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港集团投建的第一个海外港口,有何特别之处?| 港口圈

港口圈 2022-10-06


以色列时间9月1日下午6时26分,蔚蓝色的地中海东南岸上,红白相间、巍峨雄壮的桥吊一字排开,伴随着码头现场一声鸣笛,位于远程自动化操作室的岸桥司机操作摇杆,对着码头现场的岸桥发出自动化指令,随即,码头集装箱“第一箱”被稳稳吊起,装入首靠船“中远海运阿尔卑斯”号轮。



随着“第一箱”的起吊作业完成,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上海港建的码头,振华重工的桥吊,中远海运的船,一整个“中国制造”在海外落地



2015年,上港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经过激烈的竞标,从多家国际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海法新港码头运营权,2018年正式启动港口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已建成。一期码头岸线长度805.5米,年设计吞吐量为106万标准箱;二期码头岸线长度715.7米,年设计吞吐量为80万标准箱。



6年后的今天,海法新港顺利开港,这个由世界第一大港历时三年建设而成的海外港口,将被赋予怎样的时代意义?让我们来听听“大佬”们怎么看。


9月1日晚10点30分,以色列海法新港开港仪式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在上海同步举行,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张为致辞,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致辞并宣布上港集团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上海市交通委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以色列驻沪总领事爱德华出席,上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严俊代表集团送上“来自上海的祝福”,副总裁方怀瑾介绍建设历程。开港参建单位中建港航局、中交三航院、振华重工、上海建科和运营支持单位中远海集运、以星航运、地中海航运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仪式。


张为在开港仪式上致辞说,上海与海法合作由来已久、成果丰硕、潜力巨大。早在1993年,两地就结为友好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2019年,中以(上海)创新园建成,成为以色列创新企业连接中国市场的重要载体。上港集团海法新港的开港,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张为强调,与海法一样,上海也是一座港口城市。两座城市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优势。未来,共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深化在经贸、科创、港口、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提升友城关系。


顾金山在致辞中表示,海法新港的建成开港,是上港集团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上港集团将把自身的优势与以色列的优势相结合,将海法新港管理好、运营好,把海法新港建设成先进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使之成为以色列最大的货柜中心和中欧的重要贸易枢纽。


严俊表示,海法新港项目的建成投产,让以色列海法有了更为优质高效的货物进出口基础设施。海法新港将以服务以色列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为以色列及周边地区的货物流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上港集团将利用多年管理世界一流集装箱港口的经验,努力提升海法新港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与国际港口及航运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完善的国际化物流网络,努力把海法新港打造成地中海东岸的重要节点,以及上海港连接中东、欧洲的战略支点,把海法新港建设成为上港集团国际化项目的标杆。



据悉,海法港位于以色列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法市,是以色列北部的交通和工业中心、地中海沿岸的铁路枢纽,在国际航运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港口。



作为以色列60年来的首个新码头,海法新港也是迄今为止地中海沿岸最先进、最绿色、建设速度最快和成本最节省的码头,采用全球最先进的港口技术,在自动化程度、作业效率、节能环保、客户服务等各方面都会给海法港,乃至整个以色列港口行业带来重大提升。同时,将大大改变当地港口拥堵现状,为以色列及周边地区货物流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推动上海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各港口之间的业务联系,成为进出欧洲市场的重要贸易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上港集团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洋山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而此次以色列海法新港的建设,也“复刻”了洋山四期的自动化经验,不仅运营操作系统就是洋山四期码头运营操作系统的以色列版本,而且桥吊等自动化设备也与洋山四期使用的设备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无论是港口营运商还是港口集团,在投资海外港口时都面临同一个难点,那就是新建的绿地码头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且难以与母港产生协同,顾金山在回答港口圈(ID:gangkouquan)关于这方面的提问时表示,海法新港是地中海重要的门户枢纽,如今上海港有相当一部分货物需要走欧地航线,海法新港的建成投产将为上海港欧地航线的货物提供有力支撑,提高上海港的服务水平,进而产生更多的联动作用


上港集团还会继续向外拓展吗?顾金山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家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港口集团,海法新港是上港集团向外迈出的第一步,未来,上港集团将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继续探索。哪一个海外港口会是下一个“幸运儿”,让我们拭目以待。



你不知道的海外建设者的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回顾整个项目的历程,从2014年开始筹划,2015年投标并中标签约,2018年开始接收地块并全面建设,直至正式开港,经历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这期间,受到了规划调整、全球疫情、异常天气和地区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回忆道:


“但是,在SIPG(上港集团)和IPC(以色列国家港口公司)双方的精诚合作及各合作伙伴的鼎力协助下,在以色列政府各部委和海法市政府协助支持下,我们的项目团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确保了海法新港码头按计划投入运营。”


“以色列疫情期间中资企业施工最流畅的项目”,这是来自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对海法新港建设项目的盛赞。其中,离不开集团工程指挥部、以色列公司、海勃公司、尚东分公司和中建港航局、建科监理、中交三航院、振华重工以及有关劳务公司等驻以团队、支援团队,汇聚“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磅礴之力。


首当其冲要面对的困难是文化差异


相互帮助,“专治”水土不服。上港集团海法新港项目现场建设负责人姬广民常说,“都是一起出来的兄弟姐妹,能帮忙就要帮忙”。振华重工和海勃的人员刚刚到以色列,不熟悉相关文化风俗等,他主动给大家讲解,统一调配资源共同解决。工作之余,他关心好身边的管理人员和工人队伍,工人中哪个人腿不好、有痛风,哪个人睡觉不好,哪个人思想负担比较重等都一清二楚。


初来乍到,“中国胃”遇上“以色列味”,方枘圆凿,不对头。海法项目经理郑科是拓荒者之一,他和其他技术人员首批入驻以色列开展项目方案设计工作。郑科了解到同行人员不适应当地餐食的情况后,带领团队到当地市场进行采购,并下厨烹饪可口的家乡菜,与大家分享菜谱,帮助大家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火箭弹袭击,离码头3公里不到,现场防空警报响起时,所有人都进入安全屋躲避。”驻以团队回忆起以色列的安全形势,仍心有余悸。尽管在抵达以色列之前,每个中方员工对以色列的状况都有所了解,且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现实还是超出了想象,给处于建设加速期的海法新港码头带来严重影响。最严重的情况下,轨道吊的控制系统供应商——美国TMEIC公司的工程师紧急撤离以色列,给设备调试带来重大影响,中方员工压力陡增。以色列公司首席技术官兼操作部经理秦涛及时挺身而出,与每位中方员工交流,缓解他们的焦虑。


使得海法港“变奏”的上港团队


项目推进中最常见的是“选择题”:同一行业,两套标准。


IPC的进港道路计划与中方的道路、管线、相关基础设施对接出现困难,给驻以团队“当头一棒”。郑科组织双方工程师进行了多轮次讨论,理顺了双方的设施对接方案,重新敲定了边界分工,使双方的计划能重新对接。他带领着大家先后完成了项目总体方案、安保概念设计、项目招标、关键材料本地化、项目边界优化、项目进度优化、施工现场推进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使得项目进展获得稳定基础。


以色列港口工程技术管理与国内差异较大,工程涉及以色列当地标准、蓝皮书、美、英、德等各种标准、规范,项目整体技术管控存在极大困难。2017年在堆场图纸深化设计时,当地咨询工程师根据以色列标准和常规做法,提出了要按照海法老港、阿什杜德老港(以色列南部港口)的建设惯例,轨道吊基础必须打桩。但按照上海港的码头建设实践经验和对海法新港的地质结构情况分析,并不需要打桩。为了说服以色列相关管理部门采用“中国方案”,上港集团邀请所有的当地咨工到中国实地考察上海港,并辅以详实的数据和上海港码头堆场实际说明,最终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认同。


这件事在以色列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一个资深结构工程师说,上港集团的实力说服了一群专业的工程师,同时相当于改变了以色列相关的标准,“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以色列港口的一抹“中国红”“上港红”也得来不易。按照当地航空管理局和当地相关标准强制规定,项目桥吊和轨道吊的颜色必须是“橙色+白色”的,而不是上港集团传统的“红色+白色”方案。通过举例说明和详细解释,最终还是改变了以色列当地传统的标准。


按照上港集团的传统颜色“红色+白色”实施,一排整齐的自动化桥吊,在地中海岸上立起了一片红色。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来,“难上加难”也要迎难而上


经历TABA(即:工程详细建设规划,由以方负责申请获准,这是获取施工许可的必要前置条件)延迟、劳动力短缺、暴雨、巴以冲突等事件影响,尤其是去年度疫情汹涌而来、反复起伏,导致当地很多外资企业项目被迫中断,但偌大的海法项目没有停工一天!靠着几十个中国工人和零星的外国劳工努力推进着,当地政府官员都惊叹于上港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的速度和执着。


疫情暴发之初,驻以团队迅速组织储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从国内紧急采购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护目镜、酒精洗手液,全面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工作。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日渐恢复正常,国外疫情却始终得不到有效遏制,人员经国际航班往返受阻,当地防疫物资供应不畅。工程指挥部大后方与前方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优势,积极筹措前方紧缺物资,化整为零,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向前方输送药品、慰问品和防疫物资。前方团队坚守一线,按照最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坚决贯彻现场中以人员隔离,实行最严格的外出管控制度。


在保证零感染的前提下,工程进度也按节点目标推进。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振华设备在没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顺利如期卸船,就连一向声称不对任何人开放的Ashdod新港也主动联系想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因为他们的4台桥吊因疫情一再拖延,无法到达现场。


高温下依旧“热火朝天”,全力冲刺为开港


步入今年夏季也是意味着进入开港倒计时,正值以色列最热时分,驻以团队头顶烈日、脚踏热土,与时间赛跑,让激情燃烧。


设备的系统测试、联合调试以及实船作业,是“唤醒”自动化码头“智慧大脑”的关键一步。


一旦有设备交付,以色列公司立即开展新设备的单系统测试,并且分派人员对已完成单系统测试的桥吊与轨道吊进行设备与系统的联合调试。


5月,以色列公司进行了首次空箱进箱测试。测试人员克服集卡引导功能尚未完善、港区进出港闸口也未完成调试等困难,提前制定空箱进箱的整体作业流程与方案,并完成作业任务分工、人员分组与系统新功能操作培训,确保外集卡有序进港。


7、8月,以色列公司先后进行了4次实船作业,旨在提升完善系统与设备的配合。第一次进行实船作业时,现场无线网络、闸口都没有完成,桥吊和轨道吊司机自己到现场指挥,业务员主动到门口抄车号和箱号,弥补设备的功能空缺,最终完成了空箱进场。


刚通过培训取得实习资质的喊勾手缺乏实操经验,于是从上海港调派的操作经理和现场主管手把手地带教……经过努力,完成了桥吊的船舶作业调试工作、闸口和EDI的测试工作和轨道吊自动化推送工作,作业过程中发现的系统和设备问题都逐一予以解决,不漏盲点、不留隐患,为顺利开港做好充足准备。


“以色列超过99%进出口(货物)通过港口进行贸易,(海法新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港口,(将)是改变行业规则的码头。”IPC总经理伊萨克•布鲁门塔尔在不久前接受以色列当地新闻采访时说,“我们从无到有建成了这个码头,从海里划了84万平方米的地方。”IPC新港负责人诺阿·欧仁向当地记者介绍道,为了建造这个巨大的港口,用了几百吨石头建防浪坡,并填埋沙子。以色列不少民众对海法新港开港充满期待,希望进港船只排队、进口商品价格偏高等棘手难题得以缓解。


力行“出大力、流大汗”,成功开港背后是力量的凝聚


复刻上海港“智慧大脑”、仅用时三年就建设完成并开港、产生了许多提升以色列港口行业的新规则、港口专业能力获得认可……成功开港的背后,得到了以色列政府、以色列国家港口公司和社会各界,以及中国驻以使馆的鼎力支持和帮助,离不开中建港航局、中交三航院、上海建科、振华重工、海勃软件等参建单位的全力以赴确保质量和工期,尚东分公司千里支援。


中建港航局: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干好!


作为施工总承包,中建港航局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极大的困难和挑战。由于以色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建筑市场极具特色:材料市场小,物资供应短缺;市场准入机制非常严苛,资质要求严格;当地劳工技能水难以满足高强度、高要求、高质量的施工要求;受当地规范的特殊性和审批流程的限制,项目进展严重受限,等等。


“尽管这些困难摆在面前,但这不是我们等、靠、要的理由!” 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中建港航局项目经理冯进华敲了敲桌子。疫情来临,当地工人骤减,冯进华带领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一起亲自清理地下管网,敷设安装电缆,安装电器照明,没有白天黑夜的干,硬是把拉下的活一点点赶回来。业内人士知道后感慨地说:“一个负责这么大项目的经理,不顾劳累,直接投入现场工地建设,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当地节日众多,从周五日落持续至周六日落的犹太教安息日更是雷打不动的休息日,为了保障整个项目进度,其实,早在攻坚阶段之前,冯进华带领团队便已如此。进入 2021年,更是开启“777”工作模式(每周工作7天,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前直至晚上7点后),这种执着和坚持,改变的是已经晒成炭黑的冯进华的肤色,但不变的是他对于工程项目的热爱。“我们要让大家看到,什么是中国速度,也要让大家知道,当你遇到困难时,中国人就会帮忙。”晒成“黑人”的冯进华如是说。


依托项目前期信息调查,中建港航局迅速组织项目部与当地承包商MAGAAN进行深入沟通,并组建JV联合体,推进项目顺利启动。针对各类技术标准,项目部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邀请以色列QA和QC参加会议,对以色列标准及规范答疑解惑。


海法新港项目管网工程量大,累计长度达4.3万米,各类管线交错复杂,埋设深度深浅不一,交汇部位多,同时,各类级配碎石、混凝土运输等施工载重车辆行驶频繁,对已埋设的管道带来安全隐患。项目部运用BIM技术对各类管线进行碰撞检测,施工过程中加强管周及管顶的分层回填碾压,并规划专用施工通道,杜绝重车在已铺设管网的路基上随意行驶,必要时在道路交叉处、拐弯处以及管道埋深较浅部位铺设钢板,分散重车行驶荷载。此外,在级配碎石摊铺前、面层浇筑前以及竣工验收前分别组织地下管道专项检查,采用专用地下管道检查机器人对所有港区管道进行彻底排查,避免后续运营期间产生各类隐患和问题。


“改革固化思维模式,强化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年轻人要上前线,建功立业,激活奋斗的力量,让优秀的人才在最佳时间、以最佳角色,做出最大贡献!”奔赴以色列前,中建港航局副总经理傅瞿鸥这样鼓励大家,让一颗颗年轻的心热血澎湃起来。


项目副经理林海兵回国期间意外脚部粉碎性骨折。但当时项目转入施工高峰期,现场管理人员紧缺。咨询完医生后,林海兵在腿部还存有钢板的情况下,赶在以色列疫情“封国”前,毅然抵达现场,时至今日,还因腿部原因走路外八。


团队中仅有的“女神”栾景没法安安分分按计划做英语老师,变身“女汉子”,也每天忙碌于现场,疫情防控、后勤采购、行政管理……一样也不落。


“智慧大脑”工程师,海勃人“上线”


项目伊始,海勃项目组就早早入驻码头,担纲“智慧大脑”工程师。项目组与业主、供货商、项目分包方等多方协调,借助数据中心环境调试国内采购的网络服务器硬件,预配置以后再空运现场,与当地供应商协调好网络安全无线等设备的供货周期与交付实施细节,确保前期准备一切妥当。


由于工期紧张,土建与项目实施同步进行,机房还未供电,没有照明和空调,项目组成员在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与阵阵油漆的味道中让设备先行上架安装调试。为尽可能缩短工期,项目组成员常常放弃休息日,有的人甚至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回国,只能利用短暂休息时间与家人视频连线。“只要一看到电话那边孩子的笑脸,就什么辛苦都忘了;只要一想到确保海法新港如期开港,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海勃人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


尚东党工团突击队远赴以色列支援海法项目


在上港集团驻以队伍,有一群来自尚东分公司党工团突击队的“80”“90”后们,他们身负推进海法新港顺利开港运营的重任,把洋山四期开港的工作经验运用到海外项目中。


2020年9月,国内疫情基本稳定,以色列的疫情却亮起红色警报。2021年5月,巴以冲突持续升级,数千枚火箭弹飞入以色列领空。而此时,“90后”的潘军和他的队友们已经在以色列奋战10个多月了。“只要组织需要,我必逆行而上!”他在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是高级工,精通港口大型机械本地和远程操作,我有信心做好援助海法项目远程操作员的带教工作……”


海法项目的带教任务远比想象的艰巨,某日中午,由于现场部分轨道吊切换电力,需要调整部分区域和轨道吊位置。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潘军发现,如果不及时转运培训用的集装箱,会严重影响后续的带教进度。他立刻投入现场协调培训集装箱的转运工作中,烈日下一站便是3个多小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断电前完成集装箱转运,保证了后续带教工作的顺利进行,午饭时间也早已过去。转运结束后,潘军趁热打铁,边吃饭边组织轨道吊学员对此次转运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现阶段转运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制定了各种限制条件下的应急转运方案,为后续调试和带教工作作出了有效保障。


在队友眼中,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钟毅的身影。以“精准”为要求,他时常和队友们彻夜探讨远程视频辅助系统的调试问题,在调试现场对每一个摄像头的型号、安装角度、变焦高度都经过反复多次的认证,确保视频辅助系统达到最佳使用状态;以“顺畅”为目标,他积极参与单机及系统调试,发现问题死磕到底,一次次的复现故障现象直到定位解决系统BUG为止;他时常根据调试环境优化远程操作员训练科目,贴近生产实际,同步提升学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钟毅总说“咱们每个人都多干一点,就离项目完成更近一点。我是上港人,我很自豪!”

由于微信推送机制变化,欢迎大家将港口圈设为星标或点击“在看”,以免错过港口圈每日内容推送。
往期热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