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班轮公司操纵运价被查,还得交笔高额罚款 | 港口圈
图片来源:Oliver Hoffmann/Shutterstock.com
1月18日,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KFTC)称,将惩罚23家集装箱班轮公司哄抬运价的违规行为。这则消息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航运业掀起阵阵波涛。该机构认为这些航商在过去的15年间,操控韩国至东南亚之间多条航线的运价,通过共同商定航线的最低运价,以航运联盟名义对货物托运人高价收取运费,其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易法,将罚款共计962亿韩元(约合5.12亿人民币)。
这23家公司中,不乏韩国内外的行业巨头,如HMM、森罗商船、阳明、万海、PIL等。根据Alphaliner显示,近一半公司是位列全球前30的班轮公司。这些班轮公司不是第一次受到质疑:早在2021年年初,中国船东协会就召集了长荣海运、阳明海运等班轮公司,要求其对暴涨的运价给出合理的解释,并让中国政府介入,进行反垄断调查;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拜登,也在同年7月9日下令,让美国联邦海事局(FMC)彻查以这两家公司为主的9家企业的超收滞留费的行为。世界航运理事会(WSC)开始为班轮公司辩护,认为使供应链陷入混乱的是前所未有的进口需求。在这一系列风波中,阳明和长荣等公司面对质疑,矢口否认相互串通抬价,称疫情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与个别公司的提价行为,“迫使”他们大幅提高市场运价。在收到韩国政府机构正式的处罚通知之后,这些公司宣称要“维护公司正当权益”,向韩国政府提起行政诉讼,例如阳明就觉得给自己24.19亿韩元(约合1289万人民币)的罚金太多了,受不了这“委屈”,叫了律师要跟韩国政府打官司。
当然,韩国政府已经“手下留情”了:公正委方面原定将采取罚款总额高达8000亿韩元的处罚方式,但最后定下的金额却不到原先的八分之一。该机构最终表示,鉴于产业的特殊性以及该事件影响有限,决定不把东南亚进口航班作为处罚对象。韩国政府介绍说,上述船公司于2003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碰头541次,对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航线运费达成120次协议。这些公司组成的垄断组织原先由三家韩国船公司于2003年创办,随后东南亚班轮公司协会与亚洲区内运价协议组织(IADA)旗下的班轮公司纷纷加入。
公正委表示,23家船公司并未在30天内向海洋水产部长官进行申报,也没有同货主团体就达成协议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不符合《海运法》所规定的联合行为成立要件,决定适用《公正交易法》对其予以制裁——这也是有关主管机关首次将公平交易法运用至航运产业。当然,并非整个韩国政坛都支持公正委的制裁行动:韩国执政党议员就曾提议修改法案,明确航运联盟不属于反垄断法管辖;国土海洋部以及相关的议会委员会也表示海运公司联盟是《航运法案》下的合法行为。有人怀疑这些公司背后有着众多政治势力撑腰。
有人认为此次处罚行为“没有顾全大局”。韩国航运协会(KSA)表示,这项处罚可能会像韩进海运五年前破产那样,引发行业的另一场危机。韩国航运业经历了那么多年的不景气,正临复苏之际,要下如此“狠手”,自然令人担忧。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这是市场全球化弊端的一种体现——资本合并和扩张,最终造成垄断的速度超过了许多国家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2001年,全球前10的班轮公司占据着12%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80%。作为占据行业大头的公司,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航运业仅仅依靠数家公司支撑,若是遭遇新冠疫情这样的意外事件,导致大型公司陷入颓势,行业整体便会受到严重打击——这是一种相当不稳定、不健康的状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业内的大型公司对市场秩序的宰制,即便进行再多的处罚,也只会导致大型企业抬价,运价“越罚越高”,中小型企业生存愈发困难,航运业整体的不景气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