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64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作者:王勇,樊仲琛,李欣泽
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9期,原标题为《禀赋结构、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选择。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伴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率先兴起,然后被资本更密集的产业不断取代,呈现雁阵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有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领先型”产业,又有大量技术相对落后的“追赶型”产业,还有一些因失去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而逐渐退出的“转进型”产业。在现实中,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关产业存在较大后发优势,却未实现快速发展。如果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偏离经济体禀赋结构,就要过多使用稀缺要素,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即使存在后来者优势,也无法让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要素禀赋结构对于产业和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但现有文献并未充分考虑。
要素禀赋结构如何影响不同类型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而影响雁阵式产业升级?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本文考虑要素密集度差异,构建一个包含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扩散的内生增长理论,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十分重要,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王勇、樊仲琛和李欣泽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9期的论文《禀赋结构、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基于2002—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构建了一个多产业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揭示经济体禀赋结构对产业升级和研发创新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具体如下:
1.定义“相对资本密集度”为该产业的资本密集度除以地区制造业整体的资本劳动比(禀赋结构),衡量二者之间的相对大小。二位码分类制造业产业占制造业整体的发明专利申请份额与该产业的相对资本密集度呈倒U形曲线关系,即相对资本密集度的二次项显著小于0,一次项显著大于0。同时,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离技术前沿差距越大,该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份额越小。
2.在禀赋结构驱动的结构转型理论框架下,首次构建了同时具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多产业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以上特征事实进行解释。模型刻画的机制如下:如果产业的资本密集度越接近经济体的资本劳动比,那么该产业由于更加符合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其新产品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润,于是创新成功后所获得专利的市场价值更高,研发部门更有激励投资创新,发明专利的申请份额也更高。
3.将产业离技术前沿差距引入模型,讨论“领先型”“追赶型”和“转进型”产业各自的创新发展路径。符合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领先型和追赶型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较快,其中,追赶型产业离国际前沿技术差距较大,自主研发投入会随着禀赋结构的升级和与国际技术距离的缩短而不断上升,产业逐渐变成领先型;领先型产业要素密集度接近禀赋结构,且由于技术模仿空间很小,科研投入、专利产出都比较高;随着资本的进一步积累,该类产业可能因要素密集度逐渐偏离禀赋结构而变成转进型产业,此时产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技术进步速度逐渐下降。
企业投入研发创新以在市场中获得更多利润为目的,所以创新活动与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紧密相关。如果产业的资本密集度相对经济体的资本劳动比过小或过大,就需要使用过多昂贵的稀缺要素,导致生产技术不符合比较优势,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无法得到更高的利润,所以创新的激励较低。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竞争力,所以创新得到的新产品具有更高的利润,企业会主动地加大创新投入;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创新得到的收益较小,企业就会减少创新。创新是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之下进行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发展,既要结合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又要考虑要素投入密集度是否与经济体的禀赋结构匹配。
对于当下的中国,尽管人才、数据等要素在产业技术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生产和研发是密不可分的。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生产环节往往资本密集度较高,这要求资本投入的相对价格足够低廉,企业使用这些技术进行生产才能够获利。故只有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地区,产业发展才会对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产生足够大的自发的市场需求。所以,无论是创新的相关研究,还是政府出台创新的相关政策,都应考虑到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利用产业升级带动创新,为研发投入带来更多回报,从而不断提高中国产业的技术竞争力。本文发现的这些经验和理论证据,可能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提供科学可靠的政策建议。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程序M文件、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3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