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动嵌入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陈紫若等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18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陈紫若,盛伟,张先锋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4期,原标题为《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不对称影响——基于制度环境的视角》。




研究背景


近年来,贸易协定逐渐跨越地理界限呈现全球化的大规模地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全球范围内向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571个。随着一些国家(或地区)与多个对象国(或地区)建立贸易协定关系,逐步形成了复杂的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全球贸易协定网络重新塑造了成员国(或地区)在贸易一体化中占据的网络位置,提供了促进企业国际创新活动、培育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新途径。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中国企业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此背景下,探究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创新活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发现


陈紫若、盛伟和张先锋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4期上的论文《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不对称影响——基于制度环境的视角》在充分考虑“第三方效应”的基础上,构建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和节点传递性指标,利用2000—2018年USPTO数据库的国际专利数据,实证检验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国际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首先,全球贸易协定网络能够显著促进国际创新活动。虽然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和节点传递性分别促进和抑制国际专利数量,但是节点中心性的正向影响大于节点传递性的负向影响,促使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的整体影响为正。

其次,针对不同制度环境水平国家(或地区),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的创新促进效应具有不对称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环境水平较低,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其国际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环境水平较高,全球贸易协定网络对其国际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最后,签署关税同盟、第二代贸易协定、多双边贸易协定、签署服务条款和TRIPs-plus条款等的国家(或地区)更有可能从全球贸易协定网络的创新促进效应中获益。

研究启示


第一,中国应加强自身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拓展所签署贸易协定的网络覆盖范围。一方面,中国应注重围绕自身构建“轮轴—辐条”个体贸易协定网络格局,稳固和深化自身在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中心性对中国国际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应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快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以减轻全球贸易协定网络中的节点传递性对中国国际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中国未来应积极推动CPTPP、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及DEPA等的谈判,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协定伙伴朋友圈,形成由点到面、层层递进的高标准贸易协定网络。

第二,高度重视制度规则的主权性与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一味依赖全球贸易协定网络被动实现制度改进,将会丧失制度主权性与自主性。中国应加快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内规则和制度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积极签署更多具有互利共赢性质的高水平投资协定;对接CPTPP等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提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环境保护、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新议题的谈判,进一步推动现有贸易协定的升级。一方面,充分重视贸易协定异质性特征,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对现有贸易协定的升级谈判,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适应伙伴国间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尝试在达成浅层次协定后,逐步深化和拓展新议题,在深度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的新议题上掌握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积极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
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