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四十企|无锡一棉:百年筑民族工业 砥砺挺实业脊梁
提起江苏工业最强的地方,必提无锡,而提起无锡工业,又必提“百年老厂”无锡一棉。创建于1919年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史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它一次次开创纺织领域的技术先河,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纺织工业中的“排头兵”。无锡一棉成就了一个百年民族工业的“范本”,一路走来,砥砺奋进为中国纺织工业挺起脊梁。
抓机遇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改革开放前夕,建厂近60年的无锡一棉生产规模当时虽属全国大型纺织企业,但设备陈旧老化状态急待改变。为改变工厂设备陈旧面貌,无锡一棉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仅半年,就率先举办了全国棉纺织行业第一个来料加工补偿贸易项目。
1979年的5月,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下属的香港黄埔江纺织有限公司签约开展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这是该年度全国纺织行业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也是江苏省在1979年的第一个外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无锡一棉利用1122万美元的外资,从瑞士、日本、意大利、德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5920锭全流程纺纱设备和部分织造设备,新建了纺、织各一个车间。引进设备从1981年7月全面投产,至1987年2月来料加工贸易结束,生产的上万件产品,通过出口及返销,除偿还引进设备价款本息外,国家各类税费收入1164万元、外汇收入65万美元。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有效利用了国际资金,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开辟了国际市场,为无锡一棉改革开放后的率先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合作开展补偿贸易期间,无锡一棉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再度合作,于1984年创办了无锡市棉纺织业首家合资企业“无锡新联兴纺织有限公司”,引进外资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利用补偿贸易引进的603台先进纺织设备,使无锡一棉成为在中国大陆首次采用清梳联技术、高速并条技术、高速精纱技术、高速粗纱技术等30多项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企业,其装备技术的先进性受到了全国纺织行业的关注。
改革开放初无锡一棉利用补偿贸易外资建造的纺三车间
抓技术
做纺织产品的引领者
工业企业,技术当先,这也是无锡一棉一直坚持的初心。2001年,无锡一棉在全行业率先引进当代国际最先进的紧密纺纱技术,第一个在国产细纱机上嫁接成功。2002年结合新厂区一期工程建设,引进了规模为10万纱锭的紧密纺。以后通过消化移植、自主创新改进,获得了质优价低的推广优势,使紧密纺纱技术改造逐年扩展;至2010年,无锡一棉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50万纱锭的紧密纺生产基地。
不断更新的技术带来了不断升级的产品,这一升级为无锡一棉实施全球一体化贸易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内市场方面,无锡一棉重点开辟批量对标生产,与福田、雅戈尔、海澜之家等国内著名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
如今,走进无锡一棉厂区,挂在墙上的CHANEL、LV、HERMES、GUCCI、BURBERRY等一个个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或知名品牌的商标,十分夺人眼球。这里是名不虚传的“全球最大的紧密纺纱生产基地”,为那些要求十分苛刻的奢侈品牌提供着高档纱线和织物。
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无锡一棉在2005年精梳棉纱向欧盟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后,一方面巩固欧洲市场,另一方面拓展了印、巴等新兴市场,基本形成了贸易全球化营销格局。TALAK品牌产品成功配套国际高档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与国内外HUGO BOSS、BURBERRY、AQUASCUTUM、ARMANI等著名品牌、一流企业对口链接,成为世界顶级的色织、针织面料用户的供应商,被欧洲客商誉为全球最优秀的棉纺织工厂之一。
抓创新
做智能制造的先行者
近年来,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坚持创新的无锡一棉早已“嗅到”这一风向,并初探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市场竞争力。以企业生产车间为例,十几万个传感器使车间形成智能化生产线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机组用电信息,企业万锭用工是国内棉纺业平均水平的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类产品售价也高于市场价格10%以上。不仅如此,这里的530多台国内外先进的纺织设备满负荷运转,车间里共有13.5万纱锭,却只有200多名工人,万锭用工率在20人左右,其水准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17年起,无锡一棉的智能化改造,由前期探索进入了大规模实施。当年,投资1亿多元,在长江车间开始实施6万锭规模的智能化改造;至年底相关的18台粗细联粗纱机和58台新型细纱机及配套的大部分新型络筒机已改造到位。2018年,在全面完成长江6万锭智能化改造的同时,13万锭规模的扬子江车间,将结合埃塞俄比亚项目规划的产能转移,实施全流程的智能化技术改造。这项改造,2018年上半年完成项目设计和招投标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于2019年全面完成。2020年将实施其他车间的智能化技术改造。
在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无锡一棉将广泛采用先进的设备直联技术、机器人技术,建立监控中心,集中指挥调度智能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同步实施管理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模式,管理人、机、物和产品质量,探索与智能化相适应的新的生产管控模式,成为我国纺织业智能制造标杆基地。
“十三五”期间无锡一棉智能化改造中的新型络筒机
对 话
改革开放之初,无锡一棉抓得先机,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找到了出路,这一开放举措是否也对当时的纺织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无锡一棉:可以这么说。1981年年底,无锡纺工局与机械局就联合组织无锡柴油机厂、无锡叶片厂、无锡机床电机厂、无锡第二机床厂等5家单位开始对引进的日本粗纱机进行消化吸收。1983年1月无锡一棉对江阴机械厂等全国24家协作单位公开了引进设备资料;此后逐步形成了遍布八个省、涉及轻、重、机电各行业共35家科研和制造单位的消化吸收协作网络。
在此基础上,198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部拔款100万元,委托无锡一棉进行“棉纺全流程成套新技术”工业性试验。这个项目于1988年5月竣工,当年通过纺工部鉴定,试制样机转入批量生产;这个项目也获得了无锡市1988年科技进步唯一的一等奖。大规模的消化吸收,迅速提升了中国纺织机械制造水平,对中国纺织行业后来的产业升级影响深远。
曾经,用“企业国际化”改造传统产业,解了无锡一棉发展过程中的燃眉之急,请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无锡一棉:在改革开放后10余年持续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无锡一棉在1992年又规划实施投资4000万元的老厂改造,由此开始了企业新一轮技术进步的步伐。
为了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困难,无锡一棉对外招商引资,在1993年12月与香港长江制衣集团第三次成功合作,创办了“无锡长新纺织有限公同”和“无锡长新房地产有限公司”二家合资企业;加上当年创办的另一家合资企业,一年之中三家合资企业共引进外资712.5万美元,成为当年无锡市引进外资最多的企业。
1992年—1998年,无锡一棉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投资人民币1.4亿元,重点开展了二个方面的技术改造:“填平补齐”式的改造、“品质创优”的技术改造、引进扩增倍捻机和烧毛机。
信息化是推进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无锡一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无锡一棉:无锡一棉是中国棉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最早的探索实践者。2000年-2002年,无锡一棉招聘专业人才,成立“计算机信息中心”,进行老厂区局域网络建设,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网络;2003年—2006年,结合新厂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建设,开发了更为先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基本形成了由传感网、ERP和电子商务组成的信息化体系;2007-2012年,通过修正、完善、升级,“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5年,无锡一棉又率先进行“基于传感网的高效纺织能力”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创建。
同时,作为国家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基于在线生产监控的棉纺织行业企业管控集成试点与推广》4家试点企业之一,在扬子江棉纺车间开展了“智能车间”的探索。通过15年的建设,投入近千万元,无锡一棉创建了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实现了信息化与生产、管理、经营的良好融合。2011年,无锡一棉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评选为“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突出贡献企业”和“全国纺织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15年又首批成为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贯标企业,并获“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荣誉。
传感网实时监测系统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舞台上,许多国企成了先行者,并迅速扩大了自己的业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锡一棉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探索和尝试?
无锡一棉:当然有。2016年,无锡一棉提出了投资埃塞俄比亚建设30万锭纺纱工厂的设想。通过2016年9月和2017年4月的调研,在5月26日与埃方签约项目意向。后来,通过深入尽职调研和中、埃双方多次协商,于当年11月2日正式签约。
根据协议,无锡一棉在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国家工业园投资建设30万纱锭纺织产业生产基地,总投资约2.2亿美元,计划征地约50公顷,主要生产配套高档色织、针织、家纺的产品,可提供3000人左右的就业机会。2018年1月,首期10万纱锭项目奠基动工;2018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19年 9月投产。通过这个项目带动产能梯度转移,有利于无锡一棉集团实现装备水平提升和企业国际化布局,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支点。
无锡一棉投资埃赛俄比亚建30万锭纺织厂示意图
相关链接:
江苏国资
凝聚江苏国资国企正能量,
传播江苏国资国企好声音,
展现江苏国资国企好形象!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