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闫建飞:方镇为国与五代宋初历史的展开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6-10

4月28日上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10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闫建飞作报告,题为“方镇为国与五代宋初历史的展开”。报告会由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冯培红教授主持。

 

闫建飞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方镇(藩镇)。他指出,藩镇与诸侯类似,对辖境军政、民政、财政等有较强控制力。藩镇虽主要指唐后期至宋初的高层政区,但类似问题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制也常被视为藩镇。

 

藩镇问题源于唐开元天宝年间边防十节度,安史之乱后在内地铺展开来。藩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趋势:假如朝廷强力削藩,有可能导致藩镇从统辖区域、行政层级、官员设置、权力结构等方面逐渐趋同于州郡,是为藩镇州郡化;与此同时,假如朝弱藩强,藩镇亦可能坐大,由方镇建国。中唐至宋初的藩镇时代可以黄巢之乱为界,前一阶段藩镇主要作为地方政区存在;黄巢之乱后,五代十国诸政权多由方镇建国,同时凭藉建国过程中形成的中央军事财政优势,沿着唐后期削藩的道路继续前进,不断使藩镇州郡化。因此,方镇为国是后一阶段藩镇发展的独特之处,对五代宋初历史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首先是对五代十国建国道路的影响。闫建飞指出,五代十国诸政权中,后梁、后唐的建立可以相对完整地呈现从唐末藩镇到新王朝的演变过程,是方镇为国的典型代表,因此他主要对这两个政权的建国道路展开了分析。后梁、后唐建立前的朱温、李存勖集团是由直辖镇、属镇、附镇构成的圈层结构,二人对藩镇的控制力由内向外递减。附镇可转变为属镇或直辖镇,属镇亦可转变为直辖镇,其中直辖镇是朱温、李存勖集团核心,朱温在直辖四镇基础上建立起集权模式,最终代唐建国。这种主帅直辖多镇和直辖镇、属镇、附镇的区分在唐末五代并不罕见方镇为国的建国模式和直辖镇、属镇、附镇圈层结构的出现,与唐后期藩镇格局和唐末群雄混战的形势密切相关唐末五代方镇为国的过程,既是再造统一、建立新政权的过程,也是解决唐后期藩镇问题的过程。

 

其次是对人事的影响,方镇为国使得很多藩镇的幕府僚佐成为朝廷重臣。一方面,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导致了新旧官僚间的冲突摩擦;另一方面,前朝有大批文官在新朝继续任职,政治具有高度的承袭力,但文官群体稳定的表象下,政权核心层一直处于变动中。

 

第三是藩镇体制对中央政治体制的影响。方镇为国使五代十国诸政权的中央体制有浓重的藩镇色彩,对藩镇体制的消化吸收也是藩镇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条件。闫建飞主要以军事体制为例。他指出,五代的禁军统辖机构侍卫亲军司源于藩镇马步军都指挥使。禁军士兵多源自藩镇军,也把藩镇的骄兵习气带到禁军,导致禁军骄兵化,频繁军乱,甚至改朝换代。军队编制也呈现为诸州军混合的扁平化结构,与唐代的十六卫——折冲府体制的等级分明判然有别。

 

最后是对都城功能景观的影响。随着五代十国诸政权方镇为国,汴州、扬州、成都等城市也由藩而京。唐后期藩镇军事力量多集中于治州,以保证对支郡的武力优势。方镇为国过程中,由治州发展而来的都城,往往成为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重要屯驻地,军人及其家属的大量增加导致都城的城市布局、居民结构、粮食供给、都市景观等呈现出与汉唐都城明显不同的特点。这种从普通城市升格为都城,或由都城降格为陪都乃至普通城市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京藩交错也可以成为观察中国古代都城史的有益视角。

 

报告会交流环节,冯培红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袁一丹、张锦枝、陈志远、许明杰、田晓忠、于溯、何兆泉等学者,就五代十国的政治伦理及“忠”的观念变化、唐后期的方镇类型及特点、定都开封的原因、五代至宋文武关系的变化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