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14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周江华,李纪珍,刘子諝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3期,原标题为:《双重机会窗口下管理认知模式与创新追赶路径选择——以中国风电产业的后发企业为例》。
“颠覆性技术”一词在2016年被写入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在这一背景下,通过颠覆性创新促进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在很多产业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然而在一些技术领域仍然存在技术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对国际领先企业的跨越式追赶。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通过技术和市场的机会窗口开展颠覆性创新的绝佳机遇。然而,不少产业的创新实践显示:即使面对同样的机会窗口,有些企业可以抓住机会成功推出颠覆性创新,并借此成为行业领先者;有些企业却错失了机会窗口,被锁定在传统的技术轨道上。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不同企业在面对机会窗口时会做出差异化的认知判断,导致其做出不同的创新战略决策。因此,从管理认知视角切入,探究不同的企业为何在面对同样的机会窗口时做出不同的认知判断,以及不同的管理认知模式如何引导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创新追赶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周江华、李纪珍和刘子諝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3期的论文《双重机会窗口下管理认知模式与创新追赶路径选择——以中国风电产业的后发企业为例》基于管理认知视角,通过中国风电产业中金风科技公司和联合动力公司的案例研究,探索在面临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机会窗口时,企业如何形成不同的管理认知模式,以及不同的管理认知模式如何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创新追赶战略。研究发现:
首先,新兴产业中,国外技术与国内需求的结构不匹配为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架构创新进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窗口,后发企业会基于自身认知模式,通过不同路径实现创新追赶。
其次,在面对技术轨道转换的机会窗口时,不同的技术经验会帮助企业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从而选择不同的技术轨道。具体而言:应用型技术经验帮助企业形成适应型认知模式,进而引导企业选择传统技术轨道进行创新追赶;研究型技术经验帮助企业形成创造型认知模式,进而引导企业选择颠覆性技术轨道架构创新。
再次,在面对市场和技术的双重机会窗口时,创造型认知模式引导企业同时抓住市场和技术机会窗口,在颠覆性技术轨道上开展架构创新,并且促使企业加强技术原理和关键部件层面的同步探索性学习和创新,实现在颠覆性技术轨道上对新技术的全面掌握;适应型认知模式引导企业基于市场机会窗口在传统技术轨道上开展架构创新,同时,引导企业对成熟技术的适应性改进、迭代和结构性优化,难以取得基础技术原理层面的关键性突破。
总体而言,企业在颠覆性技术轨道上的创新可以帮助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传统技术轨道上的架构创新只能为其带来暂时的优势。第一,企业应抓住市场和技术机会,通过颠覆性创新实现快速赶超。新兴产业中技术和市场机会窗口并存的情境削弱了跨国企业的领先技术优势,可以成为技术范式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创新追赶的绝佳机会。因此,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应该基于独特的本地化需求特征和新技术范式涌现的机遇,积极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开发,以抓住快速追赶的契机。
第二,企业应打破思维模式的局限,培养创造型认知模式。创造型认知模式有助于企业在面临技术轨道转换时选择颠覆性技术轨道。虽然传统的技术轨道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会随着市场的变化逐渐弱化。要想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警惕应用型技术经验对认知模式的锁定效应,选择颠覆性技术轨道进行架构创新及基础技术创新,实现对颠覆性创新的全面把握。
第三,政府可以从两方面推动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企业打破对传统技术轨道的依赖,培养企业形成创造型认知模式,使其重视颠覆性技术轨道,从而引导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另一方面,由于颠覆性创新多发生在市场机会窗口和技术机会窗口并存的不稳定时期,因此政府可以努力打破市场结构的稳定性,为颠覆性创新的发展提供机会,促使企业在颠覆性技术轨道实现跨越式追赶。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