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与学互动 | 旅游学院《节庆文化与社会》:在“翻转课堂”中推进求知

编者按

卓越教学,就是要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中山大学积极探索“大课讲授+小班研讨”、“新生研讨班”、“翻转课堂”等方式,推行小班化教学,推进教育数字化,强调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增加师生和生生互动。



张骁鸣,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背景及其问题

《节庆文化与社会》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涉及知识面广,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征,因此过去一直采用以课件辅助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大量知识点内容以“概念-观点”专题穿插案例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若干教学单元,而主要的作业是让学生在概念-观点专题的拓展阅读基础上,对身边所感兴趣的节庆案例进行研究性考察和评价。

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的3个核心不足是:

第一,学生不易实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会通,多数学生只能掌握皮毛(如了解到一些其它学科的“术语”或“逸闻”)。很多知识点内容来自人文类学科,对于主要以经管类课程训练为基础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在基础概念、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上有很强的陌生感;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由于知识领域上的陌生,学生不容易跟紧教师的讲授思路,抓不住重点,因此有时只是在引出现实案例之后才能重新产生兴趣、打起精神;

第三,作业考核效果得不到保障。少部分学生会投入精力去拓展阅读,而大部分学生满足于将知识点与一些司空惯见或“流俗”的案例生硬地拼接起来,达不到思维训练和理论素养提升的目的。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

在2015年4月听取了学校组织的王铭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聘外籍专家)题为“引导有效的课堂讨论——实践原则与策略”的讲座之后,主讲教师张骁鸣教授(时为副教授)受到很大启发,决定对《节庆文化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引入以“课前学生主动阅读学习+课上师生相互提问交流”为基本形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这一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包含3个特点:1. 以“视野(打开)”作为课程的中心任务,对整个教学环节做出调整《节庆文化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会展活动知识领域的横向(类型)和纵向(历史)的双重知识视野上尽可能打开,知其来龙去脉,把握当下趋势。这一任务必然带来跨学科、跨知识领域的巨大阅读量,然而,有限的课时使得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精读经典,因此必须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一定的阅读预习,把更宝贵的课堂时间留给师生间、学生间的互相提问、反问、回答、补充、质辩等等交流活动,实现“1+1>2”的视野打开的效果。图1  课程的跨学科视野和教学重点难点概览图2  课程的指定阅读书目2. 以“阅读”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中心任务,让学生惯于且善于带着问题、带着困惑来投入课堂交流此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概念-观点”为中心的,主讲教师一度忽略了真正去事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更有可能有理解上的困难。在落实“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主讲教师设计了8个引导学生“读书”的预习问题(图3)。这些问题适用于所有指定阅读书目,其目的仅在于提供一些基础门径,尝试消除学生面对跨学科著作时的畏难情绪。在课堂提问交流中,学生可以尝试直接回答这8个问题,也可以尝试延伸出去,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个人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主讲教师避免从一开始就规定什么是“好问题”“坏问题”(或“蠢问题”),因为这会让学生畏手畏脚,打不开思路,提不起勇气。更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在教学单元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判断,从而逐渐能够提出越来越好的问题。事实上,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8个引导性问题确实很少得到讨论,因为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提升之后,其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往往超乎预期,能够提出更有深度、更具批判精神的问题。图3  作为引导的8个课前阅读预习问题图4  学生的课前阅读预习笔记示例3. 以“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中心任务,主讲教师扮演好组织对话的“主持人”角色虽然课堂上直接讲授的分量减轻了,但是对于主讲教师的要求其实是提高了。为保障翻转后的课堂教学环节发挥实效,主讲教师也在如下方面不断学习、提升能力:(1)坚持平等“对话”的态度,既仔细聆听学生的提问并做出回应,也要适时抛出延伸性的、启发性的新问题供学生现场思考和讨论;(2)要十分熟悉所有推荐给学生阅读的那些著作,还要在知识内容之间形成比较有说服力的关联逻辑;(3)能够在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时给出含蓄而又合理的暗示,但避免直接给出答案;(4)能够鼓励学生用更清晰的方式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5)能够明确诚恳而不是粗暴武断地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图5  学生课堂上的笔记示例:不断激发出新的问题

经验分享与理念总结

在近年的《节庆文化与社会》课程中,得益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过去的教学方式的3个核心不足逐渐被化解。与此同时,主讲教师也积累了如下几点实施“翻转课堂”的初步经验:

(1)为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不要求他们精读所有著作,而是建议其根据自身兴趣去选择一个专题,并精读所对应的著作,对其他著作则只需泛读甚至只是翻阅。事实上,从课堂交流情况能够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其实远不止精读了一个专题之下的著作,而是逐渐找到“感觉”,不断拓展自己的专题阅读面,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思考;

(2)不要求学生精读整本著作,而是指定一些关键章节。这些“关键”章节,可能是体现作者知识立场、研究方法的“序”或“第一章”、“结语”,也可能是围绕核心观点乃至是理论做精妙论证的连续两三章,还有可能是前后互相呼应形成鲜明对照的非连续章节。当然,主讲教师也会提醒学生,时间足够充裕的话,还是有必要阅读全书,甚至拓展到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乃至同一作者所处时代的其他作者的同主题著作,以及后来时代陆续出现的对话性著作,真正起到“横”“纵”维度上的知识视野的彻底打开;

(3)主讲教师实际上也会针对所有专题单元准备好“标准”版本的PPT课件和案例资料(图片、视频)。在每次课堂交流结束的时候,教师才会结合专题课件再梳理一遍重要的知识点,辅助学生回想学习内容,进一步完成知识网络的个性化构建;或者利用案例资料,更为直观地呈现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4)对课堂上未能充分展开讨论的问题,或未能得到明确回应的困惑,以及因为口误而可能造成误解的地方,主讲教师要尽快在课后花时间补足功课,在下一次课堂上及时做出回应或做出更正;

(5)由于课堂提问交流互动如此重要,为进一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主讲教师在期末成绩中专门设立了课堂表现的分数比例(通常为10分:参与一次得6分,两次得8分,三次即满分)。

“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积极响应了大学教学方式演进或大学教师角色转型的一个新理念:在师生共同面对先进的信息工具与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时代,教师的单向性讲授、垄断性知识、权威性形象等等传统地位都被削弱(也许人文社科领域的教师更加如此),而教学中共同学习的态度、平等对话的技巧、自由思想的风格更为重要。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实践教学下沉,剖析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学子风华 | 王时彩:支教育人,微光点点,聚而成矩

欢迎校友们回家,归来仍是少年!母校喊你申领校友卡啦!


转载来源 | 中山大学教务部

初审 | 何甜

审核 | 徐永怡

审核发布 | 黄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