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63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作者:赵晶,迟旭,孙泽君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原标题为《“协调统一”还是“各自为政”:政策协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对中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最新要求,提高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科技创新中政府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最大程度释放创新潜能,其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更应取决于多项政策要素的选择搭配与协同运用。政策协同既是政府形成政策网络的独特方式,又是企业拓宽创新网络的重要引导。
然而,在科技创新政策协同方面,部分政策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科技治理“各自为政”;部分政策工具的重复与单一,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不足。企业无法以明确可循的创新政策为依据,其创新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受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要求政府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提高科技创新政策质量,同时,丰富政策工具,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效果。那么,政策协同能否更好地释放企业创新主体的发展活力?政策主体协同和政策工具协同如何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不同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受这一影响的程度是否相同?
赵晶、迟旭和孙泽君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8期的论文《“协调统一”还是“各自为政”:政策协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方法手工收集与测算政策主体协同度、政策工具协同度,并结合企业专利数据,发现了政策协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1)政策协同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主体协同和政策工具协同分别通过政府层网络与企业层网络发挥影响。具体地,政策主体协同通过加强部门协调,扩展与深化政府政策网络连接,提高政策制定质量与落实效力;政策工具协同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展与深化企业社会网络连接,赋予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
(2)政策主体协同与政策工具协同二者缺一不可,当地区政策主体协同与政策工具协同均缺位时,企业自主创新被显著削弱。
(3)政策协同能够弥补弱创新能力地区企业的资源劣势进而促进当地企业自主创新。
(4)政策主体协同与政策工具协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因企业股权性质的不同产生差异。
(1)政府部门间应“协调统一”而非“各自为政”。一方面,横向各个部门的合作,需注重结构、方式和程序。结构上,需要形成跨部门合作的组织载体,为政策协同做好结构性安排。也可以围绕专项任务,由主要部门牵头,通过联合行文、工作小组、联席会议等方式,在沟通协作中结合各部门的专家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思考,从主体协同角度推动政策的制定,降低政策冲突可能性,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度。程序上,需要拥有解决包含创新在内的“跨界问题”的程序性安排与技术手段,为促进协同选择更为妥当的议程设定与决策程序。另一方面,纵向各级部门的沟通,也需强调及时与一致。地方需与中央政策保持一致性,学习中央政策的内涵要求,改善政策“执行梗阻”的状况。
(2)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政府需通过宏观政策为企业提供稳定预期、降低市场风险与自主创新成本,并协同运用供给、需求和环境多种政策工具,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方面,政府需继续普遍利用供给型工具,提高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对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加大需求型与环境型两类政策工具投入。在需求侧可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科技金融产品等措施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环境侧可通过营商环境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完善等措施提升监管效能,为企业创新提供稳定政策预期。在创新政策制定与执行时,可以就政策过程相关问题采取政企联动的方法主动了解企业创新实际需求,用“因地制宜”的创新制度完成创新政策的“精准滴灌”。
(3)本文为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建议。一方面,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应变被动为主动,深化对科技创新政策的理解,主动响应政府科技创新号召、积极谋变。企业要瞄准国家目标与战略需求,对产业政策做出快速反应,国有企业要发挥产业链链长职能,与私营企业形成协同优势,实现产业链融通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政策协同下优质的政策环境,牢牢把握与其他创新主体沟通交流的机会,培育知识吸收能力,打通技术成果转化通道,使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3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