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山-关注】保山交通:从前车马很慢,如今车马很赞

蔡文雯 保山日报 2022-07-24

从站点“小窗口”到互联网“大数据”购票,从拥挤客车到舒心自驾,从频繁转车到“一站到底”,40年来,中国人的出行朝着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方向不断往前。

>>>>

1984年,腾冲到昆明要走三天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汽车相对较少,所需汽车驾驶员数量十分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客运车辆开始增多。1984年,22岁的范宗兴经过保山客运总站的层层选拔和为期一年的驾驶培训,正式成为了腾冲客运站的一名客车驾驶员。

80年代的保山客运站

对于经常开客车往返于腾冲和昆明之间的范宗兴来说,弯而窄的盘山公路让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那时腾冲到昆明的班车要分别在保山和下关停留一夜,历经三天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其中腾冲至保山、保山至下关这两段路尤为难走,多数是三级公路,弯多路窄,坡陡路险。“特别是高黎贡山老公路,早晚山顶路段经常大雾弥漫,通行困难,有时甚至无法通行。雨季来临时,经常会遇到塌方,严重的会造成几日不通车,车辆只好绕龙陵行驶。由于路窄,在路上会车非常麻烦,双方常常要耗时耗力才能避让。两侧都是几十公里的长坡,特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说起那段往事,范宗兴至今心有余悸。

车辆在路上出故障了怎么办呢?“一般故障都由我们驾驶员自行排除,只有大故障才向单位报救急。”范宗兴说,当时在保山总站培训队学习驾驶时,先学交通法规和汽车机械常识,最后才学汽车驾驶,所以客车出点小毛病,师傅们基本上都会自己维修。

投身客运行业20多年的时间里,范宗兴经历了不同车型的变迁。“起初是解放牌大客车,之后更换为东风牌、扬州牌及部分其他品牌的客车。1995年以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大客车开始实行大改小,最后全部变成19座的中巴客车。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我们的客车开始向豪华型、大车型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

1996年,倒腾的县际班车


天刚蒙蒙亮,28岁的蔡学斌左手提着装满行李的帆布包,右手拎着一袋小孩的零食,肩上背着一岁多的女儿,一路小跑,急匆匆地赶往车站。去晚了,行李就没地儿放了。

那是1996年的春节,他要带着女儿到施甸探望在糖厂工作的妻子。当时腾冲到施甸没有直达班车,得先买到保山的车票,在大官市下车,又转车前往施甸。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坐车探亲的经历,蔡学斌记忆犹新。

90年代的客运中巴车

“早上七点半的车,中午两三点才到大官市,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断有乘客上下,像公交车似的,路过东风桥的时候还得全员下车自行走过去。在大官市下车后,我要到路边换乘小客车或者微型车,有时车来得很快,有时等半个小时才来一辆车。折腾到施甸基本上已经是下午五点了。”

那时的客车空间狭小,左边一排两个座,右边三个。正常身形的乘客挨在一起坐都稍显拥挤,要是遇上两个胖点的坐一块儿,那就更“老火”了。前后座之间的距离隔得近,对“大长腿”乘客来说一路上就更遭罪了。

就是这样拥挤的车厢,每趟也是挤满了人。旅客随身捎带的各种行李,把客车中间的走道塞的满满的。有些中途上车的乘客干脆就把行李当座位,还有些没座位的则索性坐在客车的引擎盖上,屁股被引擎盖热烘烘地烤着,脸上的汗涔涔地淌。除了开窗,车上没有换气设备,如果遇到乘客随身带着腌菜、干鱼等土特产,混杂的异味弥漫着整个车厢,春秋还可承受,要是赶上酷暑,那滋味真是无奈。


>>>>

2008年,长途客运发展快


宽敞的候车厅,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一辆崭新的宇通卧铺客车前,一位父亲正将两个箱子放进行李舱,母亲则在一旁交待着女儿各种生活琐事。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这一年,19岁的尹宏钰考上了昆明的一所大学,一家老小到车站为她送行。

现行腾冲至昆明卧铺车

开学季,客运站临时增加了多趟夜班车,半个小时内好几趟开往昆明的客车陆续驶出站台。一上车,司机顺手递过来两个塑料袋,一个用来装鞋子,一个装旅途中的垃圾。车里有三列双层卧铺,每一列之间仅能容许一人侧身通过,最后一排是大通铺。

那一年,卧铺车尚未被强制要求凌晨两点至五点停车休息,头一天晚上七点的车,一般第二天早上九点半左右就能到达昆明。

有时候车里会放电影,从喜剧片到演唱会视频都有,但尹宏钰从来不敢看。“行车途中要翻高黎贡山,我每次都晕车,手机也不敢玩,更别说看电影了。”

情况到了2016年发生了极大的改观。这一年6月,保腾高速龙江特大桥通车,腾冲到昆明实现了全程高速。

一个月后,尹宏钰被单位派到昆明培训。“头一天接到通知,我就在微信公众号上买好了高快客车票,第二天到车站拿身份证去取票机上一刷就可以取票,不用排队,特别方便。”

高快客车的座椅靠背是可调节的,每个座位上方都有空调,跟卧铺车比起来,整个车厢更为干净整洁。车上还配备了厕所,解决了乘客途中想“方便”的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不再绕山绕水,困扰尹宏钰好几年的晕车问题没有了。600多公里的旅程,她可以尽情享受音乐和电影,不到十个小时,便从小城镇直达省会。

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于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腾飞于21世纪的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让处于云贵高原深处的保山实现了“极边建高速,丝路变通途”的千年梦想。


>>>>

2018年,私家车让生活更精彩


2018年春节,腾冲小伙刘朝辉避开了春运大潮,只用了5个小时,就从楚雄州南华县自驾回到了老家腾冲市马站乡。

三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刘朝辉去到了楚雄工作。从楚雄到腾冲每天只有两班车,一张直达,一张发往德宏,途经腾冲,对于上下班时间不固定的人来说,不是每次都能凑巧买到回家的车票。好几次他都只能先坐车到下关,又转车回腾冲。

刘朝辉和他的私家车

这样折腾了几次后,在家里的帮补下,刘朝辉买了人生中第一辆私家车。放在几十年前,家里有辆小汽车是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私家小汽车数量仅有300万辆,平均每百户家庭才拥有1辆私家车。但截至2017年3月底,我国私家车总量超过1.5亿辆,是2000年的50倍。

刘朝辉是2012年高考结束后考取的驾照,他开玩笑说自己现在也是“老司机”了。随着私人汽车迅速增加,汽车进入家庭,学习和掌握汽车驾驶技术不仅仅是求职和谋生的需要,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必备的基本技能。

“跟我同一批进单位的6个同事,已经有3个买车了。身边的同龄人,十个里面起码有三四个都有自己的车。”

有了私家车,刘朝辉出行更“自由”了。一方面,时间上不受制约,轮休时候下了班立马就能开车回家,周末还可以载着同事到大理丽江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一方面,路上也更方便了,“中途开累了我可以就近进服务区休息,要是突然想去永平吃顿黄焖鸡,也可以自由安排”,刘朝辉忍不住感叹,“多了一个交通工具,去哪儿都方便,关键是生活更精彩了!”

40年过去了,我市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2758公里,增长至2017年的13839.349公里。过去偏僻闭塞的山区乡村,如今“公路入云端”;过去江河急流阻隔,如今“天堑变通途”。

昌保、保施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澜沧江航运旅游线路正式开通,保山机场改扩建项目即将开工……道路越来越畅通,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40年间,人们外出和回家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从购票、进站到途中,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天的中国人出行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开心,“三天两夜”的长途出行经历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下一代人恐怕只能从爷爷那一辈口中听说这些“光阴的故事”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  刘自明  杨  健

电话:2203983 E-mail:bsrbwx@163.com

联系QQ:183793876、498716656、291789982

微信:15187599992、13887808981、18760952636



更多精彩!
降雨+降温马上就到啦!保山:跟纸质车票说拜拜,凭电子车票即可乘车
红果果竞相上市,好口福怎能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