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钟凯等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94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钟凯,梁鹏,董晓丹,王秀丽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期,原标题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


研究背景


持续整治影子银行业务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金融抑制与银行信贷歧视等问题导致大部分信贷资源流向具有融资优势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由于风险与信用资质等差异,其融资来源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便为大型企业利用低成本融资优势,通过影子银行业务的非正规金融方式,为中小企业进行资金二次配置赚取套利收益提供了条件,造成资金空转与传递链条的延长,加剧了金融风险。商业信用二次配置作为实体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的表现形式之一,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渠道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会加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染。因此,影子银行业务的持续整治一方面通过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从事金融业务,“堵住”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考虑如何通过完善优化金融体系,“疏导”针对影子银行的资金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强调机会平等与商业可持续性,在解决金融资源错配、金融抑制等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完善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金融信息服务的渗透性与普及性,克服传统金融下的资金错配,更好地发挥长尾效应,还能盘活市场中的金融资源并转化为有效供给,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此外,数字普惠金融所拥有的数字化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信用评估等手段,能够有效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搜寻与风险控制等成本,能够提供直达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提高贷款可得性与直接融资比重。鉴于此,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影子银行之间的关系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发现


钟凯、梁鹏、董晓丹和王秀丽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期的论文《数字普惠金融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以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商业信用区分为经营属性和金融属性两部分,从实体企业通过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来发挥“影子银行”功能角度出发,重点探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会由于针对商业信用非正式融资需求的减少,从而降低商业信用的二次配置行为,以阐明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

(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抑制实体企业利用融资优势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缓解实体企业将长期贷款以商业信用的方式配置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超额商业信用供给,抑制实体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进行套利,并且对于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实体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超额银行信贷,进而减少实体企业可用于进行二次配置的信贷资金,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基于实体企业所处市场条件与资源禀赋的不同,相比之下,对于外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企业内部风险较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以及非高科技的实体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阐明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性质,需关注商业信用在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传染。

(3)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通过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进而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促进作用,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挤出效应”,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增加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减少融资的中间环节,降低了对于商业信用等非正式融资的需求,倒逼商业信用二次配置下降,抑制大型企业参与资金二次配置行为,避免资金空转,缓解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不良趋势。

研究启示


(1)在政府层面,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解决金融资源错配中的优势,促进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结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政策,全面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责任,建立并优化针对金融机构落实数字普惠金融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普惠金融的参与程度;同时,探索风险补偿基金设立、普惠金融税收优惠等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金融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效减少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型实体企业而可能出现的影子银行化现象。

(2)在金融机构层面,继续拓宽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加强金融服务可得性。第一,打造多层次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引导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设立数字普惠金融的专业部门,推动大型银行、保险、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与中小微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促进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调配中的优势与地方中小微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的高效协同,提升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第二,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建立平台化管理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更精准地“画像”,创新建立针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数字风控体系,设立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推动智能化贷后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深度。第三,强化金融机构的责任,加大金融机构内部关于普惠金融的流程优化与评价考核,避免金融机构对大型公司的过度放贷,防范不良贷款的增长以及信贷资金在金融领域的空转,提升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3)在大型企业层面,应当践行普惠金融原则,聚焦主业发展。大型企业需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促使影子银行业务逐渐减少,金融投资套利将很难持续,未来发展应聚焦主业,基于核心利润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避免追求短期金融套利收益,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型企业在供应链中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可依托所掌握的信息与资源优势,借助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产融协同优势,推动供应链金融效率的提升。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
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