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建党百年笔谈 | 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王昌林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作者:王昌林,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建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国工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系统回顾中国工业发展历程,深入总结成就与经验,更好推进新时代工业现代化建设。

一、 建党百年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100年前的旧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工业极为落后。不仅产品产量很低,而且工业部门残缺不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军事工业起步,经过4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接续奋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发展成就。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战火中的中国工业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救国大业,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与此同时,在工业战线上,中国共产党前瞻性地提出了为将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做准备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刚成立就作出了发展工业的决定,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等工业政策和劳动政策,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中央印刷厂、中华钨矿公司、躲狮坪兵工厂等相继成立,使得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工业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到1934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17县的手工业合作社有176个,规模较大的国营工厂33家。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抗战经济政策,大力推进军工建设,积极发展民用工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轻纺等工业合作社普遍成立,一批炼铁、机械、石油、化工等较大规模的工厂相继建成。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率先控制了占全国工业80%的东北地区,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有力地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并为日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中国工业发展奠基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战争废墟上,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征程,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功地推进了兴国大业。党领导人民积极恢复工业生产,仅用三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迅速增长。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年均增长34.8%,多种产品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正式提出“一化三改”总路线,建设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核心的近千个项目,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一大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工业企业先后建立起来,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受“大跃进”影响,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三年综合治理,使得工业增长恢复明显。1963—196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但仍取得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等重要成就。特别是开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使中国工业布局得到重大调整,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和生产能力。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中国工业化腾飞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富国大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把国营企业改革作为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推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实行厂长负责制,较好地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并通过建设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推动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使得工业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1992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破除了当时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思想束缚,充分激发了工业企业活力。1994年,《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颁布,科学技术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业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产业。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汽车开始进入家庭,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作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余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开启工业现代化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工业各领域多点发力、加速发展,从量到质都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巨大变化。重大工业成果竞相迸发,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改造,高端产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中国工业发展进入深度推进的提质升级期,开启了工业现代化新征程。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民经济破茧成蝶,赢得未来。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国工业部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互促,加强制造业绿色产能合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效清洁的技术装备,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绿色产业链,为国际经济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应有贡献。“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推出,对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布局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提供了新的契机。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十大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擘画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 百年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

1.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推动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乘风破浪,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3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超过1000倍,自2010年起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分阶段看,“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增加值保持了年均19.8%的增长速度,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上升13.6个百分点。“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前,工业建设遭受很大损失但仍取得一定成就。1978年工业增加值达162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5.9倍。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焕发巨大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扩大。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30万亿元大关。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5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2.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中国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如今,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形成。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由小到大,一些新兴的行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生物、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大幅提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超过30%。

3.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经济活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破除了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经济活力大幅提升。一方面,民营经济异军突起。2020年,私营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数量占比超过50%,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均超过20%,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中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带来资金、技术、市场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竞争力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860.8亿元,比1952年增长527倍。国有企业战略布局不断优化,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始终保持主导地位。

4.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实现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中国快速提升工业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和要素条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建设,人口红利加快转变为“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研发投入大幅增加,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为中国加快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提供契机。

三、 宝贵经验与启示


通古今而明大道,鉴以往而知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发展的百年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开启工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工业发展的领导

百年以来的工业发展史表明,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工业建设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孕育出一种富有传承创新的中国工业精神,铸就了一批中国创造的大国重器。今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定力,开拓创新,为完成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砥砺前行。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发展道路

工业发展道路涉及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度和体制机制、实施战略和方针、推进步骤和发展阶段等,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践形态被称为工业发展模式,其系统总结被称为工业发展理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中国迅速实现了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并踏上进军工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工业发展战略和方针,处理好轻工业和重工业、沿海和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内和国际等关系,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要继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需求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深化金融和服务业领域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充分竞争,逐步减少虚拟经济和服务环节对实体经济利润的挤压。持续扩大开放,推动从商品和服务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4.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创新发展成就显著,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创新成果日益涌现,一大批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5G、大飞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高新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但是,对照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工业发展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

(感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盛朝迅研究员对本文做出的贡献。)

欢迎订阅2021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1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9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0)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中国工业经济》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ciejournal

敬请关注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www.ciejournal.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