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 坚守建设工业强国之初心、开创工业发展新道路

史丹 中国工业经济 2022-12-31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00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史丹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第12期,原标题为《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整装再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永葆革命青春的重要经验。1945年,正值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了”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中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折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推动中国进入了“富起来”的快车道。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战略主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再次作出历史经验的决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强起来”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的经验:一是坚持初心,坚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初心使命;坚持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工业是决定社会变化的重要部门,把发展工业提高到发展生产力、获得百姓拥护的政治高度。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得到高度重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经历了从借鉴和模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进行中国自主的工业化模式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进一步的工业化并在改革开放后实现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在制定工业化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品消费市场开发等方面成功实现政策引导并取得显著成效,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速工业化的道路。二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从建成“工业体系”到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从“四个现代化”到“新四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步一步提出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把握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到“大进大出”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再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从《论十大关系》到“五大发展理念”,从依靠单一的国营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从“工业文明”建设到建设“生态文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及其目标和实现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借鉴和宝贵财富。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创新政策、结构政策、区域政策、微观政策等方面围绕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现代化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开创了中国工业发展新路径:

增强创新对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中国创新路线经历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举国体制推动自主创新等多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自主创新促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核心技术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工业企业的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系统性创新比较薄弱等。针对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党中央在政策上强调,要增强创新人才储备、支持企业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构建国家实验室,进一步推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建立适应未来技术竞争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释放全社会创新动能,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体系。

推动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发展时期。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构建中国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孕育出不少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有效地推进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推动工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中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场景丰富、数字经济发达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协调发展,避免经济发展脱实向虚,过早去工业化,而导致产业结构“早熟病”。中国立足于打造制造强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支持和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双向融合转型,搭建立体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平台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打造有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服务业的高效赋能与主动融合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业因其高耗能、高排放特征而成为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部门。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取得明显进步,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仍处于上升期。为此,中国采取了促进工业结构低碳化、鼓励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进工业能源结构清洁化、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从关系党的使命宗旨、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高度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形象地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开创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境界,是对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两山”理论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指引。

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制定了不同的对外方针和政策,但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发展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1978年,中国由对少数国家开放转向对全球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后,较好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双缺口”问题,经济与贸易快速发展,国际资本加速流向中国,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和产能合作也加速发展。当前,受新工业革命、贸易政策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三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中国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立足制度型开放,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全面赋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拓展国际产能合作空间格局、推动数字经济等新型贸易形态、引领提升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能级、推动中国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平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党的十八大将基本建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在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谋划布局并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同时,缩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推动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从城市群规划到发展都市圈,不断对空间尺度进行调整、优化,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在重大规划与政策实施中,把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扩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保护空间。为了加快推动新发展格局战略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加强打破行政壁垒的力度,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协同推动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布局调整的协同,发展新兴的现代产业基地,带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大中小企业协同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活力是经济是否良性运行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近百年来,中国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国内走向国际,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直接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着力建设了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国营企业。改革开放后中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经济建设的不同作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活力和经济发展速度大幅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征程中,中国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互动,尤其是在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方面,要注意发挥不同企业的作用。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