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国妈妈是超人,中国妈妈弱爆了?

笨笨妈 笨妈育儿育己 2019-01-09

为何外国妈妈能“轻松”带几个娃,而我们带一个都这么费劲?这是一个被问过好几次的问题。我自己也看到过那种宣扬欧美妈妈轻松一带仨甚至一带四的文章。大意是赞叹欧美妈妈是超人,甚至拿中国妈妈去比较,暗示中国妈妈 “弱爆了”。今天就以我在美国几年的有限观察,试着以美国中产家庭的情况,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欧洲的情况不够了解,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


首先,这是一个伪问题



这个问题默认养孩子是妈妈的事,而这是一个需要挑战的落伍观念。是的,即便是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美国,也是一个高度男权的社会,到目前为止养育孩子也主要是妈妈在承担。不过社会已经在发生变化,美国著名独立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已经越来越不流行。男女在家务和照料劳动上所花的时间差在减少,虽然差距依然存在。


2011年,美国爸爸每周平均花在养育孩子上的时间,比1965年增加了4.5个小时,虽然他们所花的时间(7小时)仍然只有妈妈们的一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国家庭每周平均花在育儿上的时间,从1965年的12.5个小时,增加到21个小时。这反应了美国家庭普遍对养育后代更为投入和重视,这一趋势在中国也同样存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性别平等以及男性分担家务和照料劳动上,美国其实远远落后于欧洲,尤其是北欧。


其次,这种文章里呈现的美国家庭多子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事实。随着避孕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攀升,以及养育孩子成本的增加,美国的生育率在持续下降,美国家庭正在向少子化发展。二战以后中产阶级男性外出工作,女性在家全职生养孩子的家庭模式,正在衰落。


根据皮尤中心的数据,2014年,在40岁到44岁的美国女性中,15% 没有生育过孩子,53% 有一到两个孩子,只有32%的女性生过三到四个孩子。这与我对身边美国同学、朋友、老师的观察是一致的,有坚定的丁克族,多数想要一个或两个孩子,少数会考虑三个甚至四个。



再者,这种建构出来的超人外国妈妈形象——推俩,背一个、牵一个,看起来毫不费力,并不是她们真实生活写照。其实美国妈妈也很狼狈,把孩子背身上做家务、带着孩子锻炼身体是她们的日常,尤其是对希望同时工作的妈妈来说。我见过有助教把未满月的婴儿带到课堂,也见过老师和男同学因为无人照看孩子,而把孩子安放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下面这种轻松带多娃的图片,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可载娃的童车广告,一种是欧美的明星/富人家庭,如贝克汉姆和安吉丽娜*朱莉(朱莉家领养了好几个孩子)。这些图片反应的当然不是普通家庭/妈妈生活的常态。


在美国养娃可能确实比在中国容易



这一结论,出自我的观察和亲自在美养娃的经历。这里并没有吹捧美国好、贬低中国落后的意思。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无论是社会基础设施、科技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制度,都是有优势的。如下我以我所了解的美国中产家庭和中国城市中产家庭的情况,做一下比较。


* 养育孩子的社会支持

 

首先是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差异。美国的孩子都有自己专门的儿科医生(一直可服务到21岁),在出生前一般就已选好。选医生一般是朋友推荐以及看网上评价,如果不满意,随时可以更换。医生一般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同时在其附属的医院执业。除非是做手术等不得不在医院进行的活动,多数时候,人们在医生的私人诊所见医生。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看病叫 "看医生",而不是 “去医院”。


私人的诊所一般干净、舒适、不拥挤,有前台的行政人员,也有护士,就诊过程流畅规范。见面时间提前预约,因此基本不需要排队。例如孩子例行的检查可以提前几个月约好,还可随时电话更改时间。如果孩子突然生病例如发烧,给医生办公室打电话,医生一般当天就会见孩子。遇到紧急情况,还可拨打医生的紧急电话(周末也可以),或者911。


因为孩子的医生是固定的,医生对孩子的情况很熟悉,跟孩子也建立了感情,所以他们一般专业、耐心又高效。常规的疫苗接种也是在医生办公室随常规体检进行,不需额外操心。付费方面除了第一次见面向行政人员提供保险卡信息,之后基本不必再操心。即便有co-pay也就是自付的部分,也只需要在离开时刷一下卡就可以。


在美国,儿童享有医疗权,所以基本不存在孩子看不起病的情况。收入高的家庭,孩子一般跟随父母的医疗保险套餐;低收入的家庭有政府公费医疗Medicaid, 基本可以说是看病吃药一分钱不花。


另外就是医疗水平的问题。美国的医生每三年要重新考一次执业考试,更新最新的医学研究知识。美国的机构科普也做的很好,美国儿科协会等许多权威的科普网站,不仅方便家长查询,也给医生们提供了统一的行医标准。


以BabyCenter 为代表的各种育儿综合网站,更是提供了从怀孕到青少年养育和教育孩子所需要的一切知识,而且是基于最新的医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综述。以湿疹为例,食物过敏已不是治疗重点、关键是涂保湿霜帮助恢复皮肤屏障;这对医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常识。这一系列配套的服务,让家长少花钱少费事,孩子也得以少受罪。


而中国是什么情况,这里不需多论述,因为大家都有亲身体会。去医院看一次病要排多长时间的队?打疫苗的过程有多少麻烦?过度医疗和中医药的泛滥,给家长和孩子增添了多少痛苦?这里并不是要故意贬损中国,造成中国医疗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确实给中国家长养孩子,增添了困难。

 

其次是社会照料设施和支持上的差别。美国有普遍存在的托儿所,daycare, 虽然很贵,但却是双职工家庭的一个选择。事实上,很多家庭也都是把幼儿送到托儿所。在德国,各地都有青年少委员会,免费帮助一些弱势家庭带孩子,甚至出钱请保姆给需要的孩子。


社会育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遗憾的是,单位制解体之后,托儿所好像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虽然有数据显示中国有约百分之几的孩童被托儿所照料,生活中我从未听说过托儿所是中国家庭的选项之一。在孩子可入幼儿园之前,中国父母必须在家庭内部作出安排:要么是牺牲老人的晚年,要么是牺牲妈妈的事业(辞职在家),要么是请保姆但又不够放心。


养孩子并不只是前几年,上学以后的接送也是一个问题。美国的公立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校车,基本是在家门口接送孩子,安全、省事也省心。中国的城市家庭,却不得不由专人接送孩子上学,甚至到初中毕业。


其他的一些社会基础设施,如公共哺乳室、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对推婴儿车很关键)上,中国也落后于美国。这些都给中国家长带孩子,造成了更多的障碍。


* 女性地位和母亲的权益保障


在男女平权上,美国在发达国家中属于落后,但至少也在法律、制度等各方面,落实了一些保障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措施。文化上也已经有所进步。


首先是父亲在儿童照料上的投入差别。虽然与欧洲尤其是北欧相比,美国的情况已属于很落后,但比中国还是好很多。在中国妈妈们普遍进行 “丧偶式育儿” 之时,带孩子已经逐渐成为美国中产家庭男性的新时尚

回到上面所引的数据,2011年,美国母亲平均每周花14个小时在照料孩子上,美国父亲平均每周花7个小时;父亲所花时间是母亲的一半。那么中国呢?中国妈妈每周花在育儿上的时间,是中国爸爸的多少倍?


其次是婚姻法是否保障已婚女性的权益。我们知道,在欧美,因为要补偿女性在婚内的无偿劳动和经济损失,离婚往往会给让中年男性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所以很多人不敢轻易离婚。抚养权的判定也主要取决于谁能给孩子更好的照料,而非谁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


在美国,离婚时男人不仅要把一半财产分给妻子,还要长期对孩子支付抚养费(如果抚养权在妻子),甚至给前妻支付生活费(如果对方有困难)。因为整个社会信用监督等体系都相对完善,转移财产和拒绝支付抚养费,也都很困难。


在德国,离婚之后收入高的一方(通常是男方),要把很大一部分收入支付给收入低的一方,直到对方再婚为止。不管你多么有权有钱,像前总理施罗德那样,连续离婚几次,也难免有些不堪重负。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奉献家庭的女性的利益1。


施加家庭暴力在美国是具有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而不像在中国被当做家务事,连警察都要加入劝说受暴妇女维持家庭完整的 “善意力量” 中去。在中国,有明确报警记录的受暴经历,离婚时才有可能获得1000-3000元的赔偿,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情况,赔偿标准是3000-5000元。对方支不支付,还是个问题。而在欧美,暴力不分公私、暴力没有借口,以及暴力零容忍,早已是常识。一个家暴的男人,会带着永久的犯罪记录,各方面都要受到影响。


虽然欧美也不是乌托邦,家庭暴力和性别暴力也是社会问题,但其严重程度和中国相比,还是不在一个量级。在中国,让前夫支付抚养费,常常成为一纸空文。已经拿到抚养权,孩子(主要是男孩)甚至还要被男方家庭抢走,而法院也没有任何执行力度可以保证其判决的效力。


中国的家庭妇女,往往是因为要照料孩子而牺牲事业,但却面临各种险境。她们不仅遭受社会歧视,在社会和家庭中缺乏地位,最致命的是经济依赖造成的弱势: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她们不可能拿到自己所生养孩子的抚养权,因而不得不留在即便糟糕的婚姻关系里。前段时间带着两个孩子跳楼自杀的湖南妈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做出了令人遗憾的选择,因为她没有出路。


这一点看似与育儿的难度没有关系,但却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中国妈妈们的生存处境。让她们一边因为养孩子疲惫,一方面又难免为缺乏安全感的婚姻关系劳心。


* 解放大人的带娃工具


因为美国人是没有父母帮带孩子的,他们于是不得不把带娃与做家务、工作、锻炼身体结合到一起。所以各种解放大人的工具,被发明出来,成为带娃的必备。比如摇篮床、Jumproo、背带等。有朋友强烈推荐摇篮床,因为可以在做饭时,把孩子放里面然后放在厨房台子上,一边看着孩子一边做饭。


这些带娃工具在中国不流行,或者很贵。而因为美元购买力相对更强,这些产品美国人花百十块美元可以买到的东西,我们却要花上上千块。这无疑给这些工具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造成了障碍。


各种罐装的婴儿辅食,如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也给喂养孩子节省了时间。如果是低收入家庭,政府会提供儿童食品补助,所以这一点不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然而反观中国,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多数中国家庭不敢购买或者负担不起婴儿辅食成品。


* 中外带娃方式的差异

这一部分,作者8233在其文章《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孩子,中国要一家子? 》中,分析道:

据笔者观察,有几个方面导致我们带小孩效率低下:

1.家里的长辈很少给小孩使用尿不湿,导致消耗大量时间在小孩排泄问题上,国外尿不湿基本普及。

2.长辈从来不买现成的婴儿食品,认为不健康,小孩的饭从买菜到做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3.国内独生子女一代,从小到现在都娇惯,导致做家务的能力非常差。


另外,正如题主总结的,除了带孩子以外还有做家务特别费时间,在法国,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超市里卖的各种物美价廉的半成品食物(各种意面和酱 、半成品沙拉、半成品披萨)还有各种外卖,以上都在家务还有给自己做饭方面全面解放妈妈。像国内一个团队带孩子,光给这个团队买菜做饭洗碗也要占用一个劳动力。老人还特别喜欢坚持手洗孩子的尿布什么的,加上上述吃喝拉撒时频繁换下的衣服,这绝对够一个人一天连轴转地去洗了。


我基本同意这位作者所说,很多中国家长(尤其是老人)对尿不湿有一种偏见,常常急于对幼儿进行如厕训练,导致未成功以前孩子随地大小便,增加麻烦。


不过也应看到,这位作者的视角显然集中在经济不成问题的城市中产,而没有意识到,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严重的贫富差距,也是许多普通家庭给孩子少用或不用尿不湿的原因(负担不起)。极低的母乳喂养率和昂贵的奶粉开销,更是让工薪家庭不堪重负。此外,如上所言,婴儿食物成品在中国的不流行,与令人忧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密不可分。


除了上述育儿方式的差异,育儿观念上的差别,比如坚守传统的育儿方式、科学信息的缺乏,也都让中国家庭养孩子更加劳神费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以及对孩子过度控制的传统教育理念,依然影响广泛。这种理念不鼓励尊重孩子的自主意志,也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导致孩子对大人的过度依赖,以及缺乏自律。并且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使得孩子不管是吃饭、穿衣、洗漱,还是学习、玩耍,都需要大人像警察一样密切监督才能完成。当然,大人的很多要求,本身也就是不合理的(例如过多的作业)。


总的来说,外国妈妈看起来的轻松,背后是一整套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国妈妈养娃的费力,主要是社会环境的阻力,以及男性在育儿中的缺席造成的。


中国人外国人一样是人,中国妈妈外国妈妈一样是妈妈,不存在谁比谁更超人的情况。中国妈妈也不需要以超人妈妈为目标。如果一个人带孩子看起来气定神闲,那一定是因为背后有支持,有轻松的条件。


还是那句话:要求女人做超人,是一种绑架。除非社会期待爸爸也是带娃超人,超人这个问题,才能不成为增加女性负担的双重标准。


参考资料:

1. 引自育儿专栏作家卡乎文章《笑话、家庭政策与妇女权利——写给“三八节”与全国“两会”》

2.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女权之声,已获转载授权。


相关阅读:

中国妈妈们的终极爆发:你不焦虑你来啊!

说说中国女性对丈夫出轨的焦虑

一个不会给孩子换尿布的男人,在挪威是生存不下去的

说说喂饭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

规则出自孩子内在的需要,育儿关键在大人管好自己

不要老想着教育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