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建党百年笔谈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王一鸣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七大在勾画党在全国胜利后的建设蓝图时,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宏伟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这个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虽然经历曲折,但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建设成就,为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第二阶段(1978—2012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极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跨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条件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三阶段(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一、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工业部门残缺不全,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针对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和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国工业化是从学习苏联模式起步的。在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后,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随着计划的实施,苏联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同志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64年,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明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党中央还确定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四个现代化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奋斗,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0—1977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年均13.5%的速度增长,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化国家。这个阶段对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和磨难,但仍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那样:“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


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极大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新进行部署。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按照这一设想,党的十三大报告对“三步走”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1995年提前实现了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是改革开放后艰辛探索的结果,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召开的,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战略安排,对中国跨世纪经济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成功推向21世纪。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在第一个百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伟蓝图,即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一系列新特征,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新要求,特别是根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1978—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市场空间迅速拓展,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快速增长,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2001—2007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增速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上升周期。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59.3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2020年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17%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现出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部分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个别国家对中国进行科技打压的背景下,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例如,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嫦娥五号成功实施月球探测任务,“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九章”量子计算机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0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上升至第14位,是前30名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居民收入增长保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特别是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人口问题。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能源消费结构明显改善,2020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56.8%,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24.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制度保障更加完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持续增强。“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由2017年的第78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31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2.2万亿元,占全球货物贸易份额上升至12%以上,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达到1443.7亿美元,成为全球新增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3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部署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并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样,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形成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五个阶段,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15年,明确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

欢迎订阅2021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1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0)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中国工业经济》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ciejournal

敬请关注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www.ciejournal.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