衣机没买成,疫情结束以后就买两个洗衣机,这不太可能。

而且这次疫情和2003年不一样,2003年是一声令下说,最后一个病人已经治愈了,大家走上街头,开始吃喝,开始正常的生活。 

2003年的时候,航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全部恢复了,国际、国内的行业很快就全部恢复了,但这次不太一样,外面还是狂风暴雨,现在还是有点担心跑冒滴漏。

可能大家还需要再忍耐个把月,但我是一点都不担心,就像钟南山教授说的,不会有第2次大面积的复发,这是不用担心的。 

问9:你和**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还有点接近,你俩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萧楠:我们的理念到方法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我觉得,他更偏成长,而且他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跟我不太一样。

他会把不同的股票收益或者风险源把它分散掉,比如说,他会买一些收益风险不同源的股票,来力求平衡组合,比如说他也会买消费,但他也要买一些医药,还是买别的,这样,相关性弱一点的行业会平衡掉波动,这是他的想法。

我更极端一点,我认为,怎么去定义理解风险呢?比如,商学院的人会教你说,股价收益率的标准差叫风险,或者说某种盈利的来源叫风险或者叫收益。

对我来说,无知才叫风险,如果我对这个行业非常深入的去了解,我为什么不在这个行业或者不在这类公司里面榨出最好的回报率?这是我的想法。

大家对于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想法,这是我跟他一个比较大的区别。 

问10:这次疫情对海外市场影响比较大,你觉得对国内中长期会有什么影响?你的投资会不会考虑这个因素? 

萧楠:我推荐大家去看1994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老巴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怎么去看待后续的市场?你是看多还是看空?

巴菲特回答了三分钟,他说,查理和我对于市场没有任何观点,对于市场没有任何观点这句话,老巴讲了一辈子。

他说,我买第1支股票的时候是1942年,当时我11岁,当时美国还在打第2次世界大战,并且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表现的并不好。 

他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经历过世界大战,我们经历过总统下台,经历过恶性通胀,还经历过原子弹危机、核危机,最后我们都走过来。如果因为要去判断未来市场怎么样,而干扰了我们的投资,干扰了我们去买一门好的生意,这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他说,伯克希尔撒韦会一直买入,作为一个买家,当然是希望东西越来越便宜的。老巴说,如果你是一个杂货商,你当然希望东西更便宜,如果你去买汽车,会希望汽车越来越便宜,我们买的是生意。

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疑惑。 

如果大家对未来的世界比较悲观,大家觉得未来疫情结束以后,世界上供应链体系被打破,中国找不到生意做,万物萧条,我们又回到1998年,如果有这样的预期,我觉得什么都不要投了。但如果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大家就应该去看多。

我们可以把这个疫情理解成外星人无差别的袭击地球,每一个政府都在向外星人去交一份成绩单,我们看看中国的成绩单怎么样?看一看自己国家的成绩单,我觉得,还是要有这个信心。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本书叫《big money think small 》。这本书讲的就是,我们不要去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大问题,什么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命运、国家的走向,我们就去思考一个一个的小问题,这个公司明天会怎么样?一门生意明天会怎么样?这个生意如何去赚钱? 

中文名字应该叫《大钱想得小》,但我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因为我们传的都是英文版。

问11:巴菲特也对银行板块有描述,你怎么看金融行业包括银行板块? 

萧楠:老巴其实跟大家讲过自己的银行持仓,我们从背景上面来推,第1,他的资金量比较大,可能老巴已经买不到特别多、特别好的消费了,他就开始做去做银行。

第2,在1990年之前,老巴是不配银行的,老巴曾经说过,银行的资本金是资产规模的1/50,这个生意只要是有一点亏损,资本金就没有了,在90年代之前,他是不投银行股的。 

后来老巴为什么要去买银行股?首先,我们看到,美国一些银行的盈利模式可能发生一些改变,很多的这些公司的中收业务开始起来以后,越来越多银行不是靠赚息差,而是靠佼佼者。

比方说老巴买的富国这样的银行这样的佼佼者,甚至有一个小的地方性银行,它也比较有特色,这些银行的经营质量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从老巴的角度来讲,这些银行的ROE还是很高的,可以覆盖他所担心的风险。 

第二,老巴去介入银行的时机,很多时候都是在银行整个行业出现很大危机的时候去买的,包括当时买的富国这样的,他是买的很多时候是在危机的时候买的,并且老巴还不是简单的去买股票,他们买得很多是优先认股权证这一类的产品,本质上来讲他既是一个股,它也是一个高收益的债,它是作为长期的基石投资者进去的。

第3点,其实我们看到,老巴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慢慢也卖掉了一些银行股,他其实也给大家有交代,他为什么要去卖掉很多银行股。

他觉得有些银行已经过度追求利润,放松了对风险上的监管,也出现了一些丑闻,他觉得很多银行的管理层出现了道德风险,他就把它卖掉了,我们看到,老巴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持仓了。 



延伸阅读


小雅深访 | 易方达张坤最完整投资思路:至少应跟全市场对抗过两三次


小雅深访 | 陈光明“新战友”、20多年老将赵枫亲诉最完整投资思路


小雅笔记 | 最接地气的教科书式买基金科普——来自泰康资产基金投资部负责人林佳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