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生子女是个问题吗?他们需要单独的教育方法?

笨妈 笨妈育儿育己 2023-08-21

今天继续驳斥钱教授,谈谈独生子女和兄弟姐妹的问题。上篇回顾,请见孩子不打不成器?-- 与复旦钱文忠教授商榷


孤独、自私是人们对独生子女普遍的刻板印象


钱教授的观点


独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类这个物种以来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 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我们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

 

言下之意是,独生子女是一种 “异类”,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独生子女是个真问题吗?

 

说实话,在看到钱教授称独生子女为人类的 “亚种” 时,我内心忍不住设想:中国1.5亿的独生子女答不答应?美国五分之一家庭的孩子答不答应?不过,这种对独生子女的偏见,由来已久。一个普遍的看法是: 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将缺乏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国外早有很多学者长期跟踪对比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各项特点。

 

美国独立记者Lauren Sandler 也花了三年时间来研究这个主题。她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独生子女就一定孤独自私吗?》的文章中,呈现了自己三年文献综述的发现:

 

“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数百个研究深入探究了16种性格特征——包括领导力、成熟度、外向性、社会参与度、受欢迎度、慷慨度、合作性、灵活性、情绪稳定度、满足度等——独生子女的得分和非独子女的得分一样高。有无数研究表明,实际上独生子女不比其他孩子更以自我为中心。事实表明,残酷的手足之争对击败自我中心意识不是必须的;伙伴和同学也能做到这一点。

 

独生子女和非独子女的差异更多是积极的。法尔博和波利特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了数百项研究后发现,独生子女的才智和成就明显更高;其自尊心也更强。这些发现在最近几年多次得到证实,且不管独生子女的父母在一起还是没在一起,也不管他们的经济阶层如何,这些发现都是真实有效的。

 

社会学家朱迪丝·布莱克 (Judith Blake) 等研究者相信,这些素质源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他们能够给孩子投入更多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必须把这些资源进行分割。”

 

回到国内,“上海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等人曾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在很多方面,独生子女并不弱于、甚至强过非独生子女。1” 育儿专栏作家卡乎也认为,诸如李天一那样人们热衷援引以证明独生子女弊端的例子,只能说明是其家庭教育的失败,而不是独生子女本身的问题。

 

钱教授视独生子女为洪水猛兽的顾虑,也并不新鲜。1979年,当中国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时(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有42.7%的家庭有两个或者更多孩子),批评者预言: 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将摧毁整个民族的特点。


然而,好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多了那么多独生子女,社会并没有因此倒退、民族也并没有被摧毁。社会的犯罪率没有上升,经济发展也没有滞后,我很好奇是什么让钱教授依然持有这种陈旧的观点?

 

独生子女是否需要单独的教育方法?


在演讲中,钱教授指出了这种必要性。遗憾地是,他又并没有明示独生子女具体该怎样教育。在指出独生子女 “和我们完全不同” 之后,钱教授引出教育一定是痛苦的,并表达了对小时候被打被骂的认同。我只好揣测,钱教授认为对独生子女应该更加严厉甚至需要体罚,正如文章编辑所总结的那样:“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

 

带着这个问题,我也去查了查资料。然而研究表明,有兄弟姐妹并不是一个人正常发展的必须。确实有一些书籍和文章讨论养育独生子女需要注意的问题,正如也有很多书籍和文章在探讨如何处理多子女的关系、如何避免忽视大些的孩子,以及如何应对多子女间竞争造成的问题行为。


而更多的育儿书籍和文章,根本没有把子女数量作为一个需要考虑的变量来对待。例如,著名的育儿网站BabyCenter 就完全没有关于独生子女的文章。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那些有关独生子女教育方法的书籍和文章,也没有一个认为独生子女需要格外严厉的教育,更不用说体罚了。

 

让兄弟姐妹好好相处为何那么难?

 

人们头脑里的兄弟姐妹,往往是这样的:

而实际上,兄弟姐妹却常常是这样的:

(哈哈,这是一对双胞胎。让我想起了我的双胞胎妹妹:我们打架到上大学离家那一天......)


育儿畅销书《教养大震撼》(英文名 Nuture Shock) 在《兄弟姐妹效应》这一章里,专门探讨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问题。

 

与独生子女自私、不懂与人相处的社会偏见相反,世界各国的研究(包括中国)都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上没什么差别。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这或许是因为,那种认为兄弟姐妹间的相处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影响只是正面的的假设,是错误的。而事实很可能是: 孩子从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学到的坏的社交技能与好的技能,一样多。

 

事实上,多子女家庭的家长,一点也不省心。他们普遍被一个让人头大的问题所困扰: 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善待彼此,而不是充满争吵、打斗、以大欺小。而这一点,并不因一个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或其给孩子的照料和关注程度,有所不同。

 

调查发现,平均而言,兄弟姐妹在每小时内会冲突3.5次、共花费10分钟的时间在争吵上。而且这种冲突并不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减少,直到其中有人长大成人搬出去住。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孩子没有动力去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因为不像有可能会失去朋友那样,无论如何他们都还会在自己的生活中。

 

好在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教孩子如何好好一起玩,使他们与兄弟姐妹间的互动,正面多于冲突。确实也有一些儿童项目,在致力于这一点。

 

回到源头上说,传统理论往往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来自于对父母关注和爱的争夺。然而,伊利诺伊大学香校的研究者Kramer 认为,即便是在那种每个孩子都得到了父母充分关注的家庭,幼儿依然可能发展不出与兄弟姐妹和平相处的社会技能,如果没人教他们的话。也就是说,与人相处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而并不会仅仅因为有兄弟姐妹就自动获得。

 

出乎人们的意料,Kramer 的研究结果显示: 事实上,预测兄弟姐妹关系的因素,在更小的孩子出生之前就出现了。与父母无关,这个因素是:大些的孩子与其好朋友的关系质量。与自己的好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往往与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能和谐共处。这很可能是因为: 孩子在与朋友的相处中锻炼出了社交技能,然后将之应用到与弟弟妹妹的互动中。而其中最锻炼社交技能的,是共同参与一个幻想游戏,因为这种游戏最需要合作。

 

如果大孩子没有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就在朋友那里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在弟弟妹妹出生后,通过一起玩耍学习到如何和彼此相处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他们没有动力。因为兄弟姐妹会永远在那里,不会失去。他们就像是被宣判与彼此住在一起的狱友,绑在一起,没有改变的动力。

 

我猜,这正好解释了为何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上没有差异: 社交技能基本只能通过与朋友或同学的相处才能习得,兄弟姐妹的作用微乎其微。


参考资料:

 

1. 卡乎《独生子女没有原罪》:载于南方周末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21/21/5719126_301596329.shtml

2.《独生子女就一定孤独自私吗?》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30610/c10sandler/?mcubz=0

3. The sibling effect, in Nuture Shock, by Ashley Merryman and Po Bronson, 20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