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城市的美梦,到底醒了没有?
▲中国尊与城中村 作者摄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隔壁同租的室友回家过年了,经历了被大厂裁员,复习准备的国考也推迟了,在阳康之后,斥巨资包了老乡的车回家过年了。帮她搬行李时候她跟我说:过完年不一定回来了。果然今年还没见到她。
这已经是身边第好几个预计离开北京或者已经离开北京的人了:入职半年已经有很多同事离开北京回到家乡了;一起毕业的舍友也放弃了已签三方的望京大厂转身回了老家化身国企蓝领;而我也在思考,是否要跟随男友去往二线城市冲一个阶级跃迁。
过去的一年,“被裁失业”“被迫离职”似乎是职场的最不意外的意外,诸如北京一类的大厂聚集城市尤其明显,双减一夜,半数人去楼空,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荷包瘪了,自然支配的钱就少了,随之而来的“消费降级”,已成为了另外一个主旋,就连花呗都已经关闭了。
置身鳞次栉比不见天日的楼群阴影里,是走是留?好像越来越幻想社畜的未来可能是在家乡小学校门口那个会移动的煎饼摊里…相比长久以来北上广深的神话吸引,年轻就该去大城市闯一闯的信条,似乎逐渐崩塌,祥子们开始向往人间烟火。
这里,关于大城市,走还是留?
▲返乡潮 图源网络
1 为什么我在大都市待不下去?
滞涨危机,土地金融和炒房
你问我怎么走了?首当其冲的是房子问题,我们把“逃离”这种窘境归咎于高昂的房价。我们在问,房子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大城市的住宅就是一种金融商品,土地财政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工具,房子之所以这么贵就是因为它需要这么贵,房子的价格就是被炒起来的,这是金融家们、开发商们,所做的一个杠杆。
▲大基建时代 图源网络
而要理解房地产市场究竟是如何出现的,首先要回到90年代我国出现的一次严峻的经济危机。
起初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度僵化的单轨制计划价格严重制约了经济活力,所以要让市场价格发挥作用来调动生产积极性,但是较低的计划价格并不符合市场规律,故而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
80年代,价格双轨制出现,成为由计划转向市场的过渡型策略。顾名思义,同一种产品存在着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正是因为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并行,计划内外的价格差,让参与“市场部分”向市场流通过程中的这些关系户、相关负责人等成为投机倒把的倒爷,大量低入高出、奇货可居,价格背离价值规律,长此以往,产生经济危机。
▲《人世间》剧照
对体制内单位的相关人员来说,更低的计划价格就是一种福利。
假设我是享受计划内特权的干部子弟、电视机生产商厂长的儿子,我手上有十台电视机,价格极低入手,基本等于白嫖,电视机执行双轨制,计划价格本就比市场价格低上许多,我可以卖出赚取差价,但是趁特权之便,我可以囤积更多数量的电视机,受生产力限制,我不卖,那就表示市面上的电视机数量会变少,需求使那电视机的价格就会飙升,我就囤着等到价格高点再出手。
▲国营长虹电视机 图源网络
如果很多人跟我的做法相同,非实际需求购买大量囤积,层层套利,致使电视机的价格远远高于正常的市场价格,钱就越来越不值钱,便产生了通货膨胀。钱迅速贬值,必然就会想把钱换成保值、升值的其他等价物,以减少损失,电视机是一种选择,或者其他。
人们会去银行将存款取出购置其他理财产品,银行为避免破产,则会提高储蓄利率,银行增支便要增收,相应提高贷款利率,而这进一步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又有悖激活市场的初衷,一些依靠借贷来办企业搞开发的企业家们贷款就越来越困难,这就导致了办工厂、搞生产的人们的生产活动,最后呈现停滞性通货膨胀。
▲金融工具的诞生 作者绘
银行夹在高利率生产停滞与低利率通货膨胀的困境中,融资能力大打折扣,那么群众就会转向其他的融资手段,例如,股市股票,期货增值产品,还有债券等。为规范融资环境而开放金融市场。当时就开放了房地产市场,高速现代化时期,开始了。
再往后,土地财政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崭露头角。将房子带入电视机后期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导致土地财政成为金融工具,代替无力的银行融资手段,俨然一种新的金融商品。
再后来90年代结合分税制、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住房分配制度的取消等一揽子政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财政的这个模式。
无论是土地群体价值的提升,还是单纯作为投机的产品,这样房子的价格在土地财政的调机制之下呈现的上升是必然的,这也同城市的发展进步,相伴而生。房地产的“繁荣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是宏观上都难以遏制的。
▲城市化 图源网络
是的,正是因为本应作为一般商品的房子,在土地财政的机制下,产生了质变,成为金融商品,由于它具有的投机属性,价格泡沫则是必然,而让人敬而远之。
漂泊的人在城市的生根之处被物化为住宅,它可能是抵御社会风险的退路,在被失业与被降级时的蛰伏之所,可身若浮萍的你我,在城市中退无可退,辛辛苦苦打工也买不起房,即便拥有北京户口又能如何,我留在这儿干嘛?
▲高昂房价 图源网络
2 是我们需要城市,还是城市需要我们?
现金流,产业发展和人口
企业为城市提供现金,与土地财政的资本型收入形成互补。土地财政作为一种金融工具,相伴风险而生,泡沫、次贷危机等等,如何解决这一负面影响?
在城市发展的层面上,欠债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欠的太多,就是极大的负担,为对冲土地财政的弊病与风险,避免政府因为过多负债而导致的濒临破产的局面,所以要引入实体经济、引入以税收为代表的现金流。
相比金融手段,企业税收为城市收入所提供的现金流是持续平稳缓慢积累为特点的。与土地财政提供的一次性的高风险的资本型的收入,两种不同的钱相互弥补,共同促进城市发展(所以企业为城市提供的现金是多么重要!)
▲城市与人的关系 作者绘
与此同时,城市又依靠什么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呢?城市通过人口,为企业带来利润。
利润=消费额-成本额,越多的人就表示越多的“生产力”和“消费力”,人口越多劳动力成本越低,人口越多消费体量越大,利润也就越高。
故而,城市的人口越多,吸引企业的力度越大。人口对城市、对企业意味着储备力量,是保持发展持续运转的永动机。
▲城市抢人大战 图源网络
3 城市,到底是一种什么工具?
政治,经济,城市与“剥削”
城市需要人,但是不需要我。如果你偏要城市对这样的矛盾给出一个说法,那么借用电影《北方一片苍茫》里的一句台词:“你现在过上的日子,那是因为你只配过这样的日子”。
当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的资本化的经济体,那么站在它的角度上,就会是这样的回答,哪里会有平白无故的人文主义关怀?与“想要”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它不需要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个人对这座城市是没有意义的,你既不能参与生产,也不能提供消费,首先就在经济上与这个城市脱离的关系,就失去了对这座城市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不欢迎你的。
▲《北方一片苍茫》剧照
城市真正想要的人是有用的人,城市运用自己的权力制定筛选机制并给满意的人赋予“自己人”资格。有用的人,即能够为城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人。
首先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通过这一路径,进而为当地的政府和城市创造利润和价值。并且对有用人才的选择,也有不同的标准,城市想吸引什么样的企业,就制定不同的选拔条件,是中产还是精英,学生还是办公人员等,提供不同性质的消费力和劳动力市场。
▲新蓝领 图源网络
确保有用人才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参与本地的生产生活,城市将赋予自己人特权。
五年社保的“福利”,是城市对你你一直在本地参与工作生产的奖励;
允许你买房,否则再有钱都不允许你买房,因为你没有本地户口;
先给你户口,这颗甜枣支持你排除一切万难在这里生活;
工作代表生产,户籍代表生活,一个生产一个生活,把你你牢牢绑死在这里。在很多制度中,例如购房资格、摇号资格、学区顺位,自己人中的自己人就是最有优先权的。
这样的规则就是要确保人在这里生活生产消费纳税,大城市不缺投机分子,想要健康发展就需要有用的人,大量有用的人,所谓户口和社保就是城市对这些人的筛选机制,通过考验才有资格在这个地方买房,才能享受这个地方,比如这个区带来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图源网络
“能够买房”这件事怎么似乎成为一种奖励,因为房子意味着人在城市生活中一种全面的权利。
房子在这个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它是凝结城市供给的表现介质,没有固定的生活空间,也就表示无法获得房子背后的城市供给(房子的成份=金融工具+权利基础+城市的制度执行的媒介)。
以房产为中心的城市服务范围和公共权利边界,这个固定生活空间就是你在城市的根据地,势必向四周成燎原之势。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大多是发生在这个区域之内,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TND、TOD等小尺度城市规划理念的发生,这些城市服务都是以某个固定场所为基础的。
▲十五分钟生活圈 图源网络
所以,这也更加能够说明,城市给予人的权利并不是义务的,是需要人为此支付成本的,或许是主动地抑或是被动地。这个最基本的付出就是隐藏在城市固定生活空间背后确保参与城市运转的信贷——生产与消费。
▲高价学区房 图源网络
这也就揭示着城市的本质是“剥削”,既要你工作劳动,又要你消费支出。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企业,通过生产,通过消费等等,去“剥削”着他的市民。政治模式,经济模式等就是城市“剥削”市民的不同方式。但在这个文明的时代,绝对不会这样直白的把目的表达出来。
是的,城市的本质就是一种更多大范围的经济工具。不言而喻,政治是为经济所服务的,是为巩固某一种经济模式的工具。
这个工具怎么运作呢?城市原本是一个空壳,但是它有政策、有土地、有政府、有管理能力,本质上此刻什么都没有,那怎么创造价值呢?它通过“政策”来吸引外面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单位、工厂,通过这些企业来榨取人的剩余价值,而为了让人能够留在这里,就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环境、服务等一系列“人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图源网络
城市标榜文明,但并不仁慈。它留下了一部分人,也赶走了一部分人。漂浮者即被白嫖的劳动力。城市拼命的招商引资,以企业为工具,通过生产与消费执行对人的“剥削”。将资本家那一套非法剥削,转化成为合理合法的税收制度。你我都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那又是什么甘愿让我们被这座城市剥削?
或许,可以换个熟悉的问法,我们为什么“要去”大城市?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城市?我们需要的城市,其实是一个被编造的“人文主义神话”:
生活质量、福利水平、社会保障、教育机会等等编织的美好幻像,但是这并不属于“漂浮者”;其次这些也并不是免费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作为一个漂泊者,是否有停泊的意愿和可能。取决于,城市能够给来到这个城市的人,和正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提供什么样的生活世界。
▲上漂 图源网络
所以说,到底是我们需要那些大城市,还是大城市需要我们?
话说到这里很明显,其实是大城市更需要我们无疑,它们编织的人文主义幻像集聚了“多余”的人,也就表示着,它白嫖的人更多,这时候要反思的是——我是不是那个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傻蛋。事实上,是那些城市更需要我们,但在竞争中,人与城市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再讲人文美梦已经是十分虚伪了。
参考文献:
[1]李成,迟汇.我国资金价格双轨制问题研究[J].价格理论与践,2013(06):75-76.
[2]华生, 张宇,汲铮."中国独特的价格双轨制改革道路的成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回看历史的透视." 中国经济史研究 .04(2020):14-29.
[3]赵燕菁.城市的制度原型[J].城市规划,2009,33(10):9-18.
▬
本期原创 / 西风
#环艺硕士,设计院打工人,好读闲书神经病级评论家,QQ空间重度依赖患者,3C数码只看不买白嫖嫌疑人,设计学行业边缘研究员。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捉奸在床》——《癫狂的纽约》封面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者:雨汇
进击的农夫!小摊贩如何打败超级市场?
作者:一池子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