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

李自若等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798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李自若,杨汝岱,黄桂田
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2期,原标题为《内贸成本、外贸成本与畅通国内大循环》


研究背景


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接近30%,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与此相伴随的是,这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比如经济增长新动能不足、不同维度的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外部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等。在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实现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决策和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重大问题。

贸易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而决定产业(产品)竞争力(价格水平)的关键是三个方面:生产要素成本、生产和销售规模、技术含量。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以劳动力为代表的要素市场逐渐放开,要素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提升了产业、产品竞争力。“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富士康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随着要素市场壁垒不断下降,通过要素流动带来的收益就会不断下降,这时候需要发挥中国经济超大规模的优势,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规模经济和完备产业链在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以产品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新的竞争优势,一旦能够形成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内生选择,中国经济将实现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增加了外循环的不确定性,要素成本低投入的竞争优势逐渐下降。过去几十年,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之下,“中国制造”凭借较低的要素成本投入,在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2—20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世界份额从3%增长到16%。然而,随着要素市场逐渐放开,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收益逐渐下降,加之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因此,要素成本低投入难以继续成为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当前正处于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的重大转折点,过去全球贸易分工以劳动力禀赋为基础,技术进步促进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正在迅速改变全球生产格局,由禀赋竞争转为制度竞争、公共服务竞争、科技竞争。除此之外,全球贸易保护抬头、中美贸易冲突、全球新冠疫情等都为中国经济外循环增加了不确定性,通过要素流动、国际贸易带来的收益不断下降。

国内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日递增,内循环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以要素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低生产成本是我国过去四十年的核心竞争优势,而以产品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新的竞争优势。1992—2019年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规模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总流出贸易额从7.45万亿增长到377.36万亿,省内贸易从6.21万亿增长到315.89万亿,省际流出贸易从1.24万亿增长到61.47万亿,出口贸易从0.46万亿增长到17.20万亿,国内总流出贸易是出口贸易的8.88—21.94倍,国内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国际贸易。换言之,国内贸易市场的巨大规模为现阶段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依据。

研究发现


现阶段,内贸成本有上升的趋势,不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之下,随着要素壁垒不断下降,沿海地区凭借政策优惠和地理优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李自若、杨汝岱和黄桂田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2期的论文《内贸成本、外贸成本与畅通国内大循环》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外贸成本显著低于其内贸成本,大力发展外循环成为了最优选择。例如,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广东五个沿海省份的外贸成本显著低于内贸成本,面临较强的区域市场保护,可以凭借其相对独立的外循环体系开展经济活动。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不具备先发优势,其外贸成本较高,远高于内贸成本。然而,面临较强的市场分割,不得不依靠内循环来发展地区经济。近年来,内贸成本有上升的趋势,阻碍了省际贸易交流,不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效应,也阻碍了企业和产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内贸成本,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意义重大。

研究启示


总结而言,过去几十年,外循环和要素投入低成本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的拓展空间逐渐降低,要素市场改革的空间越来越小,过去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高投资、高出口发展模式难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深化对内改革,强大国内贸易市场十分必要。需要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内贸成本,建设国内统一市场,进而发挥中国超大规模经济体和完备产业链的优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