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d的计算世界:数字化的男同性恋者与用户参与的算法互动
来源:YourStory.com
其形成对同性恋又有何利害?
「今日分享」
《推算约会目标:中国同志约会软件Blued的数据游戏与算法社交》
原文 : Shuaishuai, W. (2020). Calculating dating goals: data gaming and algorithmic sociality on Blued, a Chinese gay dating app.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20, VOL. 23, NO. 2, 181–197
1
What is Blued?
2
Why research on Chinese gay?
来源:Blued 网页版
3
研究概况
4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专门用于了解应用程序的走查法(walkthrough method)*,研究者作为 Blued 软件的使用者,自 2014 年至 2017 年,直接与应用程序界面互动,检查其技术机制和文化参考,以了解其如何引导用户和塑造体验。并于 2017 年 7 月注册新用户以重新获取同性约会偏好的数据,在日常使用中有意识地使用“分析视角”(an analytical eye)来观察用户行为。
*走查法在「Tinder 中的性别身份边界,虚线 or 实线」中有提到,具体可参考 Light B, Burgess J and Duguay S (2018) The walkthrough method: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pps. New Media & Society 20(3): 881–900.
除此之外,为了解用户如何运用数据与算法以在 Blued 上进行社交的问题,研究者定位于北京三里屯和工人体育场(城市中的同志生活中心),随机选择 108 位 Blued 用户,对其信息进行记录后,邀请参与研究,最终 17 个人(年龄在 20-36 岁之间)参与。
5
讨论与结论
1. 算法的政治、社会、文化性
从封闭的数字指令到常规知识器官
在新近媒体和文化研究中,算法已成为有争议的概念。本文强调了构建论点的算法的三个方面:
首先,在基本层面上,算法是一组指令和步骤,用于组织和作用于一组数据以产生输出。但是,算法的运算不限于数字,例如,按字母顺序对酒店进行分类也可能涉及用于酒店选择的算法实践。
其次,不应仅从技术角度将算法简单地理解为只知道输入输出关系而不知道内部结构的黑盒系统,相反,算法在广泛的社会过程中根据情境进行工作。
来源:国际同性恋组织ILGA
用户对算法的主动性
比如即便 Tinder 上,用户免费浏览的他人资料数量有限,在下一次刷之前会有一段强制等待期,但通过主动改变性偏好的设置,新的个人资料就会马上刷新。
其影响是双重的。其中之一是,同性恋身份的数据化,以及算法社交的普遍,已经开始反向塑造同性恋社会。
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在 17 位受访者中,有 16 位认为,在同性恋社交中使用数据是无害的常规工具,然而这些数据存在严重的偏见。
2. 算法对同性社交的反塑造
同性恋身份数据化与标准化
在 Blued 注册过程中,用户会被集中体现在几个固定的数据集中,这些数据集由一个标准的个人资料模板概括,包括头像、年龄、身高、体重等等。用户的活动也可以在界面设计中转化为可计算的模型,将他们的约会偏好分解为特定类别。
但 Blued 的 12 个个性标签中没有一个描述女性气质的标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型男”、“大叔”和“霸道”这三个标签具有明显的男性参考。鉴于此,Blued 似乎暗示女性气质不应该包含在其数据库中。 因此,拥有女性气质特征的男同性恋者只能从个人资料中,自主填写“女性化的标签”。
来源:Blued 内部截图
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聊天机会,用户在编辑个人数据标签时会“撒谎”,比如一位受访者表示他把性别角色从 0.5 改成 1 时,找他聊天的人多了好几倍。
“为偏见辩护”就潜藏在这样的算法社交当中,在 Blued 的直播功能中,通过对“颜值”进行度量在决定人的魅力程度,在用户接受这样的设定之后,颜值属性就不仅在 Blued 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并且作为文化对象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形成文化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关系。
“颜值”属性如此,数字(身高体重)、标签(身材性格)等也如此。
来源:Blued App Store
无论是数据化、标准化的同性社交,还是被度量化、正当化的刻板印象,这些符号化的事物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中,都指向对弱势群体的权利压迫。
同时,在社交软件技术丛的影响下,男同性恋社交也被社交软件塑造出,以距离为依据的、标签化的、竞争性质的特点。
6
发展与挑战
如今,距离作者开展研究已过去快三年,在编者对 Blued 软件进行考察时,发现与两年前相比,Blued 用户标签模式基本未变,曾经的问题也仍未得到解决;并且由于时间推移、市场导向以及盈利目的,Blued 软件中出现了更多值得讨论的点:
1. Blued 标签较两年前作者的描述已经有所删减,但是现存 11 个标签中,仍没有体现有女性气质的男同性恋者的词语,加上“我的签名”中用户对其性恋者明显的排斥,失语与隐藏的状况仍然存在。
2. 在签名中出现了很多类型词汇,如“牛”、“不 10”等,作为男同性恋群体的“共同话语”呈现在自我身份或交友目标中,构建了在男同性恋赛博空间中的不可渗透性;
3. 在 Blued 中,用户浏览他人标签和信息后会自动提醒对方,颠覆了主流社交软件中“足迹”的隐秘性,不仅是在同性社交中对“电子人格”权重的打压,还增强了社交软件的现实感,辅以双方的距离标签,促进了见面、约会成为主要社交目的,但该状况也可通过充值会员进行自定义。
4. 在 Blued 颜值为导向的直播方式下,相当一部分人在签名中,要求对方发送照片作为聊天的开端以筛选社交对象,这里照片作为“图像标签”成为聊天的资本,体现社交软件对于同性恋社交的塑造。同时“颜值标准”与身高体重、身材比例一样已经成为权力话语上对弱势群体的压迫。
5.最后,“孩子”作为同性恋群体中的敏感地带,Blued 提供给用户“蓝色宝贝”的代孕服务,作为“我的”页面中“健康服务”中的一个服务选项,“蓝色宝贝”的页面并没有对自己作出精准的服务介绍,反而以“礼宾服务”、“外文资料翻译”、“流程对接”来代替;“蓝色宝贝”官网中也无“代孕”词汇,取而代之的是“辅助生育”,“目的”是帮助同性恋人群以及 HIV 患者解决生育问题等宣传话语。作为灰色地带的“代孕”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来源:wikipedia.org LGBT symbols
尊重多样性
善待每个人
并不只是性少数群体的诉求
而是我们可以对待世界的方式
文案 | Benson
排版 | Benson
头图 | 瘦瘦猫
编辑 | Lim
「今日互动」
还记得昨天发布的预调查问卷吗
这份问卷将直接影响中传开展怎样的性教育
快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决定中传校园里性教育的别样声音
详情请见👇
预调 | 中传的性教育讨论什么?由你决定ヾ(◍°∇°◍)ノ゙
「往期回顾」
「下期预告」
Tinder 促使了约炮文化的形成?
下期推送将分享:
《Tinder 寻爱:厘清新晋成人使用 Tinder 的动机》
*新晋成人(emerging adult, 意指青春期晚期至二三十岁的人群,重点指18-25岁之间的人群)
原文:Sindy R. Sumte, Laura Vandenbosch, Loes Ligtenberg. (2017). Love me Tinder: Untangling emerging adults’ motivations for using the dating application Tinder,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 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